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好不容易才“脫死毫釐間”;宗炎則又被捕,宗羲頓足長嘆,說:“這迴大概
死定了!”幸賴親友盡力營救,宗炎始得出獄……這以後,宗羲處於官府嚴密監視
之下,輕易不敢有所活動。
前明各股抗清勢力的復明鬥爭也時起時伏:順治八年(1651)九月,清兵攻陷
舟山,張名振護監國由海道往依鄭成功(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1624—16
62。1645年,隆武帝賜姓朱,並為改名;1658年被桂蘭朱由榔封為延平郡王;1661
年收復台灣),於第二年正月抵廈門。然而鄭成功以永曆帝(朱由榔,神宗孫,思
宋堂弟1623—1662。1646年,廣西巡撫瞿式耜等人在廣東肇慶擁由榔監國,不久由
榔即稱帝)為正統,故魯王處於寄人籬下的境地;順治十年(1653)三月,魯王以
海自行取消監國稱號,不過張名振、張煌言仍聽命於他。順治十三年(1656)年底,
張名振在舟山去世(據說為鄭成功手下投毒致死),遺言以所部歸張煌言節製。順
治十六年(1659)五月,張煌言、鄭成功大舉入長江,七月底煌言兵臨南京觀音門
外江上,待鄭成功趕到,煌言又由蕪湖取池州(今安徽貴池)、徽州(治安徽歙縣)、
寧國等地,一時江淮震動。可惜頓兵堅城之下而又懈怠輕敵的鄭成功卻被清軍擊潰,
南明此次行動仍以失敗告終;鄭撤迴廈門,煌言孤立無援,幾至全軍覆沒,他本人
迂迴潛行2000餘裏,方抵浙東沿海。局處西南一隅的永曆帝也無法立住足,於同年
亡命緬甸。康熙元年(1662),永曆帝在昆明被吳三桂殺死,鄭成功、魯王以海亦
在台灣先後去世,以恢復明室為目的的大規模武裝鬥爭自此之後基本止息。
這幾年中,黃宗羲及家人或伏處海隅,或避居山野,可以說“無年不避,避不
一地”(《南雷文定·避地賦》),四處顛沛流離,過著極為艱難困苦的生活。宗
羲本人“自北兵南下,懸書購餘者二,名捕者一,守圍城者一,以謀反告評者二三,
絕氣沙囗者一晝夜;其他連染邏哨之所及,無歲無之,可謂瀕於十死者矣!”(
《怪說》)他的親人在東徙西遷、動盪不寧的亡命生涯中也連遭不幸。順治十二年
(1655)除夕,最鍾愛的幼子阿壽夭折,數月過後,二兒媳孫氏和小孫子阿運也相
繼病死,宗羲萬分悲痛,長歌當哭,他寫道:“(去曷)來四月選三喪,咄咄書空怪
欲狂。八口旅人將去半,十年亂世尚無央!”(《南雷詩歷·子婦客死一孫又以疾
殤》)《南雷詩歷》中以“哭壽兒”、“夢壽兒”為題的詩也有八首之多;順治十
六年(1659)避居化安山時的《山居雜詠》,讀來更是“橫身苦楚、淋漓滿紙”
盡管“瀕於十死”,盡管“其得不死者,皆有天幸”,然而宗羲並“不為之懾”
(《神道碑》)。人生歷程中的這許多磨難和打擊並沒有使宗羲屈服,更不能把他
壓倒!即使在逃亡之中,他也能處之泰然,過著“數間茅屋盡從容,一半書齋一半
農”(《山居雜詠》之六)的生活;而且,這些挫折和危難還淬礪了宗羲的意誌,
豐富了他的閱歷,並促使他對政治、社會、歷史、人生進行理性反省和理論探討,
終於為我們鑄成一位繼往開來的思想巨人。
四、著述講學 名滿天下
順治十八年(1661)冬,黃宗羲與家人返迴故居。
各地的抗清鬥爭相繼宣告失敗,清王朝的統治日漸鞏固,宗羲冷靜地接受了這
個現實。“鋒鏑牢囚取次過,依然不廢我弦歌。死猶未肯輸心去,貧亦其能奈我何!”
