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派出所製度改革後不久,高俊頒布了一項新的法令,並且不出意料地遭遇到了巨大的反對。
其實,這項政策也非常簡單,高俊發布了一道求賢令,並且設置了一項選拔考試,從吏員中選拔人才,加入官員的隊伍。
事實上,盡管古代官吏絕非一體,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交流,也有少量吏員能夠通過勞效、選拔等途徑從吏到官,但是數量決少,幾乎不必考慮。
但是高俊這次拿出的職位不少,而且還要將這項考試製度化,以後根據地的小吏們都可以通過考試來獲取升遷資格,成為官員。這也是高俊官吏一體的第一步。
也正因為如此,根據地的高級幹部們,尤其是清流士子們對高俊的這一舉動還是非常不滿的,元好問已經提出了建議,他認為最好還是到開封去網羅人才,由於河北戰亂,大量的北方士子寄食於開封,這些人頗具才華,而且目前衣食無著,高俊可以輕輕鬆鬆的將這些人招攬到自己門下。
至於本地的吏員,如果真有才異行卓之士,隻需要特別加以擢升即可,何必要專門弄一個考試,一次性弄上幾十上百人呢。
趙汝凡直到跟高俊來到山東時都還年紀輕輕,沒有進學,因而算不上士大夫,隻能說是鄉間的讀書人。但是像他這樣的小康之家也經常被胥吏所刁難,所以對這種人的印象不高,他同樣也認為應該多招攬本時代的知名士人。
翟呈信倒是沒有表達反對意見,也許是做官太久,又常年負責與司法有關的事,對人生百態看得太多,反而對於官吏之間的區別沒有了那麽大的成見。
這三個人算是反對意見不大的了,相比而言,其他人對於從小吏中選拔官員的措施極為不滿,紛紛上書高俊,要高俊親賢才遠小人,可不要重用胥吏。
胥吏當中小人頗多,不乏奸猾之徒,對於這一點,高俊也很清楚。但是其中何嚐沒有賢才呢?因此,高俊在考試中加以嚴格限製,並且對於中選者要進行詳細的背景調查,以此來確保中選之人的品德才能全部優異。但是高俊也絕對不會因為有開封的流浪士子就不進行立員選拔。
其實高俊也知道,開封士子的質量可能還要更高一些,但是,進行這樣的考試不僅僅是為了選拔吏員當中現有的賢才,更是向根據地上萬吏員展示高天王有此位以待,隻要有盼頭,整個根據地的吏風應該會產生變化。
考試在重重阻礙當中如期舉行,七月初五放榜,共有122人中選,他們也被提拔到從九品以上的位置。
也就是在幾天之後,司法院所編撰的山東吏員條格得到了軍民元帥府的批準,正式頒布刊行,並且在全根據地範圍內實施。這個條格是未來要實行的官吏法的一部分,鑒於目前根據地的情況而提前發布。
該條規定了各縣所應該任用的官吏人數,並且將吏員的等級薪酬也加以規定。
根據地的全部吏員被分成了6個等級,也可以逐步遷轉,立有功勞可以破格提升,各級之間界限分明,俸祿也有明顯差異,從最低級的吏員開始做起,就算是一切都順風順水,也要五六年的時間才能升到最高一級。
與此同時,各縣衙門裏所能使用的吏員人數也大大提升了,按照金代原有的規定,即便是上等的縣,縣衙內也隻有八名司吏,而高俊直接將這個名額提高到30人,並且設定了其上下級別,依照級別發放俸祿。
但是,這也不是無原則的擴大政府規模。與此同時,高俊也開始嚴格限製各州縣雇傭編製外人員,並且派出軍隊人員協助各州縣進行篩查,將原有的編製外人員進行考核,如果能力足夠的話,就將之納入縣衙當中,成為正式的司吏。如果能力不足或者劣跡斑斑,直接歸為平民,從此不得再借助政府的權威肆意滋事。
縣衙雇傭編製外人員也算是一項老傳統了。從唐宋開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而各縣原本規定的人員額度實在是跟不上了。一個大縣可能有近20萬人口,但是隻有四名官員和十多名小吏,根本不可能有效管理。
