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佐證而立說的治學規則成為清中葉之幹嘉學派的最重要法門,“清學開山”之譽


    即與此大有關係。


    耗費了炎武畢生心血的《日知錄》更是他學術思想及成果的精華。炎武一生學


    行,可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這八個字來概括。他在《與友人論學書》中說:


    “愚所謂‘聖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學於文,曰行已有恥。自一身以至於天下國


    家,皆學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也。……士


    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


    之學,吾見其日從事於聖人而去之彌遠也。”(《文集》三)可知炎武是把治學與


    做人看作渾然不可分割的整體。炎武一生之立身大節已概如前述,此處不再贅言;


    在治學這方麵,則堅決反對當時那種“束書不觀”而空談心性的惡劣風氣,主張多


    學而識、明道救世,探求有益於民生國命的實學。《日知錄》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


    下結撰而成的一部煌煌巨著,而作者最用意處即在第十三卷之論“風俗”部分。


    炎武詳細考索了歷代社會風氣的演變情況,認為“教化者,朝廷之先務;廉恥


    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


    則天下有風俗”,“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指出“治亂之關,必在人心風俗”


    (《文集》四,《與人書九》),而整齊風俗、撥亂滌汙的關鍵,即在於“土大夫”


    是否有廉恥;並舉出一魏晉人之清談”亡天下的歷史教訓,說明士大夫不顧國家、


    民族的安危而空談心性,從而致使風俗大壞,是天下覆亡的重要根源。由此而進一


    步指出:“有亡國、有亡天下,……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


    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


    由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同時,顧炎武還認為,除了


    用“朝廷教化”即“名教”整頓風俗、挽救時弊之外,“清議”即社會輿論的力量


    也很重要。他說:“古之哲王……存清議於州裏,以佐刑罰之窮”,“鄉舉裏選,


    必先考其生平,一玷清議,終身不齒”;又說:“天下風俗最壞之地,清議尚存,


    猶足以維持一二;至於清議亡,而幹戈至矣。”這些見解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


    富有積極意義的。


    顧炎武的政治思想,亦多著眼於風俗人心;同時,由於炎武重視實用而不尚空


    談,所以“能於政事諸端切實發揮其利弊,可謂內聖外王體用兼備之學”(錢穆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顧亭林》),其大端則在郡縣分權和地方自治二者。他認


    為,要富國裕民,首先在於信任地方官吏,並賦予其實權,《日知錄》卷9《守令》


    條說:“所謂天子者,執天下之大權者也。其執大權奈何?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


    人,而權乃歸之天子。自公卿大夫至於百裏之宰,一命之宦,莫不分天子之權,以


    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權乃益尊。……而今日之尤無權者,莫過於守令;守令無權,


    而民之疾苦不聞於上,安望其致太平而延國命乎!”因此,郡縣守令應該擁有“辟


    官蒞政理財治軍”的權力,則“國可富,民可裕,兵農各得其業”,達到天下大治。


    炎武另撰有《郡縣論》9篇,對這一點加以係統而具體的論述。概括言之,他提出:


    “方今郡縣之弊已極……此民生之所以日貧、中國之所以日弱而益趨於亂也”,而


    此種局麵的形成,正在於皇權的獨專,“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


    上”,因此,“民烏得不窮、國烏得不弱”!有鑑於此,炎武亟求變更,大聲疾唿:


    “率此不變,雖千百年而吾知其與亂同事,日甚一日者矣。”


    此外,顧炎武還主張均田減租,開礦興利,反映了當時新興的市民階層的要求,


    具有進步意義。


    大體而言,炎武的政治思想,由於歷史的局限,是以“寓封建之製於郡縣之中”


    為宗旨的,這固然因其“法古用夏”、“則古稱先”的思想前提而不免為書生之見,


    但“主分權、重自治”的主張依然閃耀著進步、民主的思想光芒。


    在經學上,顧炎武旗幟鮮明地提出:“古之所謂理學,經學也,非數十年不能


    通也。……今之所謂理學,禪學也”(《文集》三,《與施愚山書》),並猛烈抨


    擊明末王學末流那種侈談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遺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辭其末。


    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練當代之務,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