(《山居雜詠》之一)即使在戎馬舟船或亡命山海的日子裏,宗羲也從未停止過力
學著述,比如《監國魯元年大統歷》、《授時曆故》、《勾股圖說》、《測圓要義》、
《易學象數論》、《留書》等等,都完成於這一期,其中,順治八年(1651)秋撰
寫的《留書》是宗羲闡述自己政治思想的第一部重要論著;如今,刀光劍影、不退
寧居的日子似將結束,宗羲便將下半生心血傾注在學術事業上。在此後的30多年中,
宗羲致力於講學和著述,開創了在中國學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清代浙東學派,培
養了多方麵的人才,寫作了大量涉及哲學、史學、文學、藝術、天文、地理、數學
等領域的學術專著,對中國的思想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致說來,黃宗羲的講學活動,主要集中在康熙二年至十八年(1663——1679)。
康熙二年,黃宗羲應友人呂留良之請[注],渡江北上至語溪(又一名語兒溪,
在浙江桐鄉縣東南一裏許),呂氏家中之梅花閣設館,為呂氏子弟授課,到康熙五
年(1666)冬方辭去館事。這幾年中,黃宗羲僕僕往來於崇德、餘姚間,講習餘暇,
則與呂留良及吳之振、吳自牧叔侄詩文酬唱,還與二吳共同編選《宋詩鈔》。康熙
</br>
死定了!”幸賴親友盡力營救,宗炎始得出獄……這以後,宗羲處於官府嚴密監視
之下,輕易不敢有所活動。
前明各股抗清勢力的復明鬥爭也時起時伏:順治八年(1651)九月,清兵攻陷
舟山,張名振護監國由海道往依鄭成功(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1624—16
62。1645年,隆武帝賜姓朱,並為改名;1658年被桂蘭朱由榔封為延平郡王;1661
年收復台灣),於第二年正月抵廈門。然而鄭成功以永曆帝(朱由榔,神宗孫,思
宋堂弟1623—1662。1646年,廣西巡撫瞿式耜等人在廣東肇慶擁由榔監國,不久由
榔即稱帝)為正統,故魯王處於寄人籬下的境地;順治十年(1653)三月,魯王以
海自行取消監國稱號,不過張名振、張煌言仍聽命於他。順治十三年(1656)年底,
張名振在舟山去世(據說為鄭成功手下投毒致死),遺言以所部歸張煌言節製。順
治十六年(1659)五月,張煌言、鄭成功大舉入長江,七月底煌言兵臨南京觀音門
外江上,待鄭成功趕到,煌言又由蕪湖取池州(今安徽貴池)、徽州(治安徽歙縣)、
寧國等地,一時江淮震動。可惜頓兵堅城之下而又懈怠輕敵的鄭成功卻被清軍擊潰,
南明此次行動仍以失敗告終;鄭撤迴廈門,煌言孤立無援,幾至全軍覆沒,他本人
迂迴潛行2000餘裏,方抵浙東沿海。局處西南一隅的永曆帝也無法立住足,於同年
亡命緬甸。康熙元年(1662),永曆帝在昆明被吳三桂殺死,鄭成功、魯王以海亦
在台灣先後去世,以恢復明室為目的的大規模武裝鬥爭自此之後基本止息。
這幾年中,黃宗羲及家人或伏處海隅,或避居山野,可以說“無年不避,避不
一地”(《南雷文定·避地賦》),四處顛沛流離,過著極為艱難困苦的生活。宗
羲本人“自北兵南下,懸書購餘者二,名捕者一,守圍城者一,以謀反告評者二三,
絕氣沙囗者一晝夜;其他連染邏哨之所及,無歲無之,可謂瀕於十死者矣!”(
《怪說》)他的親人在東徙西遷、動盪不寧的亡命生涯中也連遭不幸。順治十二年
(1655)除夕,最鍾愛的幼子阿壽夭折,數月過後,二兒媳孫氏和小孫子阿運也相
繼病死,宗羲萬分悲痛,長歌當哭,他寫道:“(去曷)來四月選三喪,咄咄書空怪
欲狂。八口旅人將去半,十年亂世尚無央!”(《南雷詩歷·子婦客死一孫又以疾
殤》)《南雷詩歷》中以“哭壽兒”、“夢壽兒”為題的詩也有八首之多;順治十
六年(1659)避居化安山時的《山居雜詠》,讀來更是“橫身苦楚、淋漓滿紙”
盡管“瀕於十死”,盡管“其得不死者,皆有天幸”,然而宗羲並“不為之懾”
(《神道碑》)。人生歷程中的這許多磨難和打擊並沒有使宗羲屈服,更不能把他
壓倒!即使在逃亡之中,他也能處之泰然,過著“數間茅屋盡從容,一半書齋一半
農”(《山居雜詠》之六)的生活;而且,這些挫折和危難還淬礪了宗羲的意誌,
豐富了他的閱歷,並促使他對政治、社會、歷史、人生進行理性反省和理論探討,
終於為我們鑄成一位繼往開來的思想巨人。
四、著述講學 名滿天下
順治十八年(1661)冬,黃宗羲與家人返迴故居。
各地的抗清鬥爭相繼宣告失敗,清王朝的統治日漸鞏固,宗羲冷靜地接受了這
個現實。“鋒鏑牢囚取次過,依然不廢我弦歌。死猶未肯輸心去,貧亦其能奈我何!”
(《山居雜詠》之一)即使在戎馬舟船或亡命山海的日子裏,宗羲也從未停止過力
學著述,比如《監國魯元年大統歷》、《授時曆故》、《勾股圖說》、《測圓要義》、
《易學象數論》、《留書》等等,都完成於這一期,其中,順治八年(1651)秋撰
寫的《留書》是宗羲闡述自己政治思想的第一部重要論著;如今,刀光劍影、不退
寧居的日子似將結束,宗羲便將下半生心血傾注在學術事業上。在此後的30多年中,
宗羲致力於講學和著述,開創了在中國學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清代浙東學派,培
養了多方麵的人才,寫作了大量涉及哲學、史學、文學、藝術、天文、地理、數學
等領域的學術專著,對中國的思想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致說來,黃宗羲的講學活動,主要集中在康熙二年至十八年(1663——1679)。
康熙二年,黃宗羲應友人呂留良之請[注],渡江北上至語溪(又一名語兒溪,
在浙江桐鄉縣東南一裏許),呂氏家中之梅花閣設館,為呂氏子弟授課,到康熙五
年(1666)冬方辭去館事。這幾年中,黃宗羲僕僕往來於崇德、餘姚間,講習餘暇,
則與呂留良及吳之振、吳自牧叔侄詩文酬唱,還與二吳共同編選《宋詩鈔》。康熙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