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北方走私案居然牽扯到史彌遠身上,費培一下子來了勁頭:“下官這次就好好查查,來個順藤摸瓜!”
林拱辰歎了口氣,仰倒在椅子上:“老夫老了,恐怕也沒幾年陽壽了,遙想老夫此生,什麽沒辦過,北虜千軍萬馬之中也未曾膽怯。可如今人老氣衰,卻常懷憂懼,國家不振,我等之失啊。”
“林公切莫憂懼,應當為國頤養。”費培信心滿滿:“下官就算拚得了性命,也要賺下這史彌遠狗賊!”
林拱辰擺擺手:“史相公私節有虧,固其然也,但是史相公心思慎密,行有見識,也不當詆毀。此番北虜南渡,滿朝皆以為百年複仇之機已到,唯獨史相公具言‘存金障蒙’之策,見識高明。我倒是擔心,就算史相公死了,又有何人可代呢?”
這些話說的費培目瞪口呆:“這,這,中國養士三百年,何愁找不出一個德才兼備之人,非要倚仗這個有才無德的史彌遠?”
“養士三百年……”林拱辰咀嚼著這個詞,此時顯得非常無力:“國朝養士三百年自然不假,然而其中果然有國士?老夫我所擔憂的,尤其是理學。”
“理學?”費培更加吃驚了。
“朱仲晦先生固然心如明鏡,義理精通,言行猶如萬仞冰山,幾近為聖人立言,然而其門人能近於此者,微矣。”林拱辰長歎一聲:“如今世人言理學者,鄭昭先、曾從龍二相公固然能矣,魏了翁、真德秀等也是君子,卻也不乏庸碌之徒、冥頑之徒,史彌遠略加拉攏,這幹人就紛紛相應,哪裏見朱仲晦的君子之風?百年後理學如何,未可知。”
“百年後事自有百年後人,且看如今,史彌遠禍國亂政而君子屈抑,尤其是此輩畏戰主和、禍害軍旅,鏟除此賊,換得個眾正盈朝,也非不可。”費培還是不明白林拱辰為何此時倒顯得畏首畏尾。
林拱辰再歎一聲:“賢弟且去辦吧,老夫疲累,想先歇歇。”
此時,被所有人關注的史彌遠正在自家宅邸裏養神,而三位身穿重服的大將恭立其前,分別是主管步軍司公事王斌、主管殿前司公事彭輅和主管殿前司公事馮榯。
“殿岩重將,不需拘謹,都坐,都坐。”史彌遠麵色和善的叫三人坐下。
此時的史彌遠五十多歲年紀,春秋尚盛,剛剛大權獨攬的他也許是因為意氣風發,竟然看上去比實際年齡還年輕些,麵白中須,身形朗健,以至於一直有人傳言,他能大權獨攬,是因為和楊皇後有一腿。
這件事誰也不知詳細,史彌遠確實一路過關斬將,但憑借的是出色的官場嗅覺,他自己大概都不會猜到,按照曆史的軌跡,此後他還要大權獨攬二十餘年,成為宋朝曆史上罕見的權相,權勢滔天,足以讓巔峰期的秦檜都嫉妒的流鼻血。而且生掌大權,死盡哀榮。
而他屹立不倒的兩大支柱,其中之一就在他麵前——三衙管軍將官。
三衙:殿前都點檢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自北宋起就執掌全國禁軍,位高權重,為國虎臣,而三衙的八位長官更是自號“管軍八位”,比於政事堂的“政府八公”,是全國職業軍人的頂點。
如此重臣,自然是皇帝親自點選,但是自南宋秦檜專權,成為獨相,三衙諸將的任免大全也轉移到了相府之中,此後,因為三衙掌管兵力逐漸變少,不再是全國最高軍事統帥機關,皇帝們也都習非成是,三衙由宰相舉薦也就成了習慣。
開禧年間,韓侂胄主持北伐,也是親自點選了郭倬、郭果、李汝翼等將,誰料被金軍打了個大敗虧輸,威望掃地,史彌遠正是抓住這次機會,迎合了滿朝主動求和的心理,策劃了對韓侂胄的謀殺行動,自此一飛衝天,成為獨相,三衙管軍也都換上了史彌遠的人。
此時此刻,在謀殺韓侂胄的行動中直接負責的王斌就坐在這裏——當時他隻是個小小的正將,因為此番大功,現如今已經成了步司之首。
“這麽說,淮北忠義軍此戰打得不錯?”
