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番談論之後,季宗若才得知高俊本姓為高,並不姓溫敦,這把金刀也是友人所贈,並不知其來龍去脈,明白這些事之後,集中了才長歎一口氣:“小人辜負李郎君甚多呀。”
“來龍去脈,詳細說來。”
“郎君手上的這把金刀,俗名‘六合揮’,是前朝太宗李世民所用之物,唐太宗後來將此物賜給愛子李明,李明死後,六合揮就在其子嗣間流傳,直到本朝開國之際,傳到了安南李公蘊之手。”
“你所說的,可是安南太祖李公蘊?”
“正是此人,神宗年間,安南侵犯天常,被王師所敗,因而獻寶固好,將金刀獻於郭文水公,郭公以此物非人臣當有,獻於闕下,自此金刀入內府,直到靖康年間為金人抄檢,獻於烏木太子。”
“此等事體,你如何能得知?”
季宗若似乎陷入了迴憶:“十年前,小人隻不過是淮東一農夫,因為善於拳鬥而參加義勇,與北虜相戰,畢竟不能敵之,遭其擒獲,金人欲殺我等,遣一持金刀郎君監斬。”
“此人是溫敦傑?”高俊琢磨著歲數不大對。
“非也,老令公乃是溫敦傑郎君之父,令公將我們帶到一處荒僻地界,就將我們盡數釋放。我等討問恩公名諱,恩公自言姓李,唐室之後,不忍見同胞受戮,才有此舉。”
高俊琢磨著:“這把金刀在金人手中輾轉,又迴到了李氏後人的手中?”
“不錯,令公尊上深受金人酋帥之信任,得知令公乃是李唐後人,便將這一把太宗的金刀,並一柄玄宗的玉劍,都迴賜了令公。令公雖然事金,然而心懷忠義,在兩淮間暗蓄複國,對被俘我等義勇多暗中釋放,所全活者無慮數萬。那時小郎君年方十三,多在其左右,另有一小千金,時年七歲。”
“那麽李郎君如何改姓溫敦了?”高俊問。
季宗若深深的歎了口氣:“我們雄淮軍不幸不幸出了個敗類,居然偷偷向金人告知了此事,即刻就有軍漢要拿老令公去鞠問,老令公此番不得免,決心將兩個孩兒送出去。他將那金刀給了小郎君,把他委托給了自己熟悉的一家朋友,那家人的女兒姐妹倆做了金人親王的王妃,賜姓溫敦,所以小郎君也就改了溫敦氏。
那年小郎君不過十三歲,並著一個九歲的潘姓小廝,都被送給了那家人。而小千金則帶著玉劍,送到了咱們中國境內,可惜我也與他們沒了聯係。”
季宗若搖搖頭,深感自己對不住老令公。
而高俊麵色蒼白的站起來,龐姓姐妹嫁給親王,賜姓溫敦,除去當今皇帝完顏珣的王妃還能有誰?
這麽說來,溫敦傑原來算是皇後一家的人,無怪乎他當年在野狐嶺軍營時,各級軍將都要賣個麵子!
至於潘姓小廝,高俊閉著眼都知道是誰!
“我見郎君和李老令公一般,多次義釋我軍將士,腰間有此金刀,又聞他人喚郎君為‘溫敦郎君’,因而有所疑惑,鬥膽請將金刀一觀,由是知也。”季宗若感慨:“郎君雖然不是李老令公後人,但末將看郎君氣概,有過之而無不及,末將願為郎君效力!”說罷下拜。
高俊很高興,扶起季宗若:“高某心中誌向非可說也,然而黑韃勢強,為抗蒙而委身事金,事後必有決斷,季將軍願意相助,誠百姓之幸。”
季宗若好像想起了什麽:“其實這把金刀和畢再遇也有些關係,老將軍當年防守六合的時候,曾經與李老令公交過戰,李老令公還是放過畢老將軍的手下,所以畢再遇也知道金刀玉劍的事情。”
兩人商議了一陣,樓升求見,稟告高俊:“已經準備好了。”
高俊一揮手:“全軍即刻開拔。”
“郎君,咱們這是要去哪?”季宗若奇怪的問。
“既然孫邦佐已經身陷宋營,那麽我們現在的布置就全部作廢,我們且先後退到利國寨那一帶繼續堵截。”
“郎君是覺得孫參軍會投降,將咱們的布置說出來?”
