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永曆五年(1651年,順治八年)起,王夫之開始了為時40餘年的隱居生活。
最初十年間,為了躲避清人的緝拿,他流徙不定,在祁、邵間朋友家中躑躅二三年。
順治十一年(1654)移居常寧西莊園,由友人王文儼供給飲食,教授鄉人《春秋》。
順治十四年(1657)返迴衡陽,由於在張獻忠入湘時,他避兵南嶽,結識了不少釋
家弟子,於是長居雙髻峰寺院之中,直到順治十七年(1660),才定居在湘西金蘭
鄉茱萸塘,初造小屋,名叫“敗葉廬”,次築“觀生居”。越十二年,再徙石船山
下,去觀生居二裏許,因裏人舊址築湘西草堂,並自號“船山”。在這十年流浪生
活中,他吃了不少苦,常寧諸生王祥隆有詩描寫這時期工夫之的生活狀況:“美人
坐清湘,閑吟復長嘯。十旬五得飢,體臒容愈少。冠蓋時叩門,千金不一笑。道逢
衣褐遊,風雨憐同調……”有一段時間風聲吃緊,他不得不變易姓名,混跡於語人
之中。
隱士所屏絕的是與政府方麵的交往,並不廢一般的朋友往來。王夫之是儒學出
身的隱士,他的做人沒有狂盪不羈,放浪形骸,使人難以接近。在他的親屬中,幸
存者唯有長兄介之,介之居於武水之濱石師嶺東耐園草屋,夫之常去看他,恆在夜
間,由門生異輦而往,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介之以81歲的高齡卒於耐園,夫之
親治喪事。王夫之的友人絕大部分是明朝遺老,其中有崇禎朝曾任江西巡撫、後隱
於石門山的郭都賢(益陽人,字天門);隆武朝擔任東閣大學士兼右都禦史的熊開
元(嘉魚人,字魚山);永曆朝曾任翰林院編修官的錢秉鐙等,武臣有永曆故將新
安人黃金台,明亡遁入禪林稱廣明大師,他曾請王夫之寫過小傳;章曠部將董啟行
也由華亭遠道而來請他為章公撰寫詞碑。王夫之有不少友人削髮遊於方外,永曆朝
曾以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徵召的編修官方以智,舍妻子做浮屠為青原主寺僧,他
與王夫之長久保持書信往來,彼此以詩詞贈答,但王夫之沒有逃禪之意,方以智屢
遺書王夫之,康熙八年(1669年)王夫之派弟子唐端笏齎書往青原(吉安廬陵)以
母病謝絕。
王夫之教授的學生,有很多是為明朝死難者的遺孤或王氏世誼之後,章有漠
(字載謀)是章曠的兒子,蒙之鴻是“五虎”之一蒙正發的兒子,管永敘是平生好
友管嗣裘的兒子,羅瑄是邵陽羅從義的兒子,王夫之奉母居邵陽中鄉,住在羅從義
家;李樸大為李繼體的兒子,繼體是武夷先生同榜舊友,隆武間夫之父兄同居其家;
唐端典、唐端笏是武夷學生、介之好友唐克峻二子,唐克恕則是克峻從弟;王祥隆
是王夫之居常寧間寓主王文儼的兒子,這些人大多一生不仕,以諸生老死田園。
王夫之以大明遺老自命,從不與當時仕宦之家聯姻。他繼配的張氏生了一個女
兒,嫁與郡文學李報瓊的兒子李向明為妻,陶氏所生長子王放有二女,長孫女配與
前明兵部尚書劉堯誨的孫子劉法忠,次孫女配與郡文學熊榮祀的兒子熊時幹。
40年來,王夫之常常沉浸在往事的迴憶中。衡陽是他的許多友人、同僚戰鬥過
的地方,觸物生情便是尋常的事情,他寫了很多詩哀悼故人,憑弔先烈。他把故人
故事寫成片段,集為《病枕憶得》、《南窗漫記》。蒙正發(聖功)在解職後寫
《三湘從事記》敘隆武冬起義,兵敗投何騰蛟、章曠,到何騰蛟敗沒三四年間戰事,
請王夫之作序,又觸痛了他的精神創傷,他在序言中說:“華亭公以勞夭,義興公
以莞終,餘與聖功屢不死,而今又從而言之,……餘何忍復讀三湘紀事哉?”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農曆正月王夫之逝於石船山下的湘西草堂,終年74歲。
他去世之前自作墓誌銘,擔心後人過譽失實,跋曰:“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為之,
止此,不可增損一字。行狀原為請誌銘而作,既有銘,不可贅。若汝兄弟能老而好
學,可不以譽我者毀我,數十年後略記以示後人可耳,勿庸問世也。背此者,自負
其心。”王夫之是學者,不信鬼魂故遺命禁用增道追薦亡靈。隻是在墓碑上寫道:
“明朝遺臣王夫之之墓”,以誌他的民族主義精神。
四、開六經之生麵 啟來學之軍思
自36歲以後,王夫之便避居湘西,“晨夕著書,蕭然自得”,潛心從事學術研
究,撰寫出許多著作,據統計,船山著述流傳至今的,還有70餘種、401卷、470多
萬字。其主要著作,有《讀四書大全說》、《四書訓義)、《周易外傳》、《尚書
引義》、《詩廣傳》、《周易內傳》及《周易內傳發例》、《春秋家說》、《春秋
世論》、《禮記章句》、《續春秋左氏博議》,以上10餘種雖然可以大致歸入經學
