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著述之思!”廖平就是這些“穎異之士”中的佼佼者。在進入尊經書院的頭幾年
裏,廖平係統攻讀了《說文解字》、《爾雅》等訓詁之書以及其他金石文字,覺得
字字有意,遠勝唐宋文章。於是將心得寫成《爾雅舍人注考》、《六書說》、《榮
波既諸解》、《上冠禮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解》等考據文章,載人《蜀秀集》
中。遂成為張之洞鍾愛的五大弟子之一,與張祥齡、楊銳、毛瀚豐、彭毓嵩同號
“蜀中五少年”。
不過,廖平並沒有沿著恩師指定的幹嘉考據之學的道路走下去。他生就一個思
維型腦袋,為學善思,注重獨立思考,由思進而養成好疑的勇氣。通過進一步學習,
他逐漸發現考據之學有注重名物、破碎大道的缺點,考得枝葉而丟失了義理。認為:
“經學自小學始,不當以小學止。”(《經學初程》)在打下小學基礎後,他不甘
停留於小學考據。於是取諸子百家之書讀之,又覺義理繁富,別有洞天。廖平為學
又從小學上升到明理通經的義理之學。後來他迴憶其事說:
予幼篤好宋玉子書及八家文。丙子(1876)從事訓詁文字學,用功甚勤,博覽
考據諸書。冬間偶讀唐宋人文,不覺嫌其空泛,不如訓詁書字字有意。蓋聰明心思
至此一變矣。庚辰(1880)以後,厭棄破碎,專事大義,以視考據諸書,則又以為
糟粕而無精華,枝葉而非根本,取莊、管、列、墨讀之,則乃喜其義實。是心思聰
明至此又一變矣!(《經學初程》)
尊經書院時期,對廖平學業影響最大的另一位恩師是王闓運。闓運是當世名士,
字壬秋,湖南湘潭人,善於詞章,品學皆優。張之洞創辦書院,剛具規模,便於光
緒二年(1876)十月離任迴京。書院之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以出人材的工作,則是
由王闓運完成的。王於光緒五年(1879)來任山長(院長),當時書院已缺主講兩
年,王的到來,對於書院諸生,無異於久旱禾苗忽得甘霖,“諸生喜於得師,勇於
改轍,宵興旦輟,蒸蒸日上。”廖平自不甘落後,他與“五少年”之一的張祥齡常
常向王闓運執經問藝,每至夜深。初時,闓遠見廖平粗衣布鞋,土裏土氣,不善言
辭,對他不甚重視。後見他為學勤奮,見解深刻,於是刮目相看,成為至交。春秋
佳時,師徒數人常郊遊覽勝,風流倜儻;若或學業有成,更是師徒同樂。這些都常
見於王閣運那臉炙人口的《湘綺樓日記》之中。光緒五年六月,廖平與同學八人從
闓運出遊,《日記》中曰:“從曾園登舟,溯迴溪月,遂至三更。竹蕉滴露,坐聽
雞鳴。”同年九月,廖平等報考舉人,《日記》說:“今夜放榜,與季平坐談至三
更,季平醉去,餘就寢。半覺聞炮聲,起披衣,未一刻,報者至矣。院中中正榜二
十一人,副榜二人,皆餘所決可望者。…頃之,季平等入謝,已雞鳴矣。談久,乃
還寢。”幾天後,王率新科舉子出南門,訪百花潭,公宴於二仙庵。諸生題名誌喜,
王題詩其後:“澄潭積寒碧,修竹悅秋月。良朋多欣遇,嘉地春雲林。”文章風流,
極一時之盛。
王闓運前前後後在尊經書院執教7年,廖平也寸步不離受學7年。7年中,王對廖
平厚愛獨多,廖平在學業上也受王影響至深。王闓運為學主今文師說,廖平也從今
學入手,並終身保持以今文學為主要歸墟;王當時主治《春秋》學,認為“《春秋》
擬《易》而作,聖人之極功,終身研之而不能盡”(《王香綺年譜》),廖平也從
《春秋》著手,一生以《春秋》學著作最多;王以禮製考三代製度,廖平也以禮製
區別今古同異,後來劉師培稱讚廖平“明於《春秋》,善說禮製”的兩大特點,幾
乎都來源於王闓運的影響,當然廖平並不亦步亦趨,恪守師法,唯老師馬首是瞻。
當時王主治《春秋公羊》學,撰《公羊春秋箋》;廖平則專攻《春秋穀梁傳》,屬
稿《穀梁春秋古義疏》。他思維明敏,時有新論,從不蹈襲舊說,無論出自前賢古
人,或是近人恩師,隻要有未契於心者,他都敢於提出不同意見。這不僅讓嚴謹的
古文經信奉者張之洞大為惱火,屢以“風疾馬良,去道愈遠”相戒;就是為學比較
靈活圓通的王闓運也不無擔憂。王闓運在離川與友人書中說:“此來居然開其風氣,
他日流弊,恐在妄議古人”,“廖(平)劉(子雄)明慧,深淺不同。而兼併輕躁,
因時箴之、以進大道,則之道隆矣。”甚至有人說廖平“每變愈上,不能自止,蓋
其意在勝湘潭。”廖平本人對這種諸難的迴答是:“其意隻在求實,非求勝人,但
不能調青不能勝藍也。”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當仁者不讓於師,廖平可謂兼有
