閱讀


    公元1644年,是為大明崇禎十七年、大清順治元年。按照中國農曆紀年為甲申年。按照生肖紀年,這一年是猴年。曆書上說:該年“太歲方公,幹木支金,納音屬水,九星五黃”。這是一個不平常的年頭。  這一年,李自成率領他那些飢餓的農民兄弟,殺迴到他的老家陝西,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然後,勢如破竹地開進了北京。  這一年,以崇禎皇帝吊死在皇家後花園北京萬壽山即今日北京景山公園為標誌,大明帝國轟然垮台。  這一年,大清帝國幾代人夢想了許多年的山海關,城門洞開,多爾袞率領大軍在這裏會合吳三桂,在一片石打敗聲勢浩大的李自成。由此,所向披靡地殺進中原,並迅速建立起全國政權。這個原來隻有幾十萬人口、割據東北地方一隅的女真酋長土邦,終於成長為統治中國上億人口達二百六十七年的大清帝國。在那山崩地裂的時刻,主導著改天換地的人物,就是剛剛當上大清攝政王七個月、時年三十二歲的多爾袞。  事情要從大明帝國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那風雨如晦的最後歲月說起。  在大明帝國的最後十幾年時間裏,明清之間的對峙,在個人層麵上可以看成是皇太極與崇禎皇帝朱由檢之間的博弈。皇太極於公元1626年即大明天啟六年九月一日繼後金汗位,朱由檢比皇太極晚一年,於公元1627年即大明天啟七年八月二十四日即大明皇帝位。皇太極死於公元1643年即大明崇禎十六年八月九日,朱由檢比皇太極多活了半年多一點,死於公元1644年即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二人在位時間都是十七年。明清之間的勢力消長,在一定程度上,是這兩位最高領導者之間角力的結果。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觀察,朱由檢是一位有太多小聰明、卻對全局戰略缺少總體把握和指導的皇帝。從個人品性上判定,他是一位“圖虛名而受實禍”的典型,用今天的語言描述,就是經典的死要麵子活受罪,直到為此丟掉國家的前途與自己的性命。  翻檢現有明清關係史料,有一個明顯的對比,明朝官方記載中幾乎全部都是對滿清的戰爭,絕少有和談的記錄。而清朝官方史料裏,則有大量希望雙方講和的實錄。其中隱藏著非凡值得玩味的玄機。  前清之際,東北地區地曠人稀,雖然富有人參、貂皮、東珠等珍貴山水土產,但氣候嚴寒,無霜期短,多數女真人不事農耕,因此,糧食、布匹都不足以自給,必須依靠戰爭中俘獲的漢人為奴替他們耕種、依靠明朝和朝鮮輸入方能解決溫飽問題。在遼東滿漢互市有關貿易品種的記載上,可以清楚看出這一點。後金征服朝鮮時,非凡注重搶掠與勒索糧食、布匹,也可以看出此種需求之迫切。自從後金與大明進入戰爭狀態之後,女真人衣食兩大生命線立即受到威脅,因此,必須通過戰爭來獲取生活必需品。明清之間每次發生戰爭時,滿清軍隊都要大量搶奪人口、牲畜、糧食、布匹、鐵器等物資,甚至要將戰俘和俘獲的百姓們的衣服剝光,其原因也蓋出於此。  皇太極曾經發表過這樣一篇講話,激勵自己的戰士們:  “你們諸將士一定要奮勇直前,何必去爭搶衣物?就算是得到一些破爛衣服,還不夠一年半載穿用。假如大家奮勇直前,敵人力不能支,不是和我們講和,就是敗在我們手下。那個時候,就可以長久得到吃穿供給,大家就能夠早日解盔卸甲,共享太平,豈不美哉!”  在這段話裏,皇太極將滿清多次對明發動戰爭的原因說得清清楚楚。  歷史記載顯示,皇太極曾經通過多種形式多次向大明帝國發出求和信息,可能至少達到十次以上。其中,全部表達了希望雙方罷兵息戰,互相貿易,各安耕織,以享太平的願望。經過多年戰爭,皇太極顯然知道,通過戰爭搶掠,不如互市貿易;而通過互市貿易,不如迫使明朝輸款供給。這是明清之間每次戰爭都由滿清挑起,皇太極又在每次戰爭之後,不論勝敗,都主動向大明求和的最深層之原因。為此,皇太極還曾經主動降低談和的條件與門檻。應該說,這裏麵不完全是陰謀與策略上的考慮。


