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乃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


    《五經臆說》”。這就是後人盛稱的“龍場悟道”。王守仁頓悟之“道”,即吾心


    之道,意謂聖人之道先天地固存於吾心,不必外求,所以吾心即道。這便否定了朱


    熹“求理於事物”的認識途徑,肯定了“吾性自足”,而“求理於吾心”,就是


    “聖人之道”。從此王守仁開始發明“心即理”的心學命題,為其“知行合一”說


    的創立準備了理論基礎。龍場悟道,正是王守仁由否定朱程理學而飛躍到建立自己


    的學術思想體係之關鍵、為他大步邁進明代新儒學的巍巍殿堂開闢了道路。


    經過龍場悟道這次思想飛躍,王守仁消沉苦悶的心境一下豁然開朗,由此煥發


    了主觀精神。他鑑於當地居民生活方式落後,便教之範土架木以居。隨後,居民們


    特意為王守仁建造了龍岡書院,他便在此授徒講學,常常與諸生秉燭講習,乃至通


    宵達旦,樂此不疲。其《諸生夜坐》詩雲:“講習有真樂,談笑無俗流。緬懷風沂


    興,千載相與謀。”王守仁教育學生特別注重培養其獨立人格,曾親手製訂教條以


    訓示龍岡諸生,要求他們立誌、勤學、責善、改過,關鍵就是要學會“做人”。諸


    生多為中土追隨守仁求學之士,其學習熱情空前高漲,給守仁以莫大的精神鼓舞。


    他以“心與理合而為一”和“求理於心”的新理論作為教學內容、大膽否定程朱道


    學的一些學術成見,又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否定程朱道學的死板說教,深受四方


    學子所歡迎。


    正德四年(1509),王守仁38歲,在講學中正式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重要命


    題,成功地邁出了獨創心學思想體係的第一步。由於他聲名聞於遠近,貴州提學副


    使席書前來拜訪,請求賜教以辨朱(熹)陸(九淵)異同。王守仁“不語朱陸之學,


    而告知以其所一悟”,席書一時還疑惑不解,隻好暫且離去。第二天又來請教,守


    仁“舉知行本體證之五經諸子”,使席書漸漸有所領會。如此往複數次,席書方才


    恍然大悟,十分感慨地說:“聖人之學復睹於今日,朱陸異同,各有得失,無事辨


    詰,求之吾性本自明也。”這年十一月,席書聘請王守仁主講於貴陽書院(文明書


    院),自己親率州縣諸生以師禮事之。席書常常到書院與守仁論學,兩人設問答疑,


    多至深夜;從而結下了沒齒不忘的友誼。王守仁在貴陽書院首次公開講論“知行合


    一”之說,對四方學者影響很大,貴州之士也由此始知有心性之學。


    七、倡“知行合一”


    正德五年(1510)初,王守仁離開貴州,結束了三年居夷處困,百難備嚐的痛


    苦生活。三月升任廬陵縣知縣,“為政不事威刑,惟以開導人心為本”。八月,劉


    瑾伏誅,王守仁被提升為京官。十一月,他入京晉見皇帝,館於大興隆寺,與黃綰


    結識為友,又和湛若水終日共學。十二月,升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其時,


    王守仁與黃綰、應良談論道德修養實踐功夫,初步揭示“良知”宗旨以說明“知行


    合一”的本體。


    正德六年(1511)正月,王守仁調任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曾與王輿庵討論朱


    學與陸學之異同。王輿庵和徐成之二人對朱陸之學爭論不決,王守仁以書解之曰:


    “……今晦庵之學,天下之人,童而習之,既已入人之深,有不容於論辯者。而獨


    惟象山之學,則以其嚐與晦庵之有言,而遂藩籬之……故仆嚐欲冒天下之譏,以為


    象山一暴其說,雖以得罪無恨。晦庵之學既已章明於天下,而象山猶蒙無實之誣,


    於今且四百年,莫有為之一洗者。使晦庵有知,將亦不能一日安享子廟廡之間矣。”


    在王守仁看來,朱熹和陸九淵,雖然其學說各有不同,但都不失為聖人之徒。因此,


    他決心為陸九淵辯誣,以發揚陸學為職誌。二月,王守仁擔任會試同考官。僚友方


    獻夫時為吏部郎中,其官位高出守仁之上,當他一旦聽到王守仁論學,深有感悟,


    隨即執蟄於門下,虛心拜師求學。


    同年十月,王守仁又升任文選清吏司員外郎,其時湛若水亦調任安南。守仁憂


    慮聖學難明,又深感缺少師友之苦。他在贈別湛若水的書信中說:“予之資與甘泉


    (湛若水)多矣。甘泉之學,務求自得者也……吾與甘泉有意之所在,不言而會,


    論之所及,不約而同,期於斯道,斃而後已者,今日之別,吾容無言?夫惟聖人之


    學,難明而易惑,習俗之降愈下而抑不可迴、任重道遠,雖已無俟於言,顧復於吾


    心,若有不容已也。”他仍以倡明聖學為己任,雖經歲月消磨而其誌彌堅。


    正德七年(1512)三月,王守仁升為考功清吏司郎中。這“年,有穆孔暉,顧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