</br>
裏,廖平係統攻讀了《說文解字》、《爾雅》等訓詁之書以及其他金石文字,覺得
字字有意,遠勝唐宋文章。於是將心得寫成《爾雅舍人注考》、《六書說》、《榮
波既諸解》、《上冠禮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解》等考據文章,載人《蜀秀集》
中。遂成為張之洞鍾愛的五大弟子之一,與張祥齡、楊銳、毛瀚豐、彭毓嵩同號
“蜀中五少年”。
不過,廖平並沒有沿著恩師指定的幹嘉考據之學的道路走下去。他生就一個思
維型腦袋,為學善思,注重獨立思考,由思進而養成好疑的勇氣。通過進一步學習,
他逐漸發現考據之學有注重名物、破碎大道的缺點,考得枝葉而丟失了義理。認為:
“經學自小學始,不當以小學止。”(《經學初程》)在打下小學基礎後,他不甘
停留於小學考據。於是取諸子百家之書讀之,又覺義理繁富,別有洞天。廖平為學
又從小學上升到明理通經的義理之學。後來他迴憶其事說:
予幼篤好宋玉子書及八家文。丙子(1876)從事訓詁文字學,用功甚勤,博覽
考據諸書。冬間偶讀唐宋人文,不覺嫌其空泛,不如訓詁書字字有意。蓋聰明心思
至此一變矣。庚辰(1880)以後,厭棄破碎,專事大義,以視考據諸書,則又以為
糟粕而無精華,枝葉而非根本,取莊、管、列、墨讀之,則乃喜其義實。是心思聰
明至此又一變矣!(《經學初程》)
尊經書院時期,對廖平學業影響最大的另一位恩師是王闓運。闓運是當世名士,
字壬秋,湖南湘潭人,善於詞章,品學皆優。張之洞創辦書院,剛具規模,便於光
緒二年(1876)十月離任迴京。書院之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以出人材的工作,則是
由王闓運完成的。王於光緒五年(1879)來任山長(院長),當時書院已缺主講兩
年,王的到來,對於書院諸生,無異於久旱禾苗忽得甘霖,“諸生喜於得師,勇於
改轍,宵興旦輟,蒸蒸日上。”廖平自不甘落後,他與“五少年”之一的張祥齡常
常向王闓運執經問藝,每至夜深。初時,闓遠見廖平粗衣布鞋,土裏土氣,不善言
辭,對他不甚重視。後見他為學勤奮,見解深刻,於是刮目相看,成為至交。春秋
佳時,師徒數人常郊遊覽勝,風流倜儻;若或學業有成,更是師徒同樂。這些都常
見於王閣運那臉炙人口的《湘綺樓日記》之中。光緒五年六月,廖平與同學八人從
闓運出遊,《日記》中曰:“從曾園登舟,溯迴溪月,遂至三更。竹蕉滴露,坐聽
雞鳴。”同年九月,廖平等報考舉人,《日記》說:“今夜放榜,與季平坐談至三
更,季平醉去,餘就寢。半覺聞炮聲,起披衣,未一刻,報者至矣。院中中正榜二
十一人,副榜二人,皆餘所決可望者。…頃之,季平等入謝,已雞鳴矣。談久,乃
還寢。”幾天後,王率新科舉子出南門,訪百花潭,公宴於二仙庵。諸生題名誌喜,
王題詩其後:“澄潭積寒碧,修竹悅秋月。良朋多欣遇,嘉地春雲林。”文章風流,
極一時之盛。
王闓運前前後後在尊經書院執教7年,廖平也寸步不離受學7年。7年中,王對廖
平厚愛獨多,廖平在學業上也受王影響至深。王闓運為學主今文師說,廖平也從今
學入手,並終身保持以今文學為主要歸墟;王當時主治《春秋》學,認為“《春秋》
擬《易》而作,聖人之極功,終身研之而不能盡”(《王香綺年譜》),廖平也從
《春秋》著手,一生以《春秋》學著作最多;王以禮製考三代製度,廖平也以禮製
區別今古同異,後來劉師培稱讚廖平“明於《春秋》,善說禮製”的兩大特點,幾
乎都來源於王闓運的影響,當然廖平並不亦步亦趨,恪守師法,唯老師馬首是瞻。
當時王主治《春秋公羊》學,撰《公羊春秋箋》;廖平則專攻《春秋穀梁傳》,屬
稿《穀梁春秋古義疏》。他思維明敏,時有新論,從不蹈襲舊說,無論出自前賢古
人,或是近人恩師,隻要有未契於心者,他都敢於提出不同意見。這不僅讓嚴謹的
古文經信奉者張之洞大為惱火,屢以“風疾馬良,去道愈遠”相戒;就是為學比較
靈活圓通的王闓運也不無擔憂。王闓運在離川與友人書中說:“此來居然開其風氣,
他日流弊,恐在妄議古人”,“廖(平)劉(子雄)明慧,深淺不同。而兼併輕躁,
因時箴之、以進大道,則之道隆矣。”甚至有人說廖平“每變愈上,不能自止,蓋
其意在勝湘潭。”廖平本人對這種諸難的迴答是:“其意隻在求實,非求勝人,但
不能調青不能勝藍也。”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當仁者不讓於師,廖平可謂兼有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