磋學問、砥礪誌節,使自己增長了見識,眼界亦更為開闊。


    復社初期,其鋒芒主要即指向溫體仁。當時朝堂之上,“政府大僚多用攻東林


    者,而言路則東林為多”[注](《明季北略·門戶大略》),這種格局出自崇禎宸


    衷獨斷、精心安排。對溫體仁入閣及秉政,雖然言路藉藉,攻劾幾無虛日,但皇帝


    不為所動,而且,“醜劾體仁者,無不見責;為體仁劾者,無不立罷”(《明季北


    略·罷文震盂》)。針對這一現實,復社採取迂迴的策略,企圖使皇帝所能接受的


    周延儒再度入閣。周宇玉繩,江蘇宜興人,崇禧二年(1629)底入閣,六年(1623)


    六月,因被溫體仁排擠而罷免。其人“庸駕無才略,且性貪”(《明史·周延儒傳》),


    政治態度上則依偎於逆黨和東林之間:延儒早年即與媚事魏忠賢的閣臣馮銓關係密


    切,故崇禧初年曾有如“延儒柄政,必為道黨翻局”的說法;而當溫體仁準備起用


    道黨中人王之臣時,延儒卻反對。他與東林人士頗有往來,後與錢謙益爭入閣,又


    仇恨東林;而崇禎四年(1631)主持會試,所取進士又多為復社中人(張溥即其中


    之一)。加上受溫排擠罷相等因素,復社諸人認為延儒倘能再度入閣,東林即有希


    望有機會出頭。不過這一設想遲遲未能實現。


    崇禎十年(1637),事情有了變化。溫體仁與宦官首領司禮太監曹化淳相互攻


    訐,矛盾激化,曹向皇帝揭發溫的種種劣跡,於是,溫體仁佯稱有疾,請求引退;


    六月罷相,第二年病死,崇禎還深表惋惜。溫居相位8年,對當時內憂外患交迫、民


    不聊生的嚴重局勢“未嚐建一策,惟日與善類為仇”(本傳,下引同),由他汲引


    入閣者如薛國觀輩“皆庸才,苟以充位”,以此反襯出自己的才幹,加之善於迎合


    帝意,所以深獲榮寵。這樣一來,推周延儒上台的目的雖未達到,畢竟大敵已去,


    復社的鬥爭矛頭進指向在南京蠢蠢欲動的閹黨餘孽阮大鋮。


    阮大鋮(1587—1646)字集之,號園海,一號百子山樵,懷寧(今屬安徽)人。


    此人頗富文才,又極工心計,可以說是奸狡巨猾。早年投靠魏忠賢,曾杜撰“百官


    圖”、“點將錄”之類,陷害羅織東林黨人及正直朝士;天啟末為大常少卿,對魏


    忠賢極其恭順,經常登門請安,暗中卻重金買通魏府門房,索迴謁見時使用過的名


    刺以消除痕跡,不久又自行去職;魏伏誅後,知道朝局將有變動,立即寫了兩通奏


    章飛寄死黨楊維垣,一章專攻魏忠賢、崔呈秀,一章將東林及魏、崔各打五十大板,


    囑在朝中任職的楊維垣視情況擇一代奏,因此得遷光祿卿。崇禎二年定“逆案”,


    阮大鋮因“結交近侍”被判流配,贖為民,從此鬱鬱不得誌;後來還在家鄉組織並


    操縱中江文社,可見其不甘雌伏。


    崇禎八年(1635),農民軍入安徽,阮大杴避居南京。自明成祖遷都北京,作


    為“留都”的南京仍設中央六部,遂成為東南政治中心。阮寓居南京後,格外活躍,


    一方麵大肆招納所謂“豪傑遊俠”,日日談兵說劍,把自己妝扮成能為國禦侮的守


    邊之材,同時又竭盡心力與清流拉關係,甚至以金錢美女為誘餌,企圖收買復社人


    士。及至溫體仁罷相,而宦官集團之聲勢復振,逆案中人紛紛彈冠相慶,“即東林


    中人如常熟(按即錢謙益)亦以退閑日久,思相附和”(《神道碑》),阮大鋮更


    是以為出山在即。此時,復社誌士聯袂而起,東林子弟以顧憲成之孫顧果(字子方)


    為首、天啟被難諸家以宗羲為首,由周鑣、陳貞慧、吳應箕執筆,寫成《目都防亂


    公揭》在南京四處張貼,揭露阮大鋮“獻策魏璫、傾殘善類”的本來麵目及在目都


    “招納亡命”、“陰險叵測”的醜惡嘴臉,在公揭上列名的復社成員共140人。同時,


    宗羲還組織被難遺孤在秦淮河畔桃葉渡集會,聲討阮大鋮的惡劣行經。阮大鋮“杜


    門咋舌欲死”,躲入城外牛首山弘覺寺達數年之久,從此更對復社誌士恨之次骨。


    這次斥逐阮大鋮的行動,是宗羲首次投身於實際的政治鬥爭,充分顯示了宗羲


    及復社誌士們“但知為國除奸,不惜以身賈禍”的浩然正氣,使南京的閹黨殘餘噤


    若寒蟬,對朝野及社會各界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也替自己種下了禍根。這一年


    為崇禎十一年(1638),宗羲29歲。


    崇禎十五年(1642),黃宗羲來到北京,參加北闈鄉試,一同下場的,還有好


    友周延柞。這是宗羲一生當中最後一次遊京師。本年,薊遼總督洪承疇和錦州鎮總


    兵祖大壽先後降清,李自成張獻忠兩支農民軍又縱橫中原腹地、大江南北;大明帝


    國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這是誰都不會懷疑的了。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