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棵大樹倒了,他開始完全獨立地闖蕩人生;二是這一年康有為建立了自己的


    小家庭,娶張氏為妻;三是從這年起,康有為決心“謝絕科舉之文,土芥富貴之事”,


    轉治經世致用之學,投學粵中大儒朱九江(名次琦)的門下,“以聖賢為必可期”,


    “以天下為必可為”。


    康有為在朱老師門下學習非常認真,十分敬重這位碩德高行,博極群書的老師。


    “先生壁立萬仞,而其學平實敦大,皆出躬行之餘,以末世俗汙,特重氣節,而主


    濟人經世,不為無用之空談高論。”“先生動止有法,進退有度,強記博聞,每議


    一事,論一學,貫串今故,能舉其詞,發先聖大道之本,舉修己愛人之義,掃去漢


    宋之戶,而歸宗孔子”。(年譜)在朱九江指導下,康有為熟讀背誦了《周禮》、


    《儀禮》、《爾雅》、《說文》、《水經注》’以及《漢書》、《楚詞》、《文選》、


    杜詩和六朝文等。經過學習,康有為的思想經歷了大的飛躍過程,通過對自己過去


    的學習內容和生活歷程的反省,用批判態度對待學習,解剖社會的習慣開始養成。


    一次,康有為同老師朱九江談論韓愈(昌黎)。康有為對這位老師十分推崇的


    人大不以為然,指出韓愈道術淺薄,所著文章“皆空疏無有”。他覺得,“言道當


    如莊荀,言治當如管韓,即《素問》言醫,亦成一體,若如昌黎不過文工於抑揚演


    灝,但能言耳,於道無與,即《原道》亦極膚淺,而浪有大名,千年來文家頡頏作


    氣勢自負,實無有知道者。”為此他遭受了朱老師的批評,說他太張狂。同學們也


    被他那如此蔑視“權威”的傲氣所震懾(年譜)。由此他獲得了“狂生”的綽號。


    康有為的學習頗有個性。有一次聽課時他閉目伏案,案頭倒放著一卷《三國誌》,


    被九江先生所發現。朱老師風趣地批評說:“你在閉目例看《三國誌》嗎?”有為


    坦然答道:“是!”接著,他便將倒翻開的兩頁書一字不漏地背誦了出來。另一次,


    九江先生帶領弟子過西江去瞻仰蘇東坡當年南貶時遇風泊舟的古蹟,惟獨康有為不


    願同往。同學們問他,他說:“逆流之舟,何用瞻仰?我要看的是王荊公的改製台。”


    這既表明了他對王安石的欽慕,同時也表現出他的固執。由此同學們又稱他“拗康”。


    在大量閱讀基礎上,康有為開始了深刻的反思。為了探索人生之真諦,他經歷


    了艱苦的求索過程。


    “至秋冬時,四庫要書大義,略知其概,以日埋故紙堆中,汩其靈明,漸厭之。


    日有新思,思考據家著書滿家,如戴東原,究復何用?因棄之而私心好求安心立命


    之所。忽絕學捐書,閉戶謝友朋,靜坐養心,同學大怪之。以先生尚躬行,惡禪學,


    無有為之者。靜坐時忽見天地萬物皆我一體,大放光明,自以為聖人,則欣喜而笑,


    忽思蒼生困苦,則問然而哭,忽思有親不事,何學為,則即束裝歸廬先墓上。同門


    見歌哭無常,以為狂而有心疾矣”(年譜)。


    顯然,這是康有為思想激烈動盪、傍惶時期。麵對中國的現實,過去的信念受


    到了衝撞,新的信心正在萌生,這不能不是一個痛苦而情緒非常不安的過程。這正


    恰如康有為自己所述:“此《楞嚴》所謂飛魔入心,求道迫切,未有歸依之時”


    (年譜)。


    幾年的學習,給康有為的一生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其理學政學之基礎,


    皆得諸九江”;“生平言學,必推次琦”;“粗聞大道之傳,決以聖人為可學而盡


    棄舊學,自此始也”(年譜)。


    1879年春,康有為迴到家鄉,決定前往山水幽勝的西樵山白雲洞,讀書養性,


    希望能在大自然的薰陶和道佛之書的引導下,擺脫焦躁不安心緒,同時讓思想自由


    馳騁,以尋找真理的本,求魂氣之靈。在這裏,康有為麵壁長齋靜坐累月,“專講


    道佛之書,養神明,棄渣滓。時或嘯歌為詩文,徘徊散發,枕臥石窟瀑泉之間,席


    芳草,臨清流,修柯這雲,清泉滿聽,常夜坐彌月不睡,恣意遊思,天上人間,極


    普極樂,皆現身試之。始則諸魔雜遝,繼則請夢皆息,神明超勝,欣然自得。習五


    勝道,見身外有我,又令我人身中,視身如骸,視人如豕”(年譜)。


    盡管如此苦讀,但康有為仍未找到滿意的答案。恰在這個時候,翰林院編修張


    延秋的到來,為康有為的治學麵向社會架起了橋樑。當張延秋同四五位文人學士遊


    西樵山時,就碰上了這個衣履不整、披頭散髮、自歌自哭自笑的康有為,並且還同


    這位性情急躁、傲氣十足的青年人發生了激烈爭吵。但“素以文學有盛名。於京師”


    的張延秋並未責怪康有為,相反卻認為他有個性,談吐不俗,因而“盛稱之”。迴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