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中國現代著名哲學家,原名繼智、升恆、定中,後改名十力,號子真。
1885年生於湖北省黃岡縣,其父是一位鄉村塾師。因家境困迫,十力少年時曾為鄰
人牧牛,間或隨父到鄉塾聽講。13歲時,父母相繼辭世,其長兄將他送到父親生前
好友何聖木先生執教的鄉村學校讀書,但終因難耐館束而在半年之後離開,此後全
靠勤奮自學。
熊十力自幼即與眾不同,獨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他曾口出“狂言”道:
“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令其父兄詫異不已。十六七歲時,他即四處遊學,
當他最先讀到陳白沙的“禽獸說”時,忽起神解,“頓悟血氣之軀非我也,隻此心
此理,方是真我。”並從中領悟到人生之意義與價值。絕非是趨利避害、去苦就樂
等外在滿足,而在領悟人生之意義與價值,體識至大至剛之“真我”,以合於天地
萬物之理。這一覺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後的治學方向。
辛亥革命時期,熊十力痛感清王朝政治腐朽,民族危機深重,常以範仲淹“先
天下之憂而憂”一語置諸座右而自警。在博覽群書的過程中,他深迷於“格致啟蒙”
之類著作,而視六經諸子為士直。且深受明清之際王船山、黃梨洲、顧亭林等大哲
之著作以及清末嚴幾道、梁啓超、譚嗣同等維新誌士之論著的影響,而“慨然有革
命之誌”,決心為反清而奔走唿號。
1902年,熊氏為策動軍隊而投湖北新軍第三十一標當兵,白天操練,夜間讀書,
並向報館投稿,倡導革新現實,救亡圖存。此間,他逐漸認識了宋教仁、呂大森、
劉靜庵、張難先等革命誌士,並在1904年共同創建第一個革命團體——科學補習所,
秘密宣講革命思想,倡導反帝反清,救國救民。1906年,熊十力加入日知會,並組
織黃岡軍學界講習社,聯絡各方誌士,為發動起義作準備,後因事泄而遭清廷通緝,
他隻好潛歸鄉裏教書。1911年,他參加了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並任湖北督軍府參
謀。辛亥革命失敗後,他又追隨孫中山參加護法運動。但由於軍閥政客的排擠,孫
中山後來被迫離開軍政府,護法運動亦宣告失敗,這給熊十力以很大打擊。他目睹
“黨人竟權爭利,革命終無善果”,內心非常痛苦,常常“獨自登高,蒼茫望天,
淚盈盈雨下”。他根據自己的所歷所見,總結出:禍亂之起因皆在於軍閥官僚之貪
淫侈糜。卑屈苟且,以及國民之昏然無知。於是,他下決心走出政治,“專力於學
術,導人群之正見”。他認為救國之根本似乎並不在於革命,而在於學術興盛,
“於是始悟我生來一大事,實有政治革命之外者,痛海以往隨俗浮沉無真誌,誓絕
世緣,而為求己之學”(《十力語要》)。從此以後,熊十力遂決然脫離政界,專
心於“求己之學”,以增進國民的道德為己任。這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轉折。
1920年,熊十力進入南京支那內學院從歐陽竟無大師研習佛學。其間首尾三年,
潛心苦修,獨具慧心,頗有創穫,而生活卻艱苦異常,唯一的一條中裝長褲,常是
洗了之後要等幹了才有穿的。1992年,受梁漱溟等人的揄揚與舉薦,熊十力被蔡元
培聘為北大主講佛家法相唯識的特約講師。一到北大,他即打破“師生蟻聚一堂”
之學院式教學方式,而採取古代師生朝夕相處,自由隨和的書院式教學,力主道德
與學問並重,生活與學習一致。在主講《唯識學概論》的過程中,他對唯識論逐漸
由懷疑而至展開批判,並開始構造他獨出心裁的“新唯識論”哲學體係。
1932年,竭熊氏十年之力的煌煌巨作《新唯識論》(文言文本)出版,這標誌
著蜚聲中外的“新唯識論”哲學體係的誕生。但此書一出,即刻遭到佛學界人士尤
其是內學院師友之群起攻擊。其師歐陽閱後痛言:“滅棄聖言,唯子真為尤”,措
辭嚴厲。歐陽弟子劉衡如更著《破新唯識論》對熊氏其書進行係統破斥,指責他
“於唯識學幾乎全無知曉”,並指斥其書乃“雜取中土儒道兩家之義,又旁采印度
外道之談,懸揣佛法,臆當亦爾”。熊十力自不甘沉默,立即應戰,並著成《破
(破新唯識論)》一書,對劉氏之斥逐一破解。他為自己辯護說,《新》著“義既
遠離唯識,旨亦上符般若”,認為自己非但沒有離經叛道,反而是對佛學的維護和
發展,與歐陽等人相反的是,蔡元培、馬一孚等人卻對此書推崇備至,評價甚高。
蔡元培稱熊氏乃二千年來以哲學家之立場闡揚佛學最精深之第一人。馬一孚先生更
在序言中將熊十力與王弼、龍樹並提,稱其學識創見乃超越於道生、玄類、窺基等
古代佛學大師之上,真可謂推崇至極!
