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滴滴,日積月累,使他在四書五經之外,又增加了許多旁的內容。後來在關鍵
時刻,這種旁門學問還幫了他的大忙。
二、執禮尊經兩師長 列名蜀中五少年
同治十二年(1873)的成都,春光明媚,百花初放。在這個充滿希望的季節裏,
廖平同一隊隊希望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美夢的莘莘學子,擔著行囊趕
考來了。這是他第二次赴省城參加院試,考秀才來了。以廖平的學識而論,早該中
秀才了。然而考試場中具有極大的偶然性,應考準備是否對路、精神狀態和臨場發
揮的好壞以及考官的賞識與否,都對金榜題名有著重要作用。其中有一項運轉失靈,
都會使考試功敗垂成。因而歷史上有許多飽學之士常常是科舉場屋的失敗者。加之
科舉考試自明朝定為八股文取士以來,形式僵化,死記硬背,又是廖平十分討厭的。
因此,兩年前的初次考試,已使他嚐到了失敗的滋味,於今憶起還惴惴不安。不過,
今年的情形有所不同,主考官換了務實學的張之洞。張氏其人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影
響的洋務派首領,不過那是後話,他此時正以新任學政的身份蒞臨四川主考。廖平
知道主考大人出生名們,有位道台父親、狀元哥哥,自己也是一甲探花及第。廖平
還知道他為學主通經,“通經根抵在通小學”。憶及往年在廢紙敗簏中揀來的那本
破舊的《說文解字》,廖平不禁當下心喜,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臨場答卷,廖平
不僅將近年來精讀的宋人的議論,洋洋灑灑,盡情發揮,而且把壓在記憶深處的
《說文》釋義,也搜腸刮肚地搬進文中。於是乎,在講求義理、議論英發的宋學風
範下,又蘊藏著明乎訓詁、學有根低的漢學家法。得意寫來,小心交上。不料疏忽
處犯了八股大忌,將破題兩句寫成三句,被判卷官毫不留情地黜落廢紙簍中。也是
他廖平時來運轉,主考大人檢閱落卷,剛好抓到他廖平的卷子。見其出語不凡,又
兼頗知小學,大合自己“讀書宗漢學,製行宗宋學”的心意,一時高興,將廖平拔
居第一,廖平於是抖抖衣襟從廢紙簍中趴出來,成了榜首秀才。張之洞這一個“高
興”竟成了識驥伯樂,成為廖平終身感戴的恩師。
光緒二年(1876),廖平以秀才身分參加科試,廖平又雜以文字學知識,大蒙
張之洞矜賞,被選調尊經書院學習,享受公費待遇。尊經書院,是今四川大學的前
身,由張之洞組建於光緒元年。這是一所對近代四川文化教育事業起過重要作用的
高等學府,論者常把它與文翁石室相提並論。四川自西漢文翁創辦石室以興郡學以
來,人文蔚然,素有人傑地靈之譽。兩漢辭賦,唐宋文章,天文曆法,大易玄機,
蜀學常常卓出震響,飲譽士林、但是降及明清,八股取士,流毒巴蜀,學人除時文
製藝之外,不知有百家子史。四川偏處西南一隅,消息閉塞,風氣不開,於是士風
日下,蜀學一蹶不振。張之洞督學四川,創辦尊經書院,雖難免封建官僚標榜風雅
的私心,但從客觀效果看,也確實起到了作新人材。改變風氣,重振蜀學的作用。
張之洞在《創建尊經書院記》中述其辦學宗旨曰:“誠欲諸生紹先哲,起蜀學也……
輾轉流衍,再傳而後,全蜀皆通博之士,致用之材也。”張之洞為書院訂章程,立
製度,購圖書,延名師,嚴嚴整整,蔚為壯觀。還從各府縣學抽調高材生百人,肄
業其中,書院頓時成為全蜀矚目的高等學府。廖平就是這個學府中第一批高材生。
事隔60年後,龔西台說:“清朝二百餘年,大江南北,學者如林,四川獨無一人列
入著作之林,可謂大恥。自尊經設立,人材輩出,廖先生龍出乎其類!”實為至理
明言。
在尊經書院裏,廖平再無衣食之憂、缺書之苦。那裏環境幽靜,藏書豐富,對
於廖平,真是如魚得水。他生活簡樸,身穿母親織的土布,足登夫人做的衣鞋;吃
飯也捨不得買菜,將公俸膏火省下帖補家用。在學業上卻從不落人之後,兢兢業業,
如饑似渴。凡書院所藏,他都精讀三遍;在市上遇上好書,必節衣縮食購置;若遇
他人私藏善本,也盡量好語借迴,口誦心記,有時還抄錄留存。勤學和善思這一對
“風火輪”,載著廖平迅速地向“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的殿堂挺進。
入尊經書院前,廖平獨愛宋玉子[注]書和唐宋八大家文[注],
學的主要是些義
理文章。進書院後,張之洞以紀阮兩文達[注]之學相號召,並親撰《書目答問》、
《囗軒語》指導諸生,要諸生從目錄學入門,以文字學為根基,由小學通經學,由
博而返約。這使從前盡記些“起承轉合”、“之乎也者”的土子們,頓覺耳目一新,
“於是穎異之士,如饑渴之得美食,數月文風丕變,遂沛然若決江河……人人有斐
