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之為賢智君子之害天下後世也,相率趨之以為美言。其入人心深,禍斯民也


    大,而終莫之寤,辨惡可已哉!


    程朱理學統治思想界達數百年,後世人們不知其與異教相差無幾,反而把它作


    為金科玉律,信奉不疑,惑亂人心,危害斯民。因此,他要站出來與之辯論。在


    《疏證》的結尾說:


    宋以來儒者皆力破老釋,不自知雜襲其言,而一一傅合於經,遂曰《六經》孔


    孟之言。其惑人也易,而破之也難,數百年於茲矣。人心所知,皆彼之言,不復知


    其異於《六經》、孔、孟之言矣!


    戴震深知要徹底清除程朱理學的影響,是相當艱難的。他是抱著一種殉道精神


    去恢復原始儒學的麵目的。


    戴震還從理欲之辨的角度,批判程朱理學“以理殺人”。他說:“聖人治天下,


    體民之情,進民之欲,而王道備。”最好的政治是讓人們的需求得到必要的滿足。


    但理學家片麵強調理、欲的對立,用名教壓製人慾,倡導“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造成了古今許多人間悲劇。一個“理”字之下,不知有多少冤魂在呻吟。他深刻地


    指出:


    尊者以理責卑,長者以理責幼,貴者以理責賤,雖失謂之順。卑者、幼者、賤


    者以理爭之,雖得謂之道。於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達之於上。


    上以理責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勝指數。人死於法,猶有憐之者,死於理其誰


    憐之!嗚乎!雜乎釋老之言以為言,其禍甚於申、韓如是也[注]。


    理即綱常名教。在理學統治下,它成了尊者、長者、貴者用來壓迫卑者、幼者、


    賤者的工具。本來,先秦儒家雖然強調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但設計的是一種君仁


    臣忠、父慈子孝、上下和樂的理想社會,不提倡單方麵的道德義務。君不仁,臣可


    以不忠;父不慈,子可以不孝。程朱理學在維護“名教”的幌子下,片麵強調單方


    麵的義務,幹出了“以理殺人”的勾當,這是違背原始儒學精神的。戴震對程朱理


    學進行了最痛切的批判,並通過自己的學術建樹,建立了一套反對理學、向原始儒


    學迴歸的人道哲學。


    這就是戴震思想體係在中國儒學發展史上的意義。


    (楊世文 撰)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迴目錄


    經學畸人 廖平


    (1852—1932)


    推倒一時,開拓萬古;


    光被四表,周流六虛!


    這是近代經學家廖平自署楹聯。“推倒一時,開拓萬古”,好大的口氣!他確


    實以大無畏的氣概,將古往今來經學史上一切界限和籬樊推得幹幹淨淨,開闢了一


    個沒有門戶之爭、無比廣闊的研究領域;他甚至掃除了學術史上儒家與百家,甚至


    與釋道的區別,欲建立一個熔三教於一爐、合諸子為一體無所不包的大學問——孔


    經哲學。這樣大的勇氣,這樣大的構想,真是千古一人,曠世宏論!但是,他一生


    的努力又常常事與願違,雖層變其說也不能自適,不得不一次、二次……以至於六


    次改變自己的學說;他一生尊孔讀經的唿號,又恰恰成了儒家經學最終退出歷史舞


    台的哀鳴。他——廖平,就是這樣一個充滿矛盾的經學畸人。


    一、寂寞農家子 苦讀事筆耕


    廖平,字季平,初名登廷,字旭陔。初號四益,繼號五譯,晚號六譯。清鹹豐


    二年(1852)生於四川井研縣青陽鄉鹽井灣。卒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中國古


    典經學的最後一位大師。


    廖平祖籍湖北孝感,明洪武二年(1376)隨著“湖廣填四川”的人流遷入四川,


    幾經轉折才定居於井研縣鹽井灣。這裏,既無平原沃野之饒,又無川澤舟揖之利,


    舉目一片荒涼,滿野蓬壁茅舍。文化落後,教育缺乏,自明歷清,了無聞人。廖氏


    家族遷入這裏,也是“四百年間無顯者”(《廖平年譜》,下引,不復出注。)所


    幸人丁興旺,家族頗繁。廖氏祖先,世世代代以農耕、商販為業。直到清朝末年,


    才出了個讀書人廖平,一舉成為名儒,光宗耀祖,還給鹽井灣這個俗裏俗氣的小鄉


    鎮帶來了“研經”灣的雅號。


    廖平的父親名復槐,號繼誠,為人正直,識字不多,卻深明大義,常常排難解


    紛、周人急難,很得鄉親信任。早年為人放牛傭耕,後來年掙月積,在鎮上開了自


    己的一家磨房,繼又增開了一家糕餅店,操持著“一擔穀子三斤米,一張薄餅一銅


    錢”的小本經營。夫人雷氏,是個小腳,但為人嫻靜,精於女紅,紡紗績麻,無所


    不通。除了負責一家大小的穿戴,還出售些剩餘產品以住家需。這對勤勞的夫婦男


    耕女織,早出晚歸,艱難地哺養著6個兒女,廖平就是他們的第四子。日子雖然清苦,


    家庭倒也合睦。不料在廖平五六歲時,連續兩年天旱,收成銳減,廖家磨坊和燒餅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