</br>
1885年生於湖北省黃岡縣,其父是一位鄉村塾師。因家境困迫,十力少年時曾為鄰
人牧牛,間或隨父到鄉塾聽講。13歲時,父母相繼辭世,其長兄將他送到父親生前
好友何聖木先生執教的鄉村學校讀書,但終因難耐館束而在半年之後離開,此後全
靠勤奮自學。
熊十力自幼即與眾不同,獨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他曾口出“狂言”道:
“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令其父兄詫異不已。十六七歲時,他即四處遊學,
當他最先讀到陳白沙的“禽獸說”時,忽起神解,“頓悟血氣之軀非我也,隻此心
此理,方是真我。”並從中領悟到人生之意義與價值。絕非是趨利避害、去苦就樂
等外在滿足,而在領悟人生之意義與價值,體識至大至剛之“真我”,以合於天地
萬物之理。這一覺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後的治學方向。
辛亥革命時期,熊十力痛感清王朝政治腐朽,民族危機深重,常以範仲淹“先
天下之憂而憂”一語置諸座右而自警。在博覽群書的過程中,他深迷於“格致啟蒙”
之類著作,而視六經諸子為士直。且深受明清之際王船山、黃梨洲、顧亭林等大哲
之著作以及清末嚴幾道、梁啓超、譚嗣同等維新誌士之論著的影響,而“慨然有革
命之誌”,決心為反清而奔走唿號。
1902年,熊氏為策動軍隊而投湖北新軍第三十一標當兵,白天操練,夜間讀書,
並向報館投稿,倡導革新現實,救亡圖存。此間,他逐漸認識了宋教仁、呂大森、
劉靜庵、張難先等革命誌士,並在1904年共同創建第一個革命團體——科學補習所,
秘密宣講革命思想,倡導反帝反清,救國救民。1906年,熊十力加入日知會,並組
織黃岡軍學界講習社,聯絡各方誌士,為發動起義作準備,後因事泄而遭清廷通緝,
他隻好潛歸鄉裏教書。1911年,他參加了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並任湖北督軍府參
謀。辛亥革命失敗後,他又追隨孫中山參加護法運動。但由於軍閥政客的排擠,孫
中山後來被迫離開軍政府,護法運動亦宣告失敗,這給熊十力以很大打擊。他目睹
“黨人竟權爭利,革命終無善果”,內心非常痛苦,常常“獨自登高,蒼茫望天,
淚盈盈雨下”。他根據自己的所歷所見,總結出:禍亂之起因皆在於軍閥官僚之貪
淫侈糜。卑屈苟且,以及國民之昏然無知。於是,他下決心走出政治,“專力於學
術,導人群之正見”。他認為救國之根本似乎並不在於革命,而在於學術興盛,
“於是始悟我生來一大事,實有政治革命之外者,痛海以往隨俗浮沉無真誌,誓絕
世緣,而為求己之學”(《十力語要》)。從此以後,熊十力遂決然脫離政界,專
心於“求己之學”,以增進國民的道德為己任。這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轉折。
1920年,熊十力進入南京支那內學院從歐陽竟無大師研習佛學。其間首尾三年,
潛心苦修,獨具慧心,頗有創穫,而生活卻艱苦異常,唯一的一條中裝長褲,常是
洗了之後要等幹了才有穿的。1992年,受梁漱溟等人的揄揚與舉薦,熊十力被蔡元
培聘為北大主講佛家法相唯識的特約講師。一到北大,他即打破“師生蟻聚一堂”
之學院式教學方式,而採取古代師生朝夕相處,自由隨和的書院式教學,力主道德
與學問並重,生活與學習一致。在主講《唯識學概論》的過程中,他對唯識論逐漸
由懷疑而至展開批判,並開始構造他獨出心裁的“新唯識論”哲學體係。
1932年,竭熊氏十年之力的煌煌巨作《新唯識論》(文言文本)出版,這標誌
著蜚聲中外的“新唯識論”哲學體係的誕生。但此書一出,即刻遭到佛學界人士尤
其是內學院師友之群起攻擊。其師歐陽閱後痛言:“滅棄聖言,唯子真為尤”,措
辭嚴厲。歐陽弟子劉衡如更著《破新唯識論》對熊氏其書進行係統破斥,指責他
“於唯識學幾乎全無知曉”,並指斥其書乃“雜取中土儒道兩家之義,又旁采印度
外道之談,懸揣佛法,臆當亦爾”。熊十力自不甘沉默,立即應戰,並著成《破
(破新唯識論)》一書,對劉氏之斥逐一破解。他為自己辯護說,《新》著“義既
遠離唯識,旨亦上符般若”,認為自己非但沒有離經叛道,反而是對佛學的維護和
發展,與歐陽等人相反的是,蔡元培、馬一孚等人卻對此書推崇備至,評價甚高。
蔡元培稱熊氏乃二千年來以哲學家之立場闡揚佛學最精深之第一人。馬一孚先生更
在序言中將熊十力與王弼、龍樹並提,稱其學識創見乃超越於道生、玄類、窺基等
古代佛學大師之上,真可謂推崇至極!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