“我何苦去猜測他的想法,倘若他對畢再遇說了真話,固然對我軍不利,而如果他說了假話,三軍出擊時會被試探出來,被畢再遇所殺。我們不妨撤去一切布置,讓畢再遇分不出真假來,全員退往利國寨,準備與敵軍再戰。”
“郎君真是體恤部下。”季宗若即刻站起來收拾行裝,太平軍軍兵們在軍官的指導下,用茅草包裹住自己的盔甲和武器,全部打包整理好,在黑夜中離開了桃源鎮,沿著路上小小的路標前往更加靠近邊境的利國寨。
天色朦朦亮的時候,高俊也有些驚訝的看到,原來早先到達利國寨的軍兵在黑夜中已然動工開始修建營地。
眼前的景象令他非常讚賞,軍兵們居然在黑夜中挖出了營地的地基和拒馬溝壕,就跟白天作業時一樣的精準。
“看樣子我率領的軍兵也算是百戰精銳了。”看著地麵上飛速延展的一條條溝好,高俊心下大為寬慰,這是孫庭的手筆,他在不點亮一簇火把的情況下,動用熟練軍兵確定了營地的位置,隨即開始修建溝壕。當高俊大加誇獎的時候,他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這是當年在西北與西羌各路人馬交戰時必備的技能。
其他各路人馬也沒有閑著,周圍的地勢地貌都被描繪得清清楚楚,在不高的小山上,祝東風指著淮河南岸上宋軍的堠台對高俊說:“郎君請看,那裏就是狗山,宋軍在此處修建有望樓,以窺測利國的動靜。”
高俊遠遠望去,這幾處都是宋金邊境上有名的地望,每次交戰必有動靜,故而以堠台窺伺,但此時的堠台卻並沒有點火,應該是還沒有拿準高俊等人的身份。高俊繳獲的宋軍旗幟甚多,即刻命令龔成帶兩個隊的軍兵假冒宋軍,前去繳械,控製堠台。
這場行動一開始非常成功,旗幟和甲胄騙過了防守的宋軍士卒們,但是龔成一開口,山東鄉音頓時讓這些人心下起疑,關鍵時刻,龔成亮出刀來,非常溫柔的請這幫宋軍士卒暫時休息一下,不用再操心堠台的事情了。
太陽完全出來了,淮河上的霧也漸漸散去,高俊命令軍兵們輪番休息,在利國寨執勤,此處已經極為靠近淮河岸邊,畢再遇隻要突破此處,就可以迴到淮南。到那個時候,無論高俊怎麽勸說都沒用了,現在必須把畢再遇留在淮北。
高俊部隊撤離的較早,當天後半夜,畢再遇就奇襲了金軍的營地。
“來龍去脈,詳細說來。”
“郎君手上的這把金刀,俗名‘六合揮’,是前朝太宗李世民所用之物,唐太宗後來將此物賜給愛子李明,李明死後,六合揮就在其子嗣間流傳,直到本朝開國之際,傳到了安南李公蘊之手。”
“你所說的,可是安南太祖李公蘊?”
“正是此人,神宗年間,安南侵犯天常,被王師所敗,因而獻寶固好,將金刀獻於郭文水公,郭公以此物非人臣當有,獻於闕下,自此金刀入內府,直到靖康年間為金人抄檢,獻於烏木太子。”
“此等事體,你如何能得知?”
季宗若似乎陷入了迴憶:“十年前,小人隻不過是淮東一農夫,因為善於拳鬥而參加義勇,與北虜相戰,畢竟不能敵之,遭其擒獲,金人欲殺我等,遣一持金刀郎君監斬。”
“此人是溫敦傑?”高俊琢磨著歲數不大對。
“非也,老令公乃是溫敦傑郎君之父,令公將我們帶到一處荒僻地界,就將我們盡數釋放。我等討問恩公名諱,恩公自言姓李,唐室之後,不忍見同胞受戮,才有此舉。”
高俊琢磨著:“這把金刀在金人手中輾轉,又迴到了李氏後人的手中?”
“不錯,令公尊上深受金人酋帥之信任,得知令公乃是李唐後人,便將這一把太宗的金刀,並一柄玄宗的玉劍,都迴賜了令公。令公雖然事金,然而心懷忠義,在兩淮間暗蓄複國,對被俘我等義勇多暗中釋放,所全活者無慮數萬。那時小郎君年方十三,多在其左右,另有一小千金,時年七歲。”
“那麽李郎君如何改姓溫敦了?”高俊問。
季宗若深深的歎了口氣:“我們雄淮軍不幸不幸出了個敗類,居然偷偷向金人告知了此事,即刻就有軍漢要拿老令公去鞠問,老令公此番不得免,決心將兩個孩兒送出去。他將那金刀給了小郎君,把他委托給了自己熟悉的一家朋友,那家人的女兒姐妹倆做了金人親王的王妃,賜姓溫敦,所以小郎君也就改了溫敦氏。
那年小郎君不過十三歲,並著一個九歲的潘姓小廝,都被送給了那家人。而小千金則帶著玉劍,送到了咱們中國境內,可惜我也與他們沒了聯係。”
季宗若搖搖頭,深感自己對不住老令公。
而高俊麵色蒼白的站起來,龐姓姐妹嫁給親王,賜姓溫敦,除去當今皇帝完顏珣的王妃還能有誰?
