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翼盧帶兵接管府城之後,為了府城的治安,就將瘋狂湧進來的難民攔在了城外, 是以府城內看起來還算穩定。
魯翼盧一路將他們領進了府衙。在那場大震中, 府衙也未能避免, 幾乎成了一片廢墟。經過修整重建之後, 也不過恢復了一半而已。
議事堂中,夏敬在主座上坐下,寧硯幾人依次在左右次座坐下。連水都沒喝一口,夏敬便問起魯翼盧潼川府的情況。
“北邊三縣以及東邊二縣受災嚴重,尤其是蓬英縣,大震震塌了河堤,那時又恰逢三天大雨,導致洪水肆虐,死傷不知其數。南邊受災最輕,但災民亦有不少。
卑職大致的統計過,整個潼川府境內,受難百姓不下於三十萬。從成都府和巴州運來的糧食半個月前就已經基本告罄。
還有半個月,數縣的稻子災後留存的稻子就能收割,但量不多,即使朝廷免賦,要救三十萬人還是不夠。
府城內幾家糧商靠著囤積的糧食,趁機哄抬米價,不知道有多少人傾盡家產,甚至賣兒鬻女才能換的幾口吃食,簡直可惡至極!要不是有律例在,卑職真想帶兵去抄了那些人的家!”
夏敬聽後沉默了好一會兒,而後開口道:“梁鳴、曹邢二人何在?”
“在大牢裏關著。”
“即刻去張貼告示,言明梁、曹二人罪狀,並廣告府城百姓,明日在鬧市公開處決兩人。”夏敬說著,眼中一片厲色。
賑災,就從這兩個罪人入手!
魯翼盧鏗鏘有力道:“是!”
“派你手下廂軍以及府衙一幹人等接手賑糧,在城外設施粥棚,分發賑糧。同時派遣專人將賑糧送往其他各縣。本官會派官吏督察,若有人敢貪墨賑糧,一律嚴懲!”
夏敬說完後,看向了寧硯,溫厚道:“閣老常贊你行事不按常法,往往有新穎超脫之舉,你可以說說你的看法。”
魯翼盧聞言看向了寧硯。對這位年少便衣緋服的戶部侍郎,即使他遠在千裏的潼川也有耳聞。
尤其是累進田賦施行的第一年,潼川府出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反應,有人巴不得把他當作救苦救難的菩薩供起來,也有人恨他恨的牙癢癢。
但不可否認的是自從新法施行後,潼川府的稅收增長了不少,給他們發軍餉時都爽快了不少。
寧硯點頭道:“下官確有一些想法,可能有不當地方,還望大人海涵勿怪。”
夏敬應允到:“無妨,你盡管直言。”
寧硯這才將自己心中的一係列的想法娓娓道來,至於到底能不能在實際中進行,夏敬肯定也會有相應的判斷。
“首先應該擴充糧源。賑銀賑糧目前雖足,但畢竟有限,然災民量巨,消耗尤甚。府城富庶,而且受災最輕,富商巨賈數不在少,無論前朝亦或是今朝,都有從民間富商募集錢財,賑濟災民的做法,但收效甚微。”
“商人圖利,而少有家國天下之心,獨善其身易,而兼濟天下難。所以可以順勢為之,以利誘導。商人位低而家富,能吸引他們的無非升位而已。但如東漢靈帝賣官鬻爵,實為下下策,有損國祚。”
“而科舉則不同。若給予商人子弟入學讀書,參加科舉的名額,不但能換來他們的捐銀,還能為朝廷擴大納收英才的範圍。”
大涼商貿繁盛,國庫收入有相當一部分就來源於商人,與宋朝的情況特別類似。而宋朝開放了商人子弟參加科舉的限製,在大涼也會是遲早的事情。
而這一次就是一個契機,一個能帶來雙贏局麵的契機。
“其二,要著手調控糧價,糧商此刻能漫天要價,無非一個字,‘缺’而已。朝廷設常平倉,穀賤糴,穀貴糶,以此來穩定糧價。但如今常平倉已空,無可糶之糧,就需另謀他法。”
“成都府毗鄰潼川府,賴都江堰庇護,常年糧豐,糧價穩而低。而如今潼川府糧價數倍於成都府,若使人告知成都府糧商糧價,巨利驅使之下,他們定會攜糧往來潼川府。如此,米糧盈溢之下,則穀貴之難可解。”
夏敬越聽越有意思。對寧硯說的這兩點,他覺得簡直是妙之又妙。朝廷幾不用出力,僅僅是調動民間商賈就解決了很大的問題。
他不禁開始佩服起蕭旻的先見之明來。此子果真有大才,潼川之行帶上他,實在是明智之舉。
“其三,以工代賑。潼川府如今百廢待興,民房暫且不提,官衙、官倉積蓄重修、修繕,如此何不招募城外難民以用之。”
“一則難民可憑己力得糧得財,二來官府可恢復官署官倉。同時,可以召集附近寺廟主持僧人,告諭:災荒年間民工工價最低廉,寺院可以趁此時機大力土木,重整寺廟。”
“用這樣招工的方式來代替純粹的賑濟,不但能達到救助難民的目的,還能用較小的代價和較快的速度來進行災後的重建。”
“好!”夏敬眼中大亮,一掌拍在了桌子上。“好一個以工代賑!又一個開先河之舉!寧清墨,若此舉可成,潼川賑災,我給你記首功!更保你迴京之後,再進一步!”
