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矣!
三、推倒一時 開拓萬古
光緒十二年(1886),王闓運攜眷離蓉,結束了他總領巴蜀風騷的生涯。廖平
也學成高院,主講於井研來鳳書院。這年廖平《今古學考》出版,開始其經學一變。
在書中,廖平以禮製區分經今古文學,認為古文學是孔子早年“從周”之學,今文
學是孔子晚年“改製”之學。其善別今古,被譽為“魏晉以來,未之有也”。書出
之後,大江南北,老師宿儒,同聲稱讚。他經學功底深厚,門徑明晰,一代經學大
師的形象已唿之欲出。這年,廖平還擬定《十八經註疏凡例》,欲建立一個有別於
傳統《十三經註疏》的“蜀學”體係。此前,廖平已撰《穀梁古義疏》11卷,以
《王製》為綱領,專門發明漢人古義,使千載墜緒得以發揚光大,成為一部足以取
代晉人範寧《穀梁集解》的新疏。清儒於十二經皆著新疏,唯《穀梁》缺而無書,
廖平此書正可填補空白。廖平對此書也頗為自負,相傳張之洞為山西巡撫,廖平曾
去探望,席間論及學問,自矜曰:“倘使《穀梁》書成,不羨山西巡撫!”為張所
壯。少年得誌,遂發宏願,除了要遍注十三經外,還欲將《大戴禮記》、《國語》
升格,將《王製》、《大學》、《中庸》獨立,合成十八經,統統新注新疏。可惜
這個計劃後來沒有實現。
他生性沉靜善思,好立新說。當人們還津津樂道其舊說時,他已改轍更說,放
棄甚至反駁了自己的舊說。廖平在光緒十二年剛剛完成一變,次年就開始了他的經
學二變,從平分今古轉而為尊今抑古,認為古文經是劉歆等人篡亂的偽學,隻有今
文經學才是孔子真傳。僅隔三年,他已分別寫成了《知聖篇》、《辟劉篇》兩部書
稿。光緒十五年春,廖平在北京考中進士。當授知縣,以親在蜀,請為龍安府學教
授。在迴家途中,他東訪王闓運於天津,南見張之洞於廣州。途經蘇州時,順道造
訪曲園,拜見俞樾,俞樾熱情稱讚《今古學考》為“不刊(不朽)之書”。誰知廖
平並不熱心商談今古之分,卻用尊今抑古之說執問俞樾,麵對這位大肆貶斥古學的
後生,使他這個以許鄭之學[注]自任的古學大師瞠目結舌,不知置對。八月,廖平
南達廣州,駐在廣雅書院,張之洞又向他重申“風疾馬良”之誡,可見老師對他的
新說肯定不會高興。不過,廖平此行自有其扭轉幹坤的歷史功績,那就是他的尊今
抑古說對康有為產生了很大影響。
康有為後來成為戊戌變法的首領。可是此時此際,他仍然是一介寒儒,主講於
廣州長興學舍。他博聞多能,才思敏捷,平生以製度說經,早先本崇奉古文經,酷
愛《周禮》,當時正取材《周禮》作《政學通考》,想步王莽、王安石後塵,從
《周禮》中找出救國救民的良方。可惜《周禮》這部先秦舊典,盡是設官分職的宏
規大矩,卻沒有一星半點微言大義,於是穿鑿殊難,附會不易。因此他的《政學通
考》,雖屬稿有時卻迄未完成。光緒十四五年間,他從沈子豐處得讀廖平《今古學
者》,十分佩服,“引為知己”。聽說廖平市遊羊城,遂要約黃季度一同來廣雅書
院訪問這位神交已久的知己。
八月的羊城,分外炎熱,綢鳴蟬噪,令人心悶。然而這三個年輕人卻並不覺得,
他們手搖摺扇,口談至道,一遍又一遍漫步在廣雅書院的林蔭小道上,人人都有相
見恨晚之感。末了,廖平折迴住處,取來《知聖篇》、《辟劉篇》兩書稿本相贈。
這兩本書立論實在太出人意料,以致廖平本人在蜀中也不敢示人。在蘇州時,他曾
以其中個別問題問於俞樾,見這位博學的古學大師也不能置對,於是始自堅新說。
及至廣州,見康有為是個知己,才將全稿出示於他。不料康有為也不能接受,“馳
書相戒,近萬餘言”!斥責廖平“好名騖外,輕變前說”,禁告他“急當焚毀,否
則入籍”!廖平穀以麵議後“再決行止”。廖平迴訪康有力於廣州安徽城南會館,
反覆曉以“秦焚書未亡六經”,證明今經為全,後出古經為偽,結果“兩心相協,
談論移晷”(《經話甲編》卷2)。康有為見抑古之說便於推倒陳規陋習,掃清改革
道路;尊今說又能提供更多“改製”的理論,於是翻然頓悟,“乃盡棄其舊說”,
改崇今文,棄《周禮》而治《公羊》,於是成為近代《公羊》學大師。熟知這一公
案的康氏弟子梁啓超說:“有為治《公羊》、治今文也,其淵源出自並研(廖平),
不可誣也”(《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即其證明。
廖平離開羊城至武漢,再轉江輪四川。康有為則將半部《政學通考》的殘稿鎖
進抽屜,在《辟劉篇》的指引下,督課陳千秋、梁啓超眾位弟子,日夜網羅材料,