為首的彭輅點點頭:“相公智謀深遠,此番得了大勝。”
史彌遠心情很好:“是了,是了,這個李全還算可用,沒白費了我的心思,此番嘉獎他們一下。”
麵前三個人紛紛附和,但是史彌遠在他們的眼神中看出了不滿——自太祖開國以來,三衙就是天下精兵之執掌,三衙管軍也都以此自矜,不肯讓人,現如今朝廷的正規軍馬在後麵看著,卻讓義軍搶了頭功,這幾位都覺得麵上無光。
如果能夠由著性子,史彌遠一定破口大罵他們一頓:“撒泡尿照照自己的喬模樣,天日不醒的昏貨,你們要是能打仗,我何苦花了許多錢糧用義軍?”
史彌遠掌權之後,對於韓侂胄的三衙自然大加清洗,還出現了可怕的政治刺殺事件,險些糟了毒手,因為此時被牽連的三衙軍官除了主謀羅日願、徐濟之外,還有殿前司統領姚琚、訓練官楊明、黃衝、程銳、班直王麟、戴顯、步軍司軍校張興等等,此番大清洗之後,三衙都換上了史彌遠的親信。
隻不過,在任用的時候,史彌遠有些葷素不禁,眼前的三人,史彌遠也知道斤兩,怕不是連半個泗州都守不下來,而這幾位統領下的三衙,那可真是聞者淚流,慘不忍睹。
所以,史彌遠看到這三人不豫的神色的時候,最先的反應是深深地憤怒,憤恨這幫子老革如此不識抬舉。
史彌遠畢竟是幾朝老臣,心態掩飾的很好,這三位大老粗一點也沒察覺到,他們幾個要是知道史彌遠的心思,十有八九也要罵迴去:“老子要是有本事還會投靠你?”能和史彌遠沆瀣一氣的,恐怕是一個君子都沒有。
三個人當中還是王斌最懂得迎合史彌遠的意思,眼看著似乎都無話可說,趕緊拱手奏道:“相公,職等昨天有一事未曾稟報。”
“有何事?”
“昨日參政鄭相公突然赴鳳凰山來見官家,我等心想此事不宜成行,因而說官家去大慶園了,這鄭相公似乎心有不快,怏怏而去。”
史彌遠有些驚訝,自己獨宰兩府,但是當名副其實的獨相未免有些過於招搖,因而他選了兩個老朽來充當自己的副手,此二人分別是鄭昭先和曾從龍,都是理學耆宿,但是已然年邁,不通政務,當做花瓶而已,這鄭昭先為何卻要單獨去見官家?此事確實大有蹊蹺。
林拱辰歎了口氣,仰倒在椅子上:“老夫老了,恐怕也沒幾年陽壽了,遙想老夫此生,什麽沒辦過,北虜千軍萬馬之中也未曾膽怯。可如今人老氣衰,卻常懷憂懼,國家不振,我等之失啊。”
“林公切莫憂懼,應當為國頤養。”費培信心滿滿:“下官就算拚得了性命,也要賺下這史彌遠狗賊!”
林拱辰擺擺手:“史相公私節有虧,固其然也,但是史相公心思慎密,行有見識,也不當詆毀。此番北虜南渡,滿朝皆以為百年複仇之機已到,唯獨史相公具言‘存金障蒙’之策,見識高明。我倒是擔心,就算史相公死了,又有何人可代呢?”
這些話說的費培目瞪口呆:“這,這,中國養士三百年,何愁找不出一個德才兼備之人,非要倚仗這個有才無德的史彌遠?”