而地方官員解決的辦法就是,大量招納編製外人員協助政府工作,除去朝廷規定數目的司吏之外,各縣往往還有數量巨大的押司、抄手。這些人連“吏”的編製都沒有,充其量隻能算是政府雇傭的臨時工,比起地位已經很低的小吏還要可憐的多。
但是這些人數量巨大,而且比吏還要深入基層,所以大有便宜可占,在百姓眼裏同樣是唿風喚雨之人,響當當的唿保義,也不過是個鄆城押司而已。
這種編製外吏員的數目往往極為廣大,甚至於個別縣內有近百名,而為了養這些人,官府往往還要在正規稅收之外,在百姓身上另外攤派一筆錢。這又給了官吏們上下其手的機會,巧立名目,苛捐斂財,如數歸還,三七分賬。
這筆錢的份額因此也越來越大,甚至超過了朝廷的征稅,金朝初年,胡礪知深州,深州有五縣,每縣都要征收上百名弓手,一年從百姓身上搜刮5000萬錢作為養人之資。
因而,高俊大舉擴大了各縣的吏員人數,但是禁止雇傭編外人員。
這項工作極為浩大,預計要等到明年春季才能夠完成。這段時間,軍隊裏不少軍官都派出去出公差,以至於軍隊在這段時間無法調動。
這也不是第一次了,最近一段時間的各類改革當中,由於政府機關人數不夠,軍隊頻繁派出人員協助,以至於指揮結構都削弱到了不足以進行戰鬥的地步。高俊隻能祈求今年下半年不要有敵人來犯,不然的話,他就得臨時把軍官全部召迴,那樣的話,後方根據地的各種改革都必須要暫停。
這一個月也是高俊最忙碌的一個月,一方麵要推行內部的各種改革,另一方麵還在加強對外的情報體係和交往體係、訓練軍隊、提拔軍官、挖掘人才、建立新式學校。
潘正已經去了陝西,而何誌也的任務同樣重的很,高俊可以指望的還是王澮,尤其是人事任免上,每次都要經過王澮的意見。
目前,山東的三人團空缺了一個位置,高俊很想讓王澮頂上,但如果真的論資排輩的話,趙汝凡也許才是最應該上的。關於如何選擇在山東的第三人,高俊還沒有確認。
其實,這項政策也非常簡單,高俊發布了一道求賢令,並且設置了一項選拔考試,從吏員中選拔人才,加入官員的隊伍。
事實上,盡管古代官吏絕非一體,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交流,也有少量吏員能夠通過勞效、選拔等途徑從吏到官,但是數量決少,幾乎不必考慮。
但是高俊這次拿出的職位不少,而且還要將這項考試製度化,以後根據地的小吏們都可以通過考試來獲取升遷資格,成為官員。這也是高俊官吏一體的第一步。
也正因為如此,根據地的高級幹部們,尤其是清流士子們對高俊的這一舉動還是非常不滿的,元好問已經提出了建議,他認為最好還是到開封去網羅人才,由於河北戰亂,大量的北方士子寄食於開封,這些人頗具才華,而且目前衣食無著,高俊可以輕輕鬆鬆的將這些人招攬到自己門下。
至於本地的吏員,如果真有才異行卓之士,隻需要特別加以擢升即可,何必要專門弄一個考試,一次性弄上幾十上百人呢。
趙汝凡直到跟高俊來到山東時都還年紀輕輕,沒有進學,因而算不上士大夫,隻能說是鄉間的讀書人。但是像他這樣的小康之家也經常被胥吏所刁難,所以對這種人的印象不高,他同樣也認為應該多招攬本時代的知名士人。
翟呈信倒是沒有表達反對意見,也許是做官太久,又常年負責與司法有關的事,對人生百態看得太多,反而對於官吏之間的區別沒有了那麽大的成見。
這三個人算是反對意見不大的了,相比而言,其他人對於從小吏中選拔官員的措施極為不滿,紛紛上書高俊,要高俊親賢才遠小人,可不要重用胥吏。
胥吏當中小人頗多,不乏奸猾之徒,對於這一點,高俊也很清楚。但是其中何嚐沒有賢才呢?因此,高俊在考試中加以嚴格限製,並且對於中選者要進行詳細的背景調查,以此來確保中選之人的品德才能全部優異。但是高俊也絕對不會因為有開封的流浪士子就不進行立員選拔。
