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旬的時候,一件特別的喜事降臨到軍民元帥府:吏政府主席趙汝凡喜得貴子。
趙汝凡也有後了,這讓高俊和何誌也都很高興,各自親自帶著禮品去看望茶茶夫人,剛剛當上爸爸的趙汝凡興奮的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有些像個孩子。
“多謝宣帥親自看望。”趙汝凡激動的臉都紅了,讓高俊著實打趣了一番,但是,高俊要是知道趙汝凡現在內心的真實想法,一定會大吃一驚。
事實上,早在茶茶開始懷孕的時候,趙汝凡就有些叫苦:今年8月生產,那說明孩子是去年10月懷上的,那時正值梁山被圍,此時夫人懷孕,會不會讓高俊覺得自己當初在山上沒有用心防守,反而隻眷戀兒女私情?
平心而論,趙汝凡當時是用了心的,而這種事情誰也說不準,至少高俊完全沒往這個方向想。何誌也倒是略微想了一下,但他也認為這什麽都說明不了。要是知道趙汝凡因為這個而暗自擔心,高何兩個人反而又要發笑。
除去高俊和何誌也之外,殷去寒也單獨準備了一份禮物送給茶茶夫人,其他根據地主要幹部也都上門道喜。
幾位夫人們去陪著茶茶,而包括楊妙真和白卉在內的幹部們則一起來到前廳向趙汝凡賀喜,說話間,話題又轉迴到目前根據地的內外情況上來。
根據地吏治改革正進行的如火如荼,盡管官員們——尤其是那些讀書士子們——對於高俊選用吏員有所不滿,但是他們也隻是略微抗議了一下,隨即還要捏著鼻子執行命令。
就目前而言,高俊沒有辦法消除人們內心的歧視,但至少在表麵製度上,從吏員中選取的官員和其他官員一體,並無上下之別。至於官員們的抗議,以後還是可以慢慢解決的。
讀書士子的支持重要,主要還在於他們懂得如何治理國家,一旦這個功能可以被取代,那麽真正著急的反而應該是他們自己。
“我大清”真的是把讀書人的臉往地上踩,隻要奴才不要士,但是因為早在後金時期就已經建立了筆帖式製度,就算是全天下的讀書人都不支持這個政權,他靠著自己培養的也能暫時維持。如此一來,原本氣哼哼的讀書人們也都隻能跑去大喊康熙千古一帝了。
於此類似,根據地的吏員們無比支持這個新製度。就目前而言,根據地吏員組成與其它地方也是略有不同的,由於過去幾年高俊連續的均田政策,當初盤踞在鄉間的惡霸地主幾乎被一掃而空,再加上蒙古人的幾番破壞,根據地的吏員已經經過幾輪換血,其中有不少都是鄉間軍人會的人,他們比起舊日的小吏要更加品行方正。
這些人也無比珍惜這次機會,此次選出的一百多人在新崗位上不到一個月,就已經顯示出了相當不錯的能力。
高俊趁機讓大家推選一下賢才,各自談一談自己了解的州縣情況。趙汝凡確實在工作上相當出色,他對各縣的縣令都了如指掌,一一為高俊介紹,而高俊也絲毫沒有厭煩,足足聽了四個時辰,讓趙汝凡將這些人全部都介紹了一遍。
縣令的選擇是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為縣機關是最為親民的機關,如果這一級不能選拔得人的話,一切都成了空中樓閣。
如何管理好太平軍?抓軍使!如何管理好根據地?抓縣令!隻要太平軍各都的指揮班子沒問題,隻要根據地各縣的縣衙班子沒問題,即使有困難也能夠克服。
何誌也已經籌備了新的官員察舉製度,整體而言,借鑒了目前開封朝廷所實行的辟舉製,給權限的職責劃分為17個大項,而下麵又有若幹小項,從不同的角度考核縣令及全縣其他工作人員的成績,並且予以升降。金朝末年的時候,曾經以這種考核選拔出一批優良的縣令,幫助這個末路王朝在河南一路之力苦撐近20年,而高俊也在山東采取類似的辦法,準備一改官風民風,提振軍民士氣。
“你說的那個壽張縣新縣令薛德勇,是不是你當年剛剛主政壽張時候的下屬?”等到介紹完的時候,已經是吃晚飯的時間了,趙汝凡當然也要留客。根據地還是緊張,除去調製的好菜湯之外,唯一的大菜是東坡肉,根據地的不少高級幹部都是窮苦出身,依舊保持著看菜的傳統,那盤東坡肉至今還沒人下筷子。
然而高俊在吃飯間這麽一個簡單的問題就讓趙汝凡方寸大亂,不知道高俊為何突然點破這一點,難不成是覺得自己結黨營私了嗎?
