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德洪、王畿和王良等人的熱烈擁戴和不懈努力,陽明學說很快風行海內,四方求


    學者雲集響應。其勢有如旋風,席捲了明代中葉整個知識界,以致在當時掀起了一


    股強大的批判理學思潮。


    王守仁講學聲勢浩大,震動朝野,引起了一班固守程朱理學的官僚們極力反對。


    禦史程啟充、給事毛玉,秉承首輔楊廷和的旨意,倡議論劾守仁,加之以遏止正學


    的罪名。王門弟子陸澄時為刑部主事,特上疏為“六辯”以駁斥論劾者,守仁當即


    進行阻止。他說:“無辯止謗,嚐聞昔人之教矣,況今何止於是?四方英傑以講學


    異同,議論紛紛,吾濟可勝辯乎?……然則今日之多口,孰非吾濟動心忍性砥礪切


    磋之地乎?且彼議論之興,非必有所私怨於我,亦將以衛夫道也。”守仁對謗議並


    不計較。而視之為學術異同,這是十分明智和策略之舉。因為他鑑於朝廷內部權臣


    傾軋,矛盾複雜,不能讓弟子和自身捲入政治鬥爭的漩渦,乃至斷送個人煞費苦心


    創立起來的學說。


    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南宮策士,以“心學”為問,暗中藉此排斥和打擊


    王守仁。策問曰:“朱陸之論,終以不合,而今之學者,顧欲強而同之,豈樂彼之


    徑便,而欲陰低吾朱子之學欽?究其用心,其與何澹、陳賈輩亦豈大相遠歟?至筆


    之簡冊,公肆低訾,以求售其私見。禮官舉祖宗朝政事,燔其書而禁之,得無不可


    乎?”(顧炎武《日知錄》卷18)參加這次會試的三門弟子,對這次策問大為不滿,


    有的不答而出,有的直發師旨,有的下第而歸。錢德洪不第歸來,王守仁喜而遠迎,


    說:“聖學從茲大明矣!”德洪疑惑不解地問:“時事如此,何見大明?”守仁說:


    “吾學惡得追語天下士?今會試錄,雖窮鄉深穀無不到矣。吾學既非,天下必有起


    而求真是者。”他自詡“吾學”即“聖學”,認為策問攻擊“吾學”,相當於變相


    宣揚“吾學”。對於謗議,王守仁始終保持豁達樂觀的態度,足見其“致良知”的


    功夫非同尋常。


    一天,王守仁與弟子鄒守益、薛侃、黃宗明、馬明衡、王良等人論學,順便談


    起外界對陽明心學謗議日興的原因,有的認為是由於先生權勢地位日益提高而以遭


    人嫉妒被謗,有的認為是由於陽明學說日益彰明而為宋儒爭異被謗,有的認為是由


    於王門弟子日益增多而以進身受挫被謗。而王守仁則認為這三者都不是主要原因,


    其主要原因在於他本人是一個“隻信良知”的“狂者”。他對弟子們說:“吾自南


    京已前,尚有鄉願意思。在今隻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迴護,才做得狂者,


    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隻依良知行。”弟子請問鄉願與狂者之辨,守仁曰:


    “鄉願以忠信廉潔見取於君子,以同流合汙無件於小人,故非之無舉,刺之無刺。


    然究其心,乃知忠信廉潔,所以媚君子也;同流合汙,所以媚小人也。其心已破壞


    矣,故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狂者誌存古人,一切紛囂俗染,舉不足以累其心,真有


    鳳凰翔於千仞之意。一克念,即聖人矣。惟不克念,故闊略事情,而行常不掩;惟


    其不掩,故心尚未壞,而庶可與裁。”可見,王守仁被謗的根本原因,就是由於他


    不為“鄉願”以媚世,寧為“狂者”以求“聖人之道”,凡遇事隻依“良知”而行。


    嘉靖三年(1524),王守仁53歲。自初春開始,門人日進。郡守南大吉以座主


    稱門生,往複數次,殷勤問學,深得“致良知”之教。隨即,王守仁開闢了稽山書


    院,聚八方彥士。身率講習以督之。當時,各地學者紛至遝來,諸如蕭囗、楊汝榮、


    楊紹芳等來自湖廣,楊仕鳴、薛宗鎧、黃夢星等來自廣東,王良、孟源、周衡等來


    自直隸,何泰、黃弘綱等來自南贛,劉邦采、劉文敏等來自安福,魏良政、魏良器


    等來自新建,曾忭等來自泰和。守仁親臨講席論學,環坐而聽者三百餘人,以至於


    因書院狹小而不能容納。莘莘學子“環先生之室而居,如天妃、光相、能仁諸僧舍,


    每一室常合食者數十人。夜無臥聽,更番就席,歌聲徹昏旦。南鎮、禹穴、陽明洞


    諸山遠近古剎,徙足所到,無非同誌遊寓之地。先生每臨席,諸生前後左右環坐而


    聽,常不下數百人;送往迎來,月無虛日,至有在侍更歲,不能追記其姓字者。諸


    生每聽講,出門未嚐不踴躍稱快,以昧入者以明出,以疑入者以悟出,以憂憤囗憶


    入者以融釋脫落出。”(錢德洪《刻文錄敘說》)


    王守仁講學聞名海內,天下學者時時想望其風采。海寧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詩壇


    宿儒董氵雲,他漫遊會稽時聽說守仁講學之盛,便“以杖肩其瓢笠詩捲來訪”,當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