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孫竟囗囗於爭“正統”,加之馬阮等小人挑撥其間,以至閩浙叔侄之間勢同水火,
甚至不惜同室操戈、兵戎相見;文武臣屬之中,雖不乏宗羲、之仁等忠勇之士,更
多的人卻貪生怕死、心存觀望,尤其是手握重兵的武將如方國安輩,他們“未建寸
功輒封侯伯……平日驕橫,卑視朝廷,一聞敵至,莫不逃降”(同上),在這種局
麵之下,無論宗羲等一班孽子孤臣如何嘔心瀝血慘澹經營,其必然的結果都將註定
是枉費心力。應當說,宗羲對這一點早就看得相當清楚,40年後,他在為孫嘉績撰
寫的墓誌銘中寫道:“血路心城,豈論修短?……從未亡社,雖加一日,亦關國脈”,
就算國脈隻能延長一天,他也認為自己的心血沒有白費!宗羲和他的同誌們不愧是
令人肅然起敬的殉道者,對他們所作的一切,如果用“成敗利鈍”之類的字眼加以
簡單評估,則未免過於冷漠。
在宗羲極力鼓動下,熊汝霖率所部渡江,攻占海鹽,終因軍力單弱,不得不仍
撤迴餘姚。到得五月,孫嘉績將其麾下的火攻營撥交宗羲指揮,宗羲又與兵部主事
兼餘姚令王正中(王之仁之侄,字仲偽,宗羲友人)合軍,共3000人,渡過杭州灣,
在壇頭山會同浙西各軍,準備由海寧再攻海鹽,而此時清軍統帥博洛已開始動作。
二十五日,清軍分水陸兩路進兵;二十七日,擁兵20餘萬的浙江總兵方國安挾持魯
王南逃,除王之仁所部外,其餘各軍皆不戰而潰。六月初一,博洛渡過錢塘江,王
之仁退兵漂泊海上,浙東全線瓦解。宗羲收拾殘部,率500餘人遁入四明山結寨自守,
然後獨自下山探尋魯王行蹤,臨行,宗羲告誡部將“聯絡山民”,與附近群眾搞好
關係。不料下屬違背節製,就近取糧,激怒百姓,當宗羲迴山時,寨子已被山民焚
毀,部眾也或死或散,而清軍又正在到處搜捕他,於是宗羲隻得奉母逃難,避居位
於四明山北麓的化安山雨舍(黃尊素墓園所在),第二年才返迴故居。
順治六年(1649),魯王由閩返浙,駐蹕健跳所(今浙江三門以東),宗羲得
知這一消息,又渡海追隨,升為左金都禦史,不久又晉左副都禦史。其時,大權盡
歸定西侯張名振(宇候服,南京人,1601—1656),而名振自恃功高,開始變得專
橫跋扈起來,其餘諸將也驕蠻無比,“文臣稍異同其間,立致禍”(《年譜》);
宗羲手中無兵,難以有所作為,隻好每日與魯王的禮部尚書吳鍾巒(字巒囗,號囗
舟)談論學問,再有閑暇,便注釋《授時》、《泰西》、《迴迴》三歷。不久,由
於清廷傷令各地將前明遺臣中不降順者的家屬登錄上報,宗羲擔心累及老母,憂心
如焚地嘆道:“主上以忠臣之後信我,我所以棲棲不忍去也。今方寸亂矣!不能為
薑伯約(按即薑維,三國時蜀將)矣!”(《神道碑》)於是陳情監國,請求歸家,
獲得準許。吳鍾巒親駕三板船送出20裏,波濤聲中,兩人嗚咽而別。宗羲改名易姓,
從小路潛迴故居,時為本年八月。
九月末,張名振火併聽從隆武帝號令的將領黃斌卿(字明輔,福建甫田人,隆
武政權封其為成虜侯),攻占沿海最大島嶼舟山;十月,監國移駕舟山,再召黃宗
羲還朝,並派他和兵部左侍郎馮京第(字躋仲,號簟溪,浙江慈谿人)為澄波將軍
阮美的副手,以萬曆年間李太後頒賜給普陀山的藏經為禮品,出使日本求援[注]。
抵達長崎後,知道日本不肯出兵,宗羲等人失望而歸。大約自此以後,宗羲就不再
在魯王政權中任職了。
當時,清廷在浙江的地方長吏嚴厲鎮壓與魯王集團有聯繫的人,黃宗羲、馮京
第等的姓名被公布於通衢,他們都在緝拿之列。但宗羲並未因此而脫離抗清復明事
業,他與抗清義士的聯繫仍十分密切,“江湖俠客,多來投止”,與在四明山中堅
持抗清的馮京第、王詡之間也常有信使往來。順治七年(1650)三月,宗羲至常熟
拜訪故人錢謙益,以在錢氏絳雲樓讀書為掩護,與謙益密謀策動清“婺中鎮將”馬
進寶起義,以為魯王聲援。九月,清軍大舉圍剿四明山各寨,馮京第兵敗遇害,宗
羲弟宗炎也被逮捕,關在死牢中,於是宗羲冒險潛入寧波,與好友萬泰等人計議,
利用種種關係,在處決前夕才將宗炎救出。順治八年(1651)夏秋之交,清閩浙總
督陳錦計劃分三路進攻舟山,宗羲偵知這一消息,立即派人入海告警。順治十一年
(1654),張名振造使與宗羲聯繫,來人在天台(今浙江天台縣)被逮,宗羲又遭
指名拘捕。順治十三年(1656),慈湖(在浙江慈谿縣東)義軍首領沈爾緒被人出
賣,牽連到黃氏兄弟,官府認定宗羲為首謀,被指名嚴拿,這次宗羲的處境十分危
