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遠古暨夏商西周三代宗教史 作者:史仲文/胡曉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西周的占卜之風,不僅在黃河流域盛行,而且在周邊地區同樣存在著。
四川成都指揮街發掘的周代遺址,出土的卜甲與鄭州二裏岡、河北槁城台西墓葬中出土的甲骨形製及卜法非常接近,選料為龜腹甲,有圓孔和圓孔加方孔之分。盡管其中的方孔卜甲表現出了自身濃鬱的地域特徵,但也明顯的看出受到北方文化的影響,可見占卜之風在西周時的廣泛傳播。
在西周時期,占卜是奴隸主貴族用以維護統治的工具,是統治者用來解決貴族集團內部的矛盾,統一意誌的有效手段。在當時,統治階級為了利用宗教,必然要大搞一些宗教活動,來提高神威的影響力,統治者想要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通過占卜來披上神意的外衣。實際上,西周所指的上帝,是天子產生的,上帝的旨意也就是天子的旨意,利用占卜求得吉兇禍福,一切皆從才是吉,有一不從便是兇。其實,權力就操在天子的手裏,所以,占卜的用意也就在其中了。
盡管周人繼承了商人關於天的思想,但周人隻是把天作為一種統治人民的工具,同時也把宗教思想當作一種愚民的工具。由於周人自稱自己是上天的兒子,是受了"天命"來統治天下的,所以周人才把天奉為有意誌的人格化的至上神,以"帝"或"上帝"為至上神的宗教思想,在西周時期占了支配地位,從當時銅器銘文上的記載,可以看出西周的祭天和祭祖是統一的。早在清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的天亡簋(又稱大豐簋)上,就記載有這樣一段銘文:"乙亥之日,武王舉行大豐之祀。武王凡祭四方。武王又於王室祭祀,降階。天亡助王祭祀,在武王所居之處進行衣祀。功德顯赫的先父文王,在天庭事奉皇天上帝,並使上帝欣喜。文王的威德隨其英靈在天庭之上,武王正務求丕顯,祈請上帝和文王在天之靈多加惠顧;武王正力求博大,祈請上帝和文王在天之靈助其成功。。"1。
雖然銘文的內容包羅廣泛,但祭祀始終是當時生活中的大事,從銅器銘文中還看到,當時為了突出祭祀活動,有的也把典禮的全部過程詳加敘述,不難理解,鑄銘於為祖先所作的祭器上,也是便於子孫後代永遠銘記。
1 秦永龍:《西周金文選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年版,第15 頁。六、宗教的性質及其對社會的影響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宗教文化遺產,從山頂洞人創造了宗教觀念以來,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對社會的存在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宗教觀念,不是憑空出現的,它的產生有一定的歷史根源和深刻的認識過程,並與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人的依賴感是宗教的基礎,而這種依賴感的對象,亦即人所依靠並且人也為自己感覺到依賴的那個東西,本來不是別的東西,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對象,這一點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歷史所充分證明的。
宗教觀念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它的產生和發展,同樣也受到物質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製約。宗教的發展過程,反映了人類思想意識的發展過程。可以說,原始的宗教,出自於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和迷惘1。同時也說明了,在人類發展的最原始階段,由於生產工具異常簡陋,初民的謀生方式單調,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對自然規律和自然現象掌握得很不夠,所以形形色色的自然現象便直接影響了初民的生活,自然的力量也就成了人格化的神靈,並以此作為祈求、依賴的對象。
人類從脫離動物界的原始狀態開始,就已經開始產生思維觀念,隻因在人類發展的最初階段,還沒有具備發展的條件,作為意識形態之一的宗教,也隻能處在最原始的形式。
狩獵民族以動物為主要生活來源,必然會對動物產生崇拜的心理。捕魚民族,也常以魚作為神加以崇拜。所以原始社會的宗教,也將會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而演變。
宗教的發展,由自發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靈魂崇拜,發展到人為的對上帝的崇拜,這是社會存在的意識形態,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中國既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又是宗教文化悠久的國家,人類文化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在距今60 至70 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還處在原始群階段,那時的人類由於剛剛脫離動物界,隻是本能地生存在大自然之中,沒有也不可能產生宗教意識。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開始,便產生了明確的靈魂觀念,直到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一切宗教現象都還屬於自發的宗教範疇,當時的宗教形式和內容,反映了氏族製度下人類在向大自然的鬥爭中軟弱無能的表現,幻想用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去創造自然和改造自然。於是便出現了人間的力量採取超人間力量的形式,塑造了種種的自然神偶像,出現了多神崇拜的形式,一些賦有神靈的物體,雖然也具有人格化,但還算不上至上神,隻有到了階級社會以後,人間才出現了統一的對至上神的崇拜。
原始社會的宗教,是原始人類在受到自然界的沉重壓迫之後,才出現的把自然力、自然現象和自然物神化的結果。萬物有靈是原始宗教思想產生的基礎,社會生產力低下是產生原始宗教的根源。原始人把自然物擬人化,把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認為具有像人一樣有情感有意誌的東西,並認為這些現象具有超人的能力。早期人類對自然現象的不理解,便創造了山川之神、日月星辰之神,進而使其成為左右人們生活的主宰。