“養士三百年……”林拱辰咀嚼著這個詞,此時顯得非常無力:“國朝養士三百年自然不假,然而其中果然有國士?老夫我所擔憂的,尤其是理學。”
“理學?”費培更加吃驚了。
“朱仲晦先生固然心如明鏡,義理精通,言行猶如萬仞冰山,幾近為聖人立言,然而其門人能近於此者,微矣。”林拱辰長歎一聲:“如今世人言理學者,鄭昭先、曾從龍二相公固然能矣,魏了翁、真德秀等也是君子,卻也不乏庸碌之徒、冥頑之徒,史彌遠略加拉攏,這幹人就紛紛相應,哪裏見朱仲晦的君子之風?百年後理學如何,未可知。”
“百年後事自有百年後人,且看如今,史彌遠禍國亂政而君子屈抑,尤其是此輩畏戰主和、禍害軍旅,鏟除此賊,換得個眾正盈朝,也非不可。”費培還是不明白林拱辰為何此時倒顯得畏首畏尾。
林拱辰再歎一聲:“賢弟且去辦吧,老夫疲累,想先歇歇。”
此時,被所有人關注的史彌遠正在自家宅邸裏養神,而三位身穿重服的大將恭立其前,分別是主管步軍司公事王斌、主管殿前司公事彭輅和主管殿前司公事馮榯。
“殿岩重將,不需拘謹,都坐,都坐。”史彌遠麵色和善的叫三人坐下。
此時的史彌遠五十多歲年紀,春秋尚盛,剛剛大權獨攬的他也許是因為意氣風發,竟然看上去比實際年齡還年輕些,麵白中須,身形朗健,以至於一直有人傳言,他能大權獨攬,是因為和楊皇後有一腿。
這件事誰也不知詳細,史彌遠確實一路過關斬將,但憑借的是出色的官場嗅覺,他自己大概都不會猜到,按照曆史的軌跡,此後他還要大權獨攬二十餘年,成為宋朝曆史上罕見的權相,權勢滔天,足以讓巔峰期的秦檜都嫉妒的流鼻血。而且生掌大權,死盡哀榮。
而他屹立不倒的兩大支柱,其中之一就在他麵前——三衙管軍將官。
三衙:殿前都點檢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自北宋起就執掌全國禁軍,位高權重,為國虎臣,而三衙的八位長官更是自號“管軍八位”,比於政事堂的“政府八公”,是全國職業軍人的頂點。
如此重臣,自然是皇帝親自點選,但是自南宋秦檜專權,成為獨相,三衙諸將的任免大全也轉移到了相府之中,此後,因為三衙掌管兵力逐漸變少,不再是全國最高軍事統帥機關,皇帝們也都習非成是,三衙由宰相舉薦也就成了習慣。
開禧年間,韓侂胄主持北伐,也是親自點選了郭倬、郭果、李汝翼等將,誰料被金軍打了個大敗虧輸,威望掃地,史彌遠正是抓住這次機會,迎合了滿朝主動求和的心理,策劃了對韓侂胄的謀殺行動,自此一飛衝天,成為獨相,三衙管軍也都換上了史彌遠的人。
此時此刻,在謀殺韓侂胄的行動中直接負責的王斌就坐在這裏——當時他隻是個小小的正將,因為此番大功,現如今已經成了步司之首。
“這麽說,淮北忠義軍此戰打得不錯?”
為首的彭輅點點頭:“相公智謀深遠,此番得了大勝。”
史彌遠心情很好:“是了,是了,這個李全還算可用,沒白費了我的心思,此番嘉獎他們一下。”
麵前三個人紛紛附和,但是史彌遠在他們的眼神中看出了不滿——自太祖開國以來,三衙就是天下精兵之執掌,三衙管軍也都以此自矜,不肯讓人,現如今朝廷的正規軍馬在後麵看著,卻讓義軍搶了頭功,這幾位都覺得麵上無光。
如果能夠由著性子,史彌遠一定破口大罵他們一頓:“撒泡尿照照自己的喬模樣,天日不醒的昏貨,你們要是能打仗,我何苦花了許多錢糧用義軍?”
史彌遠掌權之後,對於韓侂胄的三衙自然大加清洗,還出現了可怕的政治刺殺事件,險些糟了毒手,因為此時被牽連的三衙軍官除了主謀羅日願、徐濟之外,還有殿前司統領姚琚、訓練官楊明、黃衝、程銳、班直王麟、戴顯、步軍司軍校張興等等,此番大清洗之後,三衙都換上了史彌遠的親信。
隻不過,在任用的時候,史彌遠有些葷素不禁,眼前的三人,史彌遠也知道斤兩,怕不是連半個泗州都守不下來,而這幾位統領下的三衙,那可真是聞者淚流,慘不忍睹。
所以,史彌遠看到這三人不豫的神色的時候,最先的反應是深深地憤怒,憤恨這幫子老革如此不識抬舉。
史彌遠畢竟是幾朝老臣,心態掩飾的很好,這三位大老粗一點也沒察覺到,他們幾個要是知道史彌遠的心思,十有八九也要罵迴去:“老子要是有本事還會投靠你?”能和史彌遠沆瀣一氣的,恐怕是一個君子都沒有。
三個人當中還是王斌最懂得迎合史彌遠的意思,眼看著似乎都無話可說,趕緊拱手奏道:“相公,職等昨天有一事未曾稟報。”
“有何事?”
“昨日參政鄭相公突然赴鳳凰山來見官家,我等心想此事不宜成行,因而說官家去大慶園了,這鄭相公似乎心有不快,怏怏而去。”
史彌遠有些驚訝,自己獨宰兩府,但是當名副其實的獨相未免有些過於招搖,因而他選了兩個老朽來充當自己的副手,此二人分別是鄭昭先和曾從龍,都是理學耆宿,但是已然年邁,不通政務,當做花瓶而已,這鄭昭先為何卻要單獨去見官家?此事確實大有蹊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