    閱讀


    遺憾的是,大明帝國君臣消極接受了五百年前靖康之恥後宋金議和的教訓,誰都不願被看成是秦檜的同誌。於是,在百戰百敗之餘,硬是不肯接招,哪怕出於策略上的考慮都不行。非凡是袁崇煥被殺時,私下議和是一條重要的罪名。於是,隨著張獻忠、李自成們的日益壯大,帝國便日益陷入腹背受敵,南北多條戰線同時作戰的窘境。為此,一些有見識的官員曾經建議崇禎皇帝,以議和安撫後金,集中力量解除內憂。從當時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等人對農民軍作戰的情形看,這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不料,崇禎皇帝斷然拒絕,嚴厲下令,膽敢言和者斬!致使滿朝文武噤若寒蟬。  到崇禎十四年,張獻忠攻下襄陽,殺死襄王。李自成則趁河南大饑荒之機,採納李岩的建議,在起兵十幾年之後第一次提出“迎闖王,不納糧”的政治口號,結果,竟有數十萬飢餓的農民踴躍加入到他的隊伍之中,旋即攻下了河南重鎮洛陽,俘虜了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叔叔福王朱常洵。就此,中原戰場格局發生根本性逆轉。  同年八月下旬,明清之間具有決定性戰略意義的鬆錦大會戰接近尾聲。洪承疇被圍困在鬆山城內。十一月間,遼東地區下了一場大雪,運輸極度困難。皇太極看到圍困錦州、鬆山的清軍糧草不繼,於是,再次派人與明軍接洽和談。兵部尚書陳新甲鼓足勇氣對皇帝提出了議和的建議。到了這時,萬般無奈的崇禎皇帝仍然不肯放下身段,他先是痛斥陳新甲,“切責良久”,然後,仍然以天朝上國之天子自居,百般玩弄詞藻伎倆,在口氣和做法上都使用了很是不屑一顧的方式,用以輕視皇太極。結果,終於導致鬆山城破,洪承疇被俘。為此,晚明前清時期的歷史學家全祖望評論崇禎皇帝朱由檢說:“百戰百敗之後,而負氣若此,不量力若此,是則自取滅亡之道也。”(全祖望《鮚埼亭集》卷二十九,明莊烈帝論。)  到崇禎十五年四月,鬆山、錦州相繼失陷,杏山、塔山、寧遠危在旦夕,李自成、張獻忠們也在中原、湖廣一帶鬧得如火如荼。直到這時,崇禎皇帝方才徵求首輔大學士周延儒的意見,是否需要和滿清講和。周延儒深知自己這位皇帝的秉性,知道他從不肯為臣子們擔當,何況是這種涉及到江山社稷、千秋名節的大事,搞不好自己就會成為皇帝的替罪羊。於是,我們的內閣首相低著頭,仿佛睡著了一樣,任憑皇帝催問,死活就是不開口說話。氣得皇帝拂袖而去,隻好私下裏命令兵部尚書陳新甲派人與皇太極秘密和談。皇帝讓他“便宜行事”,就是自己相機行事看著辦的意思。然後,再三再四地叮囑陳新甲一定要保守秘密,“密圖之”,不要讓外麵的人們知道。  此次議和,明朝方麵派出的代表團將近一百人。他們擔心滿清方麵不友好接待,還特意攜帶了四十餘車米麵糧油等生活必需品。沒想到,皇太極對此次議和高度重視,他專門安排大臣出城遠迎三十裏,接待規格極高,幾乎是天天盛宴款待,令全體明朝使團成員大喜過望。從現有史料判定,很難說皇太極是在施展計謀。  當時,滿清決策層包括皇太極都不敢相信大明朝是真心議和,認為隻是緩兵之計。為此,皇太極專門請洪承疇辨認筆跡,確認大明朝的官方文件確實出自崇禎皇帝的手筆,這才十分認真地開始談判。此時,清軍正在趁鬆錦之戰大勝之餘威,進攻寧遠等地,皇太極馬上命令前線停火,以便為和談創造一個良好的氣氛。至此,滿清高層大體以希望達成和議為主,隻是在議和條件上看法不同。在這些人中,原為明朝官員,後來投降滿清的張存仁、祖可法等人的看法較有代表性。  他們建議皇太極,應該就此機會最大限度地得到實際利益,在土地上以割讓黃河以北為上策,割讓山海關以東為中策,割讓寧遠以東為下策。在經濟上以迫明朝稱臣納貢為上策,令蒙古各部索取舊有財政補貼為中策,互市貿易為下策。  皇太極十分清醒理性。他專門致信朝鮮國王徵求意見,認為要明朝稱臣納貢根本不可能,隻要能夠達成和議,他願意去掉皇帝稱號,尊明朝為上國,自己願居屬國地位。他明確表示,大清征服的地盤已經巨大,足夠統治,征伐戰爭給雙方都帶來痛苦,他無意繼續打仗,也沒有入主中原的打算,隻要既得地盤和利益能夠得到保障,其他事情都可以以後再說。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亞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亞平並收藏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