寧硯不驕不躁的拱手道:“清墨多謝大人抬舉。”
“還有嗎?你繼續說。”
</br>
魯翼盧一路將他們領進了府衙。在那場大震中, 府衙也未能避免, 幾乎成了一片廢墟。經過修整重建之後, 也不過恢復了一半而已。
議事堂中,夏敬在主座上坐下,寧硯幾人依次在左右次座坐下。連水都沒喝一口,夏敬便問起魯翼盧潼川府的情況。
“北邊三縣以及東邊二縣受災嚴重,尤其是蓬英縣,大震震塌了河堤,那時又恰逢三天大雨,導致洪水肆虐,死傷不知其數。南邊受災最輕,但災民亦有不少。
卑職大致的統計過,整個潼川府境內,受難百姓不下於三十萬。從成都府和巴州運來的糧食半個月前就已經基本告罄。
還有半個月,數縣的稻子災後留存的稻子就能收割,但量不多,即使朝廷免賦,要救三十萬人還是不夠。
府城內幾家糧商靠著囤積的糧食,趁機哄抬米價,不知道有多少人傾盡家產,甚至賣兒鬻女才能換的幾口吃食,簡直可惡至極!要不是有律例在,卑職真想帶兵去抄了那些人的家!”
夏敬聽後沉默了好一會兒,而後開口道:“梁鳴、曹邢二人何在?”
“在大牢裏關著。”
“即刻去張貼告示,言明梁、曹二人罪狀,並廣告府城百姓,明日在鬧市公開處決兩人。”夏敬說著,眼中一片厲色。
賑災,就從這兩個罪人入手!
魯翼盧鏗鏘有力道:“是!”
“派你手下廂軍以及府衙一幹人等接手賑糧,在城外設施粥棚,分發賑糧。同時派遣專人將賑糧送往其他各縣。本官會派官吏督察,若有人敢貪墨賑糧,一律嚴懲!”
夏敬說完後,看向了寧硯,溫厚道:“閣老常贊你行事不按常法,往往有新穎超脫之舉,你可以說說你的看法。”
魯翼盧聞言看向了寧硯。對這位年少便衣緋服的戶部侍郎,即使他遠在千裏的潼川也有耳聞。
尤其是累進田賦施行的第一年,潼川府出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反應,有人巴不得把他當作救苦救難的菩薩供起來,也有人恨他恨的牙癢癢。
但不可否認的是自從新法施行後,潼川府的稅收增長了不少,給他們發軍餉時都爽快了不少。
寧硯點頭道:“下官確有一些想法,可能有不當地方,還望大人海涵勿怪。”
夏敬應允到:“無妨,你盡管直言。”
寧硯這才將自己心中的一係列的想法娓娓道來,至於到底能不能在實際中進行,夏敬肯定也會有相應的判斷。
“首先應該擴充糧源。賑銀賑糧目前雖足,但畢竟有限,然災民量巨,消耗尤甚。府城富庶,而且受災最輕,富商巨賈數不在少,無論前朝亦或是今朝,都有從民間富商募集錢財,賑濟災民的做法,但收效甚微。”
“商人圖利,而少有家國天下之心,獨善其身易,而兼濟天下難。所以可以順勢為之,以利誘導。商人位低而家富,能吸引他們的無非升位而已。但如東漢靈帝賣官鬻爵,實為下下策,有損國祚。”
“而科舉則不同。若給予商人子弟入學讀書,參加科舉的名額,不但能換來他們的捐銀,還能為朝廷擴大納收英才的範圍。”
大涼商貿繁盛,國庫收入有相當一部分就來源於商人,與宋朝的情況特別類似。而宋朝開放了商人子弟參加科舉的限製,在大涼也會是遲早的事情。
而這一次就是一個契機,一個能帶來雙贏局麵的契機。
“其二,要著手調控糧價,糧商此刻能漫天要價,無非一個字,‘缺’而已。朝廷設常平倉,穀賤糴,穀貴糶,以此來穩定糧價。但如今常平倉已空,無可糶之糧,就需另謀他法。”
“成都府毗鄰潼川府,賴都江堰庇護,常年糧豐,糧價穩而低。而如今潼川府糧價數倍於成都府,若使人告知成都府糧商糧價,巨利驅使之下,他們定會攜糧往來潼川府。如此,米糧盈溢之下,則穀貴之難可解。”
夏敬越聽越有意思。對寧硯說的這兩點,他覺得簡直是妙之又妙。朝廷幾不用出力,僅僅是調動民間商賈就解決了很大的問題。
他不禁開始佩服起蕭旻的先見之明來。此子果真有大才,潼川之行帶上他,實在是明智之舉。
“其三,以工代賑。潼川府如今百廢待興,民房暫且不提,官衙、官倉積蓄重修、修繕,如此何不招募城外難民以用之。”
“一則難民可憑己力得糧得財,二來官府可恢復官署官倉。同時,可以召集附近寺廟主持僧人,告諭:災荒年間民工工價最低廉,寺院可以趁此時機大力土木,重整寺廟。”
“用這樣招工的方式來代替純粹的賑濟,不但能達到救助難民的目的,還能用較小的代價和較快的速度來進行災後的重建。”
“好!”夏敬眼中大亮,一掌拍在了桌子上。“好一個以工代賑!又一個開先河之舉!寧清墨,若此舉可成,潼川賑災,我給你記首功!更保你迴京之後,再進一步!”
寧硯不驕不躁的拱手道:“清墨多謝大人抬舉。”
“還有嗎?你繼續說。”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