</br>
甚至不惜同室操戈、兵戎相見;文武臣屬之中,雖不乏宗羲、之仁等忠勇之士,更
多的人卻貪生怕死、心存觀望,尤其是手握重兵的武將如方國安輩,他們“未建寸
功輒封侯伯……平日驕橫,卑視朝廷,一聞敵至,莫不逃降”(同上),在這種局
麵之下,無論宗羲等一班孽子孤臣如何嘔心瀝血慘澹經營,其必然的結果都將註定
是枉費心力。應當說,宗羲對這一點早就看得相當清楚,40年後,他在為孫嘉績撰
寫的墓誌銘中寫道:“血路心城,豈論修短?……從未亡社,雖加一日,亦關國脈”,
就算國脈隻能延長一天,他也認為自己的心血沒有白費!宗羲和他的同誌們不愧是
令人肅然起敬的殉道者,對他們所作的一切,如果用“成敗利鈍”之類的字眼加以
簡單評估,則未免過於冷漠。
在宗羲極力鼓動下,熊汝霖率所部渡江,攻占海鹽,終因軍力單弱,不得不仍
撤迴餘姚。到得五月,孫嘉績將其麾下的火攻營撥交宗羲指揮,宗羲又與兵部主事
兼餘姚令王正中(王之仁之侄,字仲偽,宗羲友人)合軍,共3000人,渡過杭州灣,
在壇頭山會同浙西各軍,準備由海寧再攻海鹽,而此時清軍統帥博洛已開始動作。
二十五日,清軍分水陸兩路進兵;二十七日,擁兵20餘萬的浙江總兵方國安挾持魯
王南逃,除王之仁所部外,其餘各軍皆不戰而潰。六月初一,博洛渡過錢塘江,王
之仁退兵漂泊海上,浙東全線瓦解。宗羲收拾殘部,率500餘人遁入四明山結寨自守,
然後獨自下山探尋魯王行蹤,臨行,宗羲告誡部將“聯絡山民”,與附近群眾搞好
關係。不料下屬違背節製,就近取糧,激怒百姓,當宗羲迴山時,寨子已被山民焚
毀,部眾也或死或散,而清軍又正在到處搜捕他,於是宗羲隻得奉母逃難,避居位
於四明山北麓的化安山雨舍(黃尊素墓園所在),第二年才返迴故居。
順治六年(1649),魯王由閩返浙,駐蹕健跳所(今浙江三門以東),宗羲得
知這一消息,又渡海追隨,升為左金都禦史,不久又晉左副都禦史。其時,大權盡
歸定西侯張名振(宇候服,南京人,1601—1656),而名振自恃功高,開始變得專
橫跋扈起來,其餘諸將也驕蠻無比,“文臣稍異同其間,立致禍”(《年譜》);
宗羲手中無兵,難以有所作為,隻好每日與魯王的禮部尚書吳鍾巒(字巒囗,號囗
舟)談論學問,再有閑暇,便注釋《授時》、《泰西》、《迴迴》三歷。不久,由
於清廷傷令各地將前明遺臣中不降順者的家屬登錄上報,宗羲擔心累及老母,憂心
如焚地嘆道:“主上以忠臣之後信我,我所以棲棲不忍去也。今方寸亂矣!不能為
薑伯約(按即薑維,三國時蜀將)矣!”(《神道碑》)於是陳情監國,請求歸家,
獲得準許。吳鍾巒親駕三板船送出20裏,波濤聲中,兩人嗚咽而別。宗羲改名易姓,
從小路潛迴故居,時為本年八月。
九月末,張名振火併聽從隆武帝號令的將領黃斌卿(字明輔,福建甫田人,隆
武政權封其為成虜侯),攻占沿海最大島嶼舟山;十月,監國移駕舟山,再召黃宗
羲還朝,並派他和兵部左侍郎馮京第(字躋仲,號簟溪,浙江慈谿人)為澄波將軍
阮美的副手,以萬曆年間李太後頒賜給普陀山的藏經為禮品,出使日本求援[注]。
抵達長崎後,知道日本不肯出兵,宗羲等人失望而歸。大約自此以後,宗羲就不再
在魯王政權中任職了。
當時,清廷在浙江的地方長吏嚴厲鎮壓與魯王集團有聯繫的人,黃宗羲、馮京
第等的姓名被公布於通衢,他們都在緝拿之列。但宗羲並未因此而脫離抗清復明事
業,他與抗清義士的聯繫仍十分密切,“江湖俠客,多來投止”,與在四明山中堅
持抗清的馮京第、王詡之間也常有信使往來。順治七年(1650)三月,宗羲至常熟
拜訪故人錢謙益,以在錢氏絳雲樓讀書為掩護,與謙益密謀策動清“婺中鎮將”馬
進寶起義,以為魯王聲援。九月,清軍大舉圍剿四明山各寨,馮京第兵敗遇害,宗
羲弟宗炎也被逮捕,關在死牢中,於是宗羲冒險潛入寧波,與好友萬泰等人計議,
利用種種關係,在處決前夕才將宗炎救出。順治八年(1651)夏秋之交,清閩浙總
督陳錦計劃分三路進攻舟山,宗羲偵知這一消息,立即派人入海告警。順治十一年
(1654),張名振造使與宗羲聯繫,來人在天台(今浙江天台縣)被逮,宗羲又遭
指名拘捕。順治十三年(1656),慈湖(在浙江慈谿縣東)義軍首領沈爾緒被人出
賣,牽連到黃氏兄弟,官府認定宗羲為首謀,被指名嚴拿,這次宗羲的處境十分危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