這麽說來,溫敦傑原來算是皇後一家的人,無怪乎他當年在野狐嶺軍營時,各級軍將都要賣個麵子!
至於潘姓小廝,高俊閉著眼都知道是誰!
“我見郎君和李老令公一般,多次義釋我軍將士,腰間有此金刀,又聞他人喚郎君為‘溫敦郎君’,因而有所疑惑,鬥膽請將金刀一觀,由是知也。”季宗若感慨:“郎君雖然不是李老令公後人,但末將看郎君氣概,有過之而無不及,末將願為郎君效力!”說罷下拜。
高俊很高興,扶起季宗若:“高某心中誌向非可說也,然而黑韃勢強,為抗蒙而委身事金,事後必有決斷,季將軍願意相助,誠百姓之幸。”
季宗若好像想起了什麽:“其實這把金刀和畢再遇也有些關係,老將軍當年防守六合的時候,曾經與李老令公交過戰,李老令公還是放過畢老將軍的手下,所以畢再遇也知道金刀玉劍的事情。”
兩人商議了一陣,樓升求見,稟告高俊:“已經準備好了。”
高俊一揮手:“全軍即刻開拔。”
“郎君,咱們這是要去哪?”季宗若奇怪的問。
“既然孫邦佐已經身陷宋營,那麽我們現在的布置就全部作廢,我們且先後退到利國寨那一帶繼續堵截。”
“郎君是覺得孫參軍會投降,將咱們的布置說出來?”
“我何苦去猜測他的想法,倘若他對畢再遇說了真話,固然對我軍不利,而如果他說了假話,三軍出擊時會被試探出來,被畢再遇所殺。我們不妨撤去一切布置,讓畢再遇分不出真假來,全員退往利國寨,準備與敵軍再戰。”
“郎君真是體恤部下。”季宗若即刻站起來收拾行裝,太平軍軍兵們在軍官的指導下,用茅草包裹住自己的盔甲和武器,全部打包整理好,在黑夜中離開了桃源鎮,沿著路上小小的路標前往更加靠近邊境的利國寨。
天色朦朦亮的時候,高俊也有些驚訝的看到,原來早先到達利國寨的軍兵在黑夜中已然動工開始修建營地。
眼前的景象令他非常讚賞,軍兵們居然在黑夜中挖出了營地的地基和拒馬溝壕,就跟白天作業時一樣的精準。
“看樣子我率領的軍兵也算是百戰精銳了。”看著地麵上飛速延展的一條條溝好,高俊心下大為寬慰,這是孫庭的手筆,他在不點亮一簇火把的情況下,動用熟練軍兵確定了營地的位置,隨即開始修建溝壕。當高俊大加誇獎的時候,他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這是當年在西北與西羌各路人馬交戰時必備的技能。
其他各路人馬也沒有閑著,周圍的地勢地貌都被描繪得清清楚楚,在不高的小山上,祝東風指著淮河南岸上宋軍的堠台對高俊說:“郎君請看,那裏就是狗山,宋軍在此處修建有望樓,以窺測利國的動靜。”
高俊遠遠望去,這幾處都是宋金邊境上有名的地望,每次交戰必有動靜,故而以堠台窺伺,但此時的堠台卻並沒有點火,應該是還沒有拿準高俊等人的身份。高俊繳獲的宋軍旗幟甚多,即刻命令龔成帶兩個隊的軍兵假冒宋軍,前去繳械,控製堠台。
這場行動一開始非常成功,旗幟和甲胄騙過了防守的宋軍士卒們,但是龔成一開口,山東鄉音頓時讓這些人心下起疑,關鍵時刻,龔成亮出刀來,非常溫柔的請這幫宋軍士卒暫時休息一下,不用再操心堠台的事情了。
太陽完全出來了,淮河上的霧也漸漸散去,高俊命令軍兵們輪番休息,在利國寨執勤,此處已經極為靠近淮河岸邊,畢再遇隻要突破此處,就可以迴到淮南。到那個時候,無論高俊怎麽勸說都沒用了,現在必須把畢再遇留在淮北。
高俊部隊撤離的較早,當天後半夜,畢再遇就奇襲了金軍的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