這個薛德勇確實是趙汝凡當年的下屬,而且趙汝凡對這個人還很欣賞。薛德勇年輕的時候苦讀很久,並且一度進行成為本路舉子,但是未能考中進士。
金代承襲宋製,舉人更多是一種臨時性的身份,既然沒有考證,迴去之後還是白丁,但是在整個根據地而言,依然是姿勢水平最高的。
趙汝凡特意選了這個薛德勇來協助自己,並且對薛德勇的才能了解很深,也正因為如此,這次才將其提拔為縣令,還選了根據地資格最老、高俊最有可能關心的一個縣,也算是給自己的老下屬送上一程。
看著趙汝凡臉色不豫,高俊這次倒是猜到了他在想什麽,趕緊接著說:“我聽說這個薛德勇曾經還是山東的舉人,既然如此,做一個小小的縣令也是屈才了,他在根據地內的資曆也足夠,我想想看,可以把他調到密州去,那裏還缺一個同知。”
趙汝凡這才微微鬆了一口氣,而高俊卻在內心有些不快,趙汝凡什麽都好,就是過於斤斤計較這些事情,反而讓自己患得患失。
根據地幹部們的聚會進行到很晚,出去的時候,戶政府主席孔元政找到了何誌也,向他詢問事情:“何先生,今年年初就發生過一次銅鐵原料的短缺,最近軍器署的張紅河告訴我說,又要調一批新造的鐵料過去,還說是何先生你點的。為何根據地最近需要如此多的鐵器,而且張紅河都不知道用來幹什麽。”
“原來是這件事啊,沒關係,過一段時間你們就會知道了。”何誌也一笑。
趙汝凡也有後了,這讓高俊和何誌也都很高興,各自親自帶著禮品去看望茶茶夫人,剛剛當上爸爸的趙汝凡興奮的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有些像個孩子。
“多謝宣帥親自看望。”趙汝凡激動的臉都紅了,讓高俊著實打趣了一番,但是,高俊要是知道趙汝凡現在內心的真實想法,一定會大吃一驚。
事實上,早在茶茶開始懷孕的時候,趙汝凡就有些叫苦:今年8月生產,那說明孩子是去年10月懷上的,那時正值梁山被圍,此時夫人懷孕,會不會讓高俊覺得自己當初在山上沒有用心防守,反而隻眷戀兒女私情?
平心而論,趙汝凡當時是用了心的,而這種事情誰也說不準,至少高俊完全沒往這個方向想。何誌也倒是略微想了一下,但他也認為這什麽都說明不了。要是知道趙汝凡因為這個而暗自擔心,高何兩個人反而又要發笑。
除去高俊和何誌也之外,殷去寒也單獨準備了一份禮物送給茶茶夫人,其他根據地主要幹部也都上門道喜。
幾位夫人們去陪著茶茶,而包括楊妙真和白卉在內的幹部們則一起來到前廳向趙汝凡賀喜,說話間,話題又轉迴到目前根據地的內外情況上來。
根據地吏治改革正進行的如火如荼,盡管官員們——尤其是那些讀書士子們——對於高俊選用吏員有所不滿,但是他們也隻是略微抗議了一下,隨即還要捏著鼻子執行命令。
就目前而言,高俊沒有辦法消除人們內心的歧視,但至少在表麵製度上,從吏員中選取的官員和其他官員一體,並無上下之別。至於官員們的抗議,以後還是可以慢慢解決的。
讀書士子的支持重要,主要還在於他們懂得如何治理國家,一旦這個功能可以被取代,那麽真正著急的反而應該是他們自己。
“我大清”真的是把讀書人的臉往地上踩,隻要奴才不要士,但是因為早在後金時期就已經建立了筆帖式製度,就算是全天下的讀書人都不支持這個政權,他靠著自己培養的也能暫時維持。如此一來,原本氣哼哼的讀書人們也都隻能跑去大喊康熙千古一帝了。
