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的有關情況。


    王守仁剛到梧州,便立即開府治事。不久,他將田州之亂的真相和自己的平亂


    措施疏奏朝廷,皇帝下詔,褒揚“守仁才略素優,所議必自己見”,準許他便宜行


    事。嘉精7年(1528)二月,王守仁採用招撫方式平息了思恩、田州首長盧蘇、王受


    之亂,安撫其眾7萬餘人。然後,他興建了思田學校、南寧學校,推行社會教化,加


    強封建倫理道德教育。七月,王守仁本可班師迴朝,但他被效忠朝廷的“良知”驅


    動,認為八寨、斷藤峽兩地長期未能鎮壓下去的僮囗族起義軍是一大禍患,於是不


    待詔命,自動移師廣西一舉剿滅,殘酷屠殺了無辜百姓15000餘人,再次充當了鎮壓


    農民起義的劊子手。


    十月,王守仁因咳痢之疾(肺癆)日益加劇,上疏告歸,心想將苟延殘喘之軀


    送還餘姚“壽終正寢”。他未待詔下而倉忙高桂,發舟東歸。十一月二十九日,王


    守仁終因病情惡化而卒於歸途南安(今福建南安)。臨死前,門人周積(時為南安


    推官)入見,王守仁開目視曰:“吾去矣!”周積淚如雨下,忙問:“何遺言?”


    王守仁微微一笑,說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過了片刻工夫,他便瞑目而逝。


    十二月三日,門人張思聰(時為贛州兵備)與官屬師生設祭入棺。次日,“輿梓登


    舟,士民遠近這道,哭聲振地,如喪考妣。”到了贛州,“提督都禦史汪釒宏迎祭


    於道,土民沿途擁哭如南安”。途經南昌,“巡按禦史儲良材,提學副使門人趙淵


    等請改歲行,士民聽夕哭奠”。


    嘉靖八年(1529)正月,喪發南昌。門人錢德洪、王畿西渡錢塘,迎喪至嚴灘。


    隨即訃告同門,陽明弟子相繼前往奔喪。二月四日至越,“子弟門人莫樞中堂,遂


    飾喪紀,婦人哭門內,孝子正憲攜弟正憶與親族子弟哭門外,門人哭幕外,朝夕設


    奠如儀。每日門人來吊者百餘人,有自初喪至卒葬不歸者”。其後,王守仁遺體被


    安葬在山陰蘭亭山(見《餘姚縣誌》卷15)。會葬之日,門人至者1000有餘,人人


    麻衣衰履,扶樞而哭。四方前來觀葬的人不計其數,一個個亦無不涕淚交流。


    王守仁去世之後,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桂萼奏其擅離職守,處理思、田、八寨


    之亂恩威倒置,又低其擒濠軍功冒濫,謗其“事不師古,言不稱師,欲立異以為高”,


    “宜免追奪伯爵以章大信,禁邪說以正人心”。明世宗偏聽偏信,乃下詔停止守仁


    世襲,不行贈諡諸典,並嚴禁陽明“偽學”。38年之後,即隆慶元年(1567)五月,


    明穆宗詔贈王守仁新建侯,諡文成。再至萬曆十二年(1584),明神宗又下詔以王


    守仁從祀孔廟。由此,王守仁就成為明代官方推崇的“內聖外王”的典型,陽明心


    學也就成為明朝後期思想統治的工具。


    十一、陽明心學


    王守仁的學說世稱“心學”,並與陸九洲的學說合稱為“陸王心學”,這是同


    程朱理學分營對壘的一種新儒家學說。程朱理學(又稱“道學”)把抽象的“理”


    (儒家的倫理道德準則)看作宇宙萬物的本原,主張“即物窮理”,“存天理,滅


    人慾”,屬於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範疇;陸王心學則將主觀的“心”(人的意誌和道


    德觀念)視作宇宙萬物的本原,主張“發明本心”、“致良知”,屬於主觀唯心主


    義哲學範疇。王守仁集來明心學之大成,他在全麵繼承和批判儒家人性論的基礎上,


    著重對孟子“盡心”說和陸九淵“心即理”說進行了吸收和改造,創建了以注重內


    心即人的主觀能動性為特色的新儒學——陽明心學,從而達到理學發展的高峰。在


    陽明心學體係中,“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三個最為重要的論題,


    由此也形成了王守仁獨到的教育思想,下麵予以分述。


    心即理“心即理”是王守仁心學的邏輯起點,是其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也可


    以說是他的宇宙觀。在“心”與“理”的關係問題上,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產生了


    很大分歧。程頤認為“須是遍求”事物,方可“達理”(《河南程氏遺書》卷19);


    朱熹繼承程氏學說,提出了“即物窮理”的主張。而陸九淵則認為“理”不寓於外


    物,而存在於人的心裏,“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象山全集》


    卷11《與李宰書》)。不過,陸九淵的“心”即“理”說在主觀唯心主義方麵還不


    夠徹底,對“心”與“理”的關係問題還存在並列傾向和把“心”客觀化的痕跡。


    而王守仁則克服這個缺陷,發展了陸氏“心即理”這一命題,主張“吾心之良知,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