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這標誌著熊十力哲學思想的又一次轉變和飛躍。


    在這一時期,熊十力明確地提出了“會通儒佛,歸宗於《易》”的立論宗旨。


    他認為,體現了先秦儒家理性精神的《周易》是最能代表儒學傳統的經典,《周易》


    中所講求的“生生不息”、“革故創新”,強調健動、變化的思想,正代表了儒學


    傳統的根本精神,為此,他從《周易》哲學出發,極力推崇一種積極進取、自強不


    息的人生態度,要人們在變化日新的宇宙生化過程中去體味現實生活的意義和價值。


    基於此,他大肆批判佛家的出世思想及其理論基礎。他認為,無論是大乘佛教的空


    宗還是有宗,皆出於其宗教出世思想的需要而割裂體用之關係,主張區分有為法和


    無為法、生滅法和不生滅法,認為現象是生生滅滅,而本體是不生不滅的,現象是


    有為的、本體是無為的。“這樣一來,形上的本體界與形下的現象界,似成對立,


    不可融而為一”。他認為,佛家這種理論,無異是“於流行之外,妄擬一個至寂的


    境界;於萬有之外,妄擬一個至無的境界”,其結果必然是“求體廢用”,“體用


    兩橛”,其體也就變成一個“死體”。這種本體論之所以錯誤,關鍵在於它隻知


    “以空德言體’,而不知“以生德言體”,“於性體無生而生之真機,不曾領會,


    乃但見空寂而已”(見《新論》語體本)。而“以生德言體”,正是以《周易》為


    代表的儒學傳統的精義所在。因此,熊主張必須融佛家的“空”與儒家的“仁”,


    而後方可見“天德之全”。很明顯,熊十力這一時期的思想雖明顯地歸宗《周易》、


    宏闡儒學,但佛學的影響依然很深,比如他一方麵強調體用不二,反對佛學對現象


    和本體的割裂,但另一方麵又極為欣賞空宗“掃蕩一切相”的徹底性,主張以“空


    一切相”來實現對本體的“證會”。這明顯地反映出他“儒佛同證”的理論特徵。


    1945年,熊十力完成並出版了《讀經示要》一書。此書本是他在重慶北碚勉仁


    書院任教時為學生講解六經而作,也是熊氏寫作的第一部係統地研究論述儒家哲學


    思想的著作,正如他在本書“自序”中所說:“今當融貫中西,平章漢宋,上下數


    千年學術源流得失,略加論定。由是尋晚周之遺軌,辟當代之弘基,定將來之趨向。”


    書中極力推崇六經中之《易》與《春秋》,並以“六經注我”的精神,用大量篇幅


    論述了讀經的意義與方法,而對漢德及“五四”以後的新考據學派多有貶抑。新中


    國成立後,熊十力又先後寫成了《新唯識論》語體文刪簡本、《體用論》、《明心


    篇》及《原儒》、《幹坤衍》等著作,就這些著作的思想傾向而言,熊已在比較完


    全的意義上走出佛家,完成了由佛向儒的徹底轉變。熊氏在《新唯識論》語體文本


    中還明確肯定自己與佛學的繼承關係,但在1958年出版的《體用論》中卻已明確指


    出自己的哲學思想在根本上是與佛家唯識宗異趣的,他說:“餘之學宗主《易經》,


    以體用不二立宗,就用上而言,心主動以開物,此幹坤大義也,與佛氏唯識論,根


    本無相近處”(《體用論》“贅語”)。當然,在這一時期的思想中,熊氏並非就


    認為佛學已一無是處,甚至對大乘空宗的某些理論依然評價甚高,但與以前不同的


    是,這一時期他對佛學的吸收必須完全服從於宏揚儒家的價值係統,發揚儒家的內


    聖外王之道,在原本作為《體用論》之一章而後又獨立成冊的《明心篇》中,熊更


    明顯地歸宗於儒家陸王一係的修身養性之學,大講“仁”與“智”的關係,儼然以


    儒家道統的承續者自居。


    如果說,熊氏的《體用論》和《明心篇》仍是從體係的角度進一步闡發、演繹


    自己的哲學思想,那麽《原儒》和《幹坤衍》則是從學術源流和思想內涵兩方麵係


    統整理闡發傳統儒學的著作。《原儒》一書,旨在論述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的


    淵源、流變,並評斷道佛諸家之得失,並由六經之內蘊論證孔子“聖學”乃大用大


    本、萬世永賴的內聖外王之鴻基,尤其是《原內聖》篇,以總論孔子之人生觀與宇


    宙論為基礎,極言體用、道器、天人、心物、動靜、知行、理欲、成已成物等對立


    事物為“不二”的論點。全書凡33萬餘言,廣泛地涉及到儒家哲學傳統中政治、哲


    學、倫理道德等多方麵的內容。《幹坤行》則通過闡釋《易經》的幹坤大義,來對


    自己的文體論和宇宙觀再作推演和發揮,明顯地表現出他歸儒宗易的思想特質。


    綜觀熊十力哲學,大致經歷了由融儒入佛到儒佛同參,再到融佛入儒、歸宗儒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