其實高俊也知道,開封士子的質量可能還要更高一些,但是,進行這樣的考試不僅僅是為了選拔吏員當中現有的賢才,更是向根據地上萬吏員展示高天王有此位以待,隻要有盼頭,整個根據地的吏風應該會產生變化。
考試在重重阻礙當中如期舉行,七月初五放榜,共有122人中選,他們也被提拔到從九品以上的位置。
也就是在幾天之後,司法院所編撰的山東吏員條格得到了軍民元帥府的批準,正式頒布刊行,並且在全根據地範圍內實施。這個條格是未來要實行的官吏法的一部分,鑒於目前根據地的情況而提前發布。
該條規定了各縣所應該任用的官吏人數,並且將吏員的等級薪酬也加以規定。
根據地的全部吏員被分成了6個等級,也可以逐步遷轉,立有功勞可以破格提升,各級之間界限分明,俸祿也有明顯差異,從最低級的吏員開始做起,就算是一切都順風順水,也要五六年的時間才能升到最高一級。
與此同時,各縣衙門裏所能使用的吏員人數也大大提升了,按照金代原有的規定,即便是上等的縣,縣衙內也隻有八名司吏,而高俊直接將這個名額提高到30人,並且設定了其上下級別,依照級別發放俸祿。
但是,這也不是無原則的擴大政府規模。與此同時,高俊也開始嚴格限製各州縣雇傭編製外人員,並且派出軍隊人員協助各州縣進行篩查,將原有的編製外人員進行考核,如果能力足夠的話,就將之納入縣衙當中,成為正式的司吏。如果能力不足或者劣跡斑斑,直接歸為平民,從此不得再借助政府的權威肆意滋事。
縣衙雇傭編製外人員也算是一項老傳統了。從唐宋開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而各縣原本規定的人員額度實在是跟不上了。一個大縣可能有近20萬人口,但是隻有四名官員和十多名小吏,根本不可能有效管理。
而地方官員解決的辦法就是,大量招納編製外人員協助政府工作,除去朝廷規定數目的司吏之外,各縣往往還有數量巨大的押司、抄手。這些人連“吏”的編製都沒有,充其量隻能算是政府雇傭的臨時工,比起地位已經很低的小吏還要可憐的多。
但是這些人數量巨大,而且比吏還要深入基層,所以大有便宜可占,在百姓眼裏同樣是唿風喚雨之人,響當當的唿保義,也不過是個鄆城押司而已。
這種編製外吏員的數目往往極為廣大,甚至於個別縣內有近百名,而為了養這些人,官府往往還要在正規稅收之外,在百姓身上另外攤派一筆錢。這又給了官吏們上下其手的機會,巧立名目,苛捐斂財,如數歸還,三七分賬。
這筆錢的份額因此也越來越大,甚至超過了朝廷的征稅,金朝初年,胡礪知深州,深州有五縣,每縣都要征收上百名弓手,一年從百姓身上搜刮5000萬錢作為養人之資。
因而,高俊大舉擴大了各縣的吏員人數,但是禁止雇傭編外人員。
這項工作極為浩大,預計要等到明年春季才能夠完成。這段時間,軍隊裏不少軍官都派出去出公差,以至於軍隊在這段時間無法調動。
這也不是第一次了,最近一段時間的各類改革當中,由於政府機關人數不夠,軍隊頻繁派出人員協助,以至於指揮結構都削弱到了不足以進行戰鬥的地步。高俊隻能祈求今年下半年不要有敵人來犯,不然的話,他就得臨時把軍官全部召迴,那樣的話,後方根據地的各種改革都必須要暫停。
這一個月也是高俊最忙碌的一個月,一方麵要推行內部的各種改革,另一方麵還在加強對外的情報體係和交往體係、訓練軍隊、提拔軍官、挖掘人才、建立新式學校。
潘正已經去了陝西,而何誌也的任務同樣重的很,高俊可以指望的還是王澮,尤其是人事任免上,每次都要經過王澮的意見。
目前,山東的三人團空缺了一個位置,高俊很想讓王澮頂上,但如果真的論資排輩的話,趙汝凡也許才是最應該上的。關於如何選擇在山東的第三人,高俊還沒有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