</br>
最初十年間,為了躲避清人的緝拿,他流徙不定,在祁、邵間朋友家中躑躅二三年。
順治十一年(1654)移居常寧西莊園,由友人王文儼供給飲食,教授鄉人《春秋》。
順治十四年(1657)返迴衡陽,由於在張獻忠入湘時,他避兵南嶽,結識了不少釋
家弟子,於是長居雙髻峰寺院之中,直到順治十七年(1660),才定居在湘西金蘭
鄉茱萸塘,初造小屋,名叫“敗葉廬”,次築“觀生居”。越十二年,再徙石船山
下,去觀生居二裏許,因裏人舊址築湘西草堂,並自號“船山”。在這十年流浪生
活中,他吃了不少苦,常寧諸生王祥隆有詩描寫這時期工夫之的生活狀況:“美人
坐清湘,閑吟復長嘯。十旬五得飢,體臒容愈少。冠蓋時叩門,千金不一笑。道逢
衣褐遊,風雨憐同調……”有一段時間風聲吃緊,他不得不變易姓名,混跡於語人
之中。
隱士所屏絕的是與政府方麵的交往,並不廢一般的朋友往來。王夫之是儒學出
身的隱士,他的做人沒有狂盪不羈,放浪形骸,使人難以接近。在他的親屬中,幸
存者唯有長兄介之,介之居於武水之濱石師嶺東耐園草屋,夫之常去看他,恆在夜
間,由門生異輦而往,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介之以81歲的高齡卒於耐園,夫之
親治喪事。王夫之的友人絕大部分是明朝遺老,其中有崇禎朝曾任江西巡撫、後隱
於石門山的郭都賢(益陽人,字天門);隆武朝擔任東閣大學士兼右都禦史的熊開
元(嘉魚人,字魚山);永曆朝曾任翰林院編修官的錢秉鐙等,武臣有永曆故將新
安人黃金台,明亡遁入禪林稱廣明大師,他曾請王夫之寫過小傳;章曠部將董啟行
也由華亭遠道而來請他為章公撰寫詞碑。王夫之有不少友人削髮遊於方外,永曆朝
曾以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徵召的編修官方以智,舍妻子做浮屠為青原主寺僧,他
與王夫之長久保持書信往來,彼此以詩詞贈答,但王夫之沒有逃禪之意,方以智屢
遺書王夫之,康熙八年(1669年)王夫之派弟子唐端笏齎書往青原(吉安廬陵)以
母病謝絕。
王夫之教授的學生,有很多是為明朝死難者的遺孤或王氏世誼之後,章有漠
(字載謀)是章曠的兒子,蒙之鴻是“五虎”之一蒙正發的兒子,管永敘是平生好
友管嗣裘的兒子,羅瑄是邵陽羅從義的兒子,王夫之奉母居邵陽中鄉,住在羅從義
家;李樸大為李繼體的兒子,繼體是武夷先生同榜舊友,隆武間夫之父兄同居其家;
唐端典、唐端笏是武夷學生、介之好友唐克峻二子,唐克恕則是克峻從弟;王祥隆
是王夫之居常寧間寓主王文儼的兒子,這些人大多一生不仕,以諸生老死田園。
王夫之以大明遺老自命,從不與當時仕宦之家聯姻。他繼配的張氏生了一個女
兒,嫁與郡文學李報瓊的兒子李向明為妻,陶氏所生長子王放有二女,長孫女配與
前明兵部尚書劉堯誨的孫子劉法忠,次孫女配與郡文學熊榮祀的兒子熊時幹。
40年來,王夫之常常沉浸在往事的迴憶中。衡陽是他的許多友人、同僚戰鬥過
的地方,觸物生情便是尋常的事情,他寫了很多詩哀悼故人,憑弔先烈。他把故人
故事寫成片段,集為《病枕憶得》、《南窗漫記》。蒙正發(聖功)在解職後寫
《三湘從事記》敘隆武冬起義,兵敗投何騰蛟、章曠,到何騰蛟敗沒三四年間戰事,
請王夫之作序,又觸痛了他的精神創傷,他在序言中說:“華亭公以勞夭,義興公
以莞終,餘與聖功屢不死,而今又從而言之,……餘何忍復讀三湘紀事哉?”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農曆正月王夫之逝於石船山下的湘西草堂,終年74歲。
他去世之前自作墓誌銘,擔心後人過譽失實,跋曰:“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為之,
止此,不可增損一字。行狀原為請誌銘而作,既有銘,不可贅。若汝兄弟能老而好
學,可不以譽我者毀我,數十年後略記以示後人可耳,勿庸問世也。背此者,自負
其心。”王夫之是學者,不信鬼魂故遺命禁用增道追薦亡靈。隻是在墓碑上寫道:
“明朝遺臣王夫之之墓”,以誌他的民族主義精神。
四、開六經之生麵 啟來學之軍思
自36歲以後,王夫之便避居湘西,“晨夕著書,蕭然自得”,潛心從事學術研
究,撰寫出許多著作,據統計,船山著述流傳至今的,還有70餘種、401卷、470多
萬字。其主要著作,有《讀四書大全說》、《四書訓義)、《周易外傳》、《尚書
引義》、《詩廣傳》、《周易內傳》及《周易內傳發例》、《春秋家說》、《春秋
世論》、《禮記章句》、《續春秋左氏博議》,以上10餘種雖然可以大致歸入經學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