</br>
四川成都指揮街發掘的周代遺址,出土的卜甲與鄭州二裏岡、河北槁城台西墓葬中出土的甲骨形製及卜法非常接近,選料為龜腹甲,有圓孔和圓孔加方孔之分。盡管其中的方孔卜甲表現出了自身濃鬱的地域特徵,但也明顯的看出受到北方文化的影響,可見占卜之風在西周時的廣泛傳播。
在西周時期,占卜是奴隸主貴族用以維護統治的工具,是統治者用來解決貴族集團內部的矛盾,統一意誌的有效手段。在當時,統治階級為了利用宗教,必然要大搞一些宗教活動,來提高神威的影響力,統治者想要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通過占卜來披上神意的外衣。實際上,西周所指的上帝,是天子產生的,上帝的旨意也就是天子的旨意,利用占卜求得吉兇禍福,一切皆從才是吉,有一不從便是兇。其實,權力就操在天子的手裏,所以,占卜的用意也就在其中了。
盡管周人繼承了商人關於天的思想,但周人隻是把天作為一種統治人民的工具,同時也把宗教思想當作一種愚民的工具。由於周人自稱自己是上天的兒子,是受了"天命"來統治天下的,所以周人才把天奉為有意誌的人格化的至上神,以"帝"或"上帝"為至上神的宗教思想,在西周時期占了支配地位,從當時銅器銘文上的記載,可以看出西周的祭天和祭祖是統一的。早在清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的天亡簋(又稱大豐簋)上,就記載有這樣一段銘文:"乙亥之日,武王舉行大豐之祀。武王凡祭四方。武王又於王室祭祀,降階。天亡助王祭祀,在武王所居之處進行衣祀。功德顯赫的先父文王,在天庭事奉皇天上帝,並使上帝欣喜。文王的威德隨其英靈在天庭之上,武王正務求丕顯,祈請上帝和文王在天之靈多加惠顧;武王正力求博大,祈請上帝和文王在天之靈助其成功。。"1。
雖然銘文的內容包羅廣泛,但祭祀始終是當時生活中的大事,從銅器銘文中還看到,當時為了突出祭祀活動,有的也把典禮的全部過程詳加敘述,不難理解,鑄銘於為祖先所作的祭器上,也是便於子孫後代永遠銘記。
1 秦永龍:《西周金文選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年版,第15 頁。六、宗教的性質及其對社會的影響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宗教文化遺產,從山頂洞人創造了宗教觀念以來,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對社會的存在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宗教觀念,不是憑空出現的,它的產生有一定的歷史根源和深刻的認識過程,並與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人的依賴感是宗教的基礎,而這種依賴感的對象,亦即人所依靠並且人也為自己感覺到依賴的那個東西,本來不是別的東西,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對象,這一點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歷史所充分證明的。
宗教觀念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它的產生和發展,同樣也受到物質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製約。宗教的發展過程,反映了人類思想意識的發展過程。可以說,原始的宗教,出自於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和迷惘1。同時也說明了,在人類發展的最原始階段,由於生產工具異常簡陋,初民的謀生方式單調,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對自然規律和自然現象掌握得很不夠,所以形形色色的自然現象便直接影響了初民的生活,自然的力量也就成了人格化的神靈,並以此作為祈求、依賴的對象。
人類從脫離動物界的原始狀態開始,就已經開始產生思維觀念,隻因在人類發展的最初階段,還沒有具備發展的條件,作為意識形態之一的宗教,也隻能處在最原始的形式。
狩獵民族以動物為主要生活來源,必然會對動物產生崇拜的心理。捕魚民族,也常以魚作為神加以崇拜。所以原始社會的宗教,也將會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而演變。
宗教的發展,由自發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靈魂崇拜,發展到人為的對上帝的崇拜,這是社會存在的意識形態,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中國既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又是宗教文化悠久的國家,人類文化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在距今60 至70 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還處在原始群階段,那時的人類由於剛剛脫離動物界,隻是本能地生存在大自然之中,沒有也不可能產生宗教意識。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開始,便產生了明確的靈魂觀念,直到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一切宗教現象都還屬於自發的宗教範疇,當時的宗教形式和內容,反映了氏族製度下人類在向大自然的鬥爭中軟弱無能的表現,幻想用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去創造自然和改造自然。於是便出現了人間的力量採取超人間力量的形式,塑造了種種的自然神偶像,出現了多神崇拜的形式,一些賦有神靈的物體,雖然也具有人格化,但還算不上至上神,隻有到了階級社會以後,人間才出現了統一的對至上神的崇拜。
原始社會的宗教,是原始人類在受到自然界的沉重壓迫之後,才出現的把自然力、自然現象和自然物神化的結果。萬物有靈是原始宗教思想產生的基礎,社會生產力低下是產生原始宗教的根源。原始人把自然物擬人化,把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認為具有像人一樣有情感有意誌的東西,並認為這些現象具有超人的能力。早期人類對自然現象的不理解,便創造了山川之神、日月星辰之神,進而使其成為左右人們生活的主宰。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