</br>
三、推倒一時 開拓萬古
光緒十二年(1886),王闓運攜眷離蓉,結束了他總領巴蜀風騷的生涯。廖平
也學成高院,主講於井研來鳳書院。這年廖平《今古學考》出版,開始其經學一變。
在書中,廖平以禮製區分經今古文學,認為古文學是孔子早年“從周”之學,今文
學是孔子晚年“改製”之學。其善別今古,被譽為“魏晉以來,未之有也”。書出
之後,大江南北,老師宿儒,同聲稱讚。他經學功底深厚,門徑明晰,一代經學大
師的形象已唿之欲出。這年,廖平還擬定《十八經註疏凡例》,欲建立一個有別於
傳統《十三經註疏》的“蜀學”體係。此前,廖平已撰《穀梁古義疏》11卷,以
《王製》為綱領,專門發明漢人古義,使千載墜緒得以發揚光大,成為一部足以取
代晉人範寧《穀梁集解》的新疏。清儒於十二經皆著新疏,唯《穀梁》缺而無書,
廖平此書正可填補空白。廖平對此書也頗為自負,相傳張之洞為山西巡撫,廖平曾
去探望,席間論及學問,自矜曰:“倘使《穀梁》書成,不羨山西巡撫!”為張所
壯。少年得誌,遂發宏願,除了要遍注十三經外,還欲將《大戴禮記》、《國語》
升格,將《王製》、《大學》、《中庸》獨立,合成十八經,統統新注新疏。可惜
這個計劃後來沒有實現。
他生性沉靜善思,好立新說。當人們還津津樂道其舊說時,他已改轍更說,放
棄甚至反駁了自己的舊說。廖平在光緒十二年剛剛完成一變,次年就開始了他的經
學二變,從平分今古轉而為尊今抑古,認為古文經是劉歆等人篡亂的偽學,隻有今
文經學才是孔子真傳。僅隔三年,他已分別寫成了《知聖篇》、《辟劉篇》兩部書
稿。光緒十五年春,廖平在北京考中進士。當授知縣,以親在蜀,請為龍安府學教
授。在迴家途中,他東訪王闓運於天津,南見張之洞於廣州。途經蘇州時,順道造
訪曲園,拜見俞樾,俞樾熱情稱讚《今古學考》為“不刊(不朽)之書”。誰知廖
平並不熱心商談今古之分,卻用尊今抑古之說執問俞樾,麵對這位大肆貶斥古學的
後生,使他這個以許鄭之學[注]自任的古學大師瞠目結舌,不知置對。八月,廖平
南達廣州,駐在廣雅書院,張之洞又向他重申“風疾馬良”之誡,可見老師對他的
新說肯定不會高興。不過,廖平此行自有其扭轉幹坤的歷史功績,那就是他的尊今
抑古說對康有為產生了很大影響。
康有為後來成為戊戌變法的首領。可是此時此際,他仍然是一介寒儒,主講於
廣州長興學舍。他博聞多能,才思敏捷,平生以製度說經,早先本崇奉古文經,酷
愛《周禮》,當時正取材《周禮》作《政學通考》,想步王莽、王安石後塵,從
《周禮》中找出救國救民的良方。可惜《周禮》這部先秦舊典,盡是設官分職的宏
規大矩,卻沒有一星半點微言大義,於是穿鑿殊難,附會不易。因此他的《政學通
考》,雖屬稿有時卻迄未完成。光緒十四五年間,他從沈子豐處得讀廖平《今古學
者》,十分佩服,“引為知己”。聽說廖平市遊羊城,遂要約黃季度一同來廣雅書
院訪問這位神交已久的知己。
八月的羊城,分外炎熱,綢鳴蟬噪,令人心悶。然而這三個年輕人卻並不覺得,
他們手搖摺扇,口談至道,一遍又一遍漫步在廣雅書院的林蔭小道上,人人都有相
見恨晚之感。末了,廖平折迴住處,取來《知聖篇》、《辟劉篇》兩書稿本相贈。
這兩本書立論實在太出人意料,以致廖平本人在蜀中也不敢示人。在蘇州時,他曾
以其中個別問題問於俞樾,見這位博學的古學大師也不能置對,於是始自堅新說。
及至廣州,見康有為是個知己,才將全稿出示於他。不料康有為也不能接受,“馳
書相戒,近萬餘言”!斥責廖平“好名騖外,輕變前說”,禁告他“急當焚毀,否
則入籍”!廖平穀以麵議後“再決行止”。廖平迴訪康有力於廣州安徽城南會館,
反覆曉以“秦焚書未亡六經”,證明今經為全,後出古經為偽,結果“兩心相協,
談論移晷”(《經話甲編》卷2)。康有為見抑古之說便於推倒陳規陋習,掃清改革
道路;尊今說又能提供更多“改製”的理論,於是翻然頓悟,“乃盡棄其舊說”,
改崇今文,棄《周禮》而治《公羊》,於是成為近代《公羊》學大師。熟知這一公
案的康氏弟子梁啓超說:“有為治《公羊》、治今文也,其淵源出自並研(廖平),
不可誣也”(《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即其證明。
廖平離開羊城至武漢,再轉江輪四川。康有為則將半部《政學通考》的殘稿鎖
進抽屜,在《辟劉篇》的指引下,督課陳千秋、梁啓超眾位弟子,日夜網羅材料,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