</br>
時刻,這種旁門學問還幫了他的大忙。
二、執禮尊經兩師長 列名蜀中五少年
同治十二年(1873)的成都,春光明媚,百花初放。在這個充滿希望的季節裏,
廖平同一隊隊希望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美夢的莘莘學子,擔著行囊趕
考來了。這是他第二次赴省城參加院試,考秀才來了。以廖平的學識而論,早該中
秀才了。然而考試場中具有極大的偶然性,應考準備是否對路、精神狀態和臨場發
揮的好壞以及考官的賞識與否,都對金榜題名有著重要作用。其中有一項運轉失靈,
都會使考試功敗垂成。因而歷史上有許多飽學之士常常是科舉場屋的失敗者。加之
科舉考試自明朝定為八股文取士以來,形式僵化,死記硬背,又是廖平十分討厭的。
因此,兩年前的初次考試,已使他嚐到了失敗的滋味,於今憶起還惴惴不安。不過,
今年的情形有所不同,主考官換了務實學的張之洞。張氏其人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影
響的洋務派首領,不過那是後話,他此時正以新任學政的身份蒞臨四川主考。廖平
知道主考大人出生名們,有位道台父親、狀元哥哥,自己也是一甲探花及第。廖平
還知道他為學主通經,“通經根抵在通小學”。憶及往年在廢紙敗簏中揀來的那本
破舊的《說文解字》,廖平不禁當下心喜,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臨場答卷,廖平
不僅將近年來精讀的宋人的議論,洋洋灑灑,盡情發揮,而且把壓在記憶深處的
《說文》釋義,也搜腸刮肚地搬進文中。於是乎,在講求義理、議論英發的宋學風
範下,又蘊藏著明乎訓詁、學有根低的漢學家法。得意寫來,小心交上。不料疏忽
處犯了八股大忌,將破題兩句寫成三句,被判卷官毫不留情地黜落廢紙簍中。也是
他廖平時來運轉,主考大人檢閱落卷,剛好抓到他廖平的卷子。見其出語不凡,又
兼頗知小學,大合自己“讀書宗漢學,製行宗宋學”的心意,一時高興,將廖平拔
居第一,廖平於是抖抖衣襟從廢紙簍中趴出來,成了榜首秀才。張之洞這一個“高
興”竟成了識驥伯樂,成為廖平終身感戴的恩師。
光緒二年(1876),廖平以秀才身分參加科試,廖平又雜以文字學知識,大蒙
張之洞矜賞,被選調尊經書院學習,享受公費待遇。尊經書院,是今四川大學的前
身,由張之洞組建於光緒元年。這是一所對近代四川文化教育事業起過重要作用的
高等學府,論者常把它與文翁石室相提並論。四川自西漢文翁創辦石室以興郡學以
來,人文蔚然,素有人傑地靈之譽。兩漢辭賦,唐宋文章,天文曆法,大易玄機,
蜀學常常卓出震響,飲譽士林、但是降及明清,八股取士,流毒巴蜀,學人除時文
製藝之外,不知有百家子史。四川偏處西南一隅,消息閉塞,風氣不開,於是士風
日下,蜀學一蹶不振。張之洞督學四川,創辦尊經書院,雖難免封建官僚標榜風雅
的私心,但從客觀效果看,也確實起到了作新人材。改變風氣,重振蜀學的作用。
張之洞在《創建尊經書院記》中述其辦學宗旨曰:“誠欲諸生紹先哲,起蜀學也……
輾轉流衍,再傳而後,全蜀皆通博之士,致用之材也。”張之洞為書院訂章程,立
製度,購圖書,延名師,嚴嚴整整,蔚為壯觀。還從各府縣學抽調高材生百人,肄
業其中,書院頓時成為全蜀矚目的高等學府。廖平就是這個學府中第一批高材生。
事隔60年後,龔西台說:“清朝二百餘年,大江南北,學者如林,四川獨無一人列
入著作之林,可謂大恥。自尊經設立,人材輩出,廖先生龍出乎其類!”實為至理
明言。
在尊經書院裏,廖平再無衣食之憂、缺書之苦。那裏環境幽靜,藏書豐富,對
於廖平,真是如魚得水。他生活簡樸,身穿母親織的土布,足登夫人做的衣鞋;吃
飯也捨不得買菜,將公俸膏火省下帖補家用。在學業上卻從不落人之後,兢兢業業,
如饑似渴。凡書院所藏,他都精讀三遍;在市上遇上好書,必節衣縮食購置;若遇
他人私藏善本,也盡量好語借迴,口誦心記,有時還抄錄留存。勤學和善思這一對
“風火輪”,載著廖平迅速地向“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的殿堂挺進。
入尊經書院前,廖平獨愛宋玉子[注]書和唐宋八大家文[注],
學的主要是些義
理文章。進書院後,張之洞以紀阮兩文達[注]之學相號召,並親撰《書目答問》、
《囗軒語》指導諸生,要諸生從目錄學入門,以文字學為根基,由小學通經學,由
博而返約。這使從前盡記些“起承轉合”、“之乎也者”的土子們,頓覺耳目一新,
“於是穎異之士,如饑渴之得美食,數月文風丕變,遂沛然若決江河……人人有斐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