於此類似,根據地的吏員們無比支持這個新製度。就目前而言,根據地吏員組成與其它地方也是略有不同的,由於過去幾年高俊連續的均田政策,當初盤踞在鄉間的惡霸地主幾乎被一掃而空,再加上蒙古人的幾番破壞,根據地的吏員已經經過幾輪換血,其中有不少都是鄉間軍人會的人,他們比起舊日的小吏要更加品行方正。
這些人也無比珍惜這次機會,此次選出的一百多人在新崗位上不到一個月,就已經顯示出了相當不錯的能力。
高俊趁機讓大家推選一下賢才,各自談一談自己了解的州縣情況。趙汝凡確實在工作上相當出色,他對各縣的縣令都了如指掌,一一為高俊介紹,而高俊也絲毫沒有厭煩,足足聽了四個時辰,讓趙汝凡將這些人全部都介紹了一遍。
縣令的選擇是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為縣機關是最為親民的機關,如果這一級不能選拔得人的話,一切都成了空中樓閣。
如何管理好太平軍?抓軍使!如何管理好根據地?抓縣令!隻要太平軍各都的指揮班子沒問題,隻要根據地各縣的縣衙班子沒問題,即使有困難也能夠克服。
何誌也已經籌備了新的官員察舉製度,整體而言,借鑒了目前開封朝廷所實行的辟舉製,給權限的職責劃分為17個大項,而下麵又有若幹小項,從不同的角度考核縣令及全縣其他工作人員的成績,並且予以升降。金朝末年的時候,曾經以這種考核選拔出一批優良的縣令,幫助這個末路王朝在河南一路之力苦撐近20年,而高俊也在山東采取類似的辦法,準備一改官風民風,提振軍民士氣。
“你說的那個壽張縣新縣令薛德勇,是不是你當年剛剛主政壽張時候的下屬?”等到介紹完的時候,已經是吃晚飯的時間了,趙汝凡當然也要留客。根據地還是緊張,除去調製的好菜湯之外,唯一的大菜是東坡肉,根據地的不少高級幹部都是窮苦出身,依舊保持著看菜的傳統,那盤東坡肉至今還沒人下筷子。
然而高俊在吃飯間這麽一個簡單的問題就讓趙汝凡方寸大亂,不知道高俊為何突然點破這一點,難不成是覺得自己結黨營私了嗎?
這個薛德勇確實是趙汝凡當年的下屬,而且趙汝凡對這個人還很欣賞。薛德勇年輕的時候苦讀很久,並且一度進行成為本路舉子,但是未能考中進士。
金代承襲宋製,舉人更多是一種臨時性的身份,既然沒有考證,迴去之後還是白丁,但是在整個根據地而言,依然是姿勢水平最高的。
趙汝凡特意選了這個薛德勇來協助自己,並且對薛德勇的才能了解很深,也正因為如此,這次才將其提拔為縣令,還選了根據地資格最老、高俊最有可能關心的一個縣,也算是給自己的老下屬送上一程。
看著趙汝凡臉色不豫,高俊這次倒是猜到了他在想什麽,趕緊接著說:“我聽說這個薛德勇曾經還是山東的舉人,既然如此,做一個小小的縣令也是屈才了,他在根據地內的資曆也足夠,我想想看,可以把他調到密州去,那裏還缺一個同知。”
趙汝凡這才微微鬆了一口氣,而高俊卻在內心有些不快,趙汝凡什麽都好,就是過於斤斤計較這些事情,反而讓自己患得患失。
根據地幹部們的聚會進行到很晚,出去的時候,戶政府主席孔元政找到了何誌也,向他詢問事情:“何先生,今年年初就發生過一次銅鐵原料的短缺,最近軍器署的張紅河告訴我說,又要調一批新造的鐵料過去,還說是何先生你點的。為何根據地最近需要如此多的鐵器,而且張紅河都不知道用來幹什麽。”
“原來是這件事啊,沒關係,過一段時間你們就會知道了。”何誌也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