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也。”在陽明洞隱居既久,往日的事功之心銷磨殆盡,守仁唯思離世遠遁,擺脫


    塵世煩惱,求得六根清靜。然而,他終究不能捨棄養育自己的祖母和父親,經過內


    心激烈痛苦的矛盾鬥爭,忽又醒悟過來,仰天長嘆道:“此念生於孩提,此念可去,


    是斷滅種性矣!”從那以後,王守仁逐漸認清佛、道兩家之非,篤信儒學才是窮


    “天理”、通“至道”的理想途徑。隨即,他毅然離開了陽明洞,移居西湖療養。


    在此地寧靜恬適的生活中,守仁注意調理身心,奮心自拔,再次振起儒家積極入世


    的精神,以實現其立誌做聖賢的夙願。


    弘治十七年(1504)秋,王守仁奉命主考山東鄉試,不久改授兵部武選清吏司


    主事。次年,他鑑於學者溺於詞章記誦,不復知有身心之學,因而首倡先立必為聖


    人之誌。聞者響應風從,有人願執贄上門拜師,守仁於是開始授徒講學。由於師友


    之道廢弛已久,滿朝士大夫幾乎都認為他是立異好名,不足以引為同道。唯有翰林


    庶吉士湛若水與王守仁一見定交,共以倡明聖學為事。自此,王守仁結束了泛濫詞


    章、究心朱學、出入佛老的求索歷程,漸漸步入“心學”的大門。


    六、龍場悟道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王守仁在仕途上遭到嚴重挫折,隨之引起了他思想


    上的巨大變化。當時,皇帝朱厚照剛剛即位不久,又加之其昏庸荒淫,不理政事,


    致使閹黨劉瑾專權,朝政日非。這一年冬天,南京戶科給事戴銑、四川道禦史薄彥


    微等人憤然上疏,連章切諫,宦官頭子劉瑾大怒,立即下令逮捕戴、薄20餘人入詔


    獄,廷杖除名。眼看閹黨橫行霸道,胡作非為,王守仁義憤填膺,忍無可忍,首先


    抗疏援救戴、薄諸人。疏曰:


    臣聞君仁則臣直。……銑等職居諫司,以言為責。其言而善,自宜嘉納施行;


    如其未善,亦宜包容隱覆,以開忠說之路。乃今赫然下令,遠事拘國。……則非惟


    無補於國事,而徒足以增陛下之過舉耳。……伏願陛下追收前旨,使銑等仍舊供職,


    擴大公無我之仁,明改過不吝之勇……(《乞有言官去權奸以章聖德疏》)。


    劉瑾見疏勃然大怒,將王守仁亦下詔獄,廷杖40,死而復甦;又指為“奸黨”,


    罰跪於金水橋南,令其受盡莫大侮辱。隨後謫貶為貴州龍場驛驛丞,立邊就道,不


    許停留。


    正德二年(1507)夏天,王守仁奔赴謫所到達錢塘,劉瑾派人一直尾隨盯梢,


    企圖暗中加害。他託言“投江”,才僥倖擺脫了閹黨的追殺。繼後“因附商船遊舟


    山,偶遇颶風大作”,一夜飄泊閩界,獨宿野廟,倖免於虎口,僧眾以為神。當時


    有位異人對他說:“汝有親在,萬一瑾怒,逮爾父,誣以北走胡,南走粵,何以應


    之?”守仁覺得此言有理,於是打消了遠適避禍的念頭,當即題詩一首曰: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裏,月明飛錫下天風。


    隨後取道武夷,歸省貶官南京的父親。這一年十二月,他返迴錢塘,途經廣信、


    袁州、長沙、玩州,進入貴州玉屏;然後又經過鎮遠、黃平、清平、福泉、新添、


    尤裏等地,終於在正德三年(1508)三月抵達貴州龍場驛謫所。


    龍場驛位於今貴陽市西北80裏許的修文縣城區,據《貴州通誌·建置誌》記載,


    明代在這裏設“驛丞一員,吏一名,馬二十三匹,鋪陳二十三副”,專為傳送公文


    的差役和來往官吏小住、換馬等提供方便。該驛地處萬山叢棘之中,蟲蛇怪獸橫行,


    蠱毒瘴癘瀰漫,四境荒涼,人煙稀少。王守仁剛到這裏,既無住房,又無糧食,隻


    好棲居山洞,親手種糧種菜,折薪取水,苦熬度日。有時自耕不足以餬口,還需要


    采蕨充飢。其《采蕨詩》雲:


    采蔗西山下,扳援陟崔嵬。


    遊子望鄉國,淚下心如摧。


    浮雲塞長空,頹陽不可迴。


    南歸斷舟揖,北望多風埃。


    已矣供於職,勿使貽親哀。


    詩中充分展現了王守仁淪落天涯,百感交集的痛苦心境。


    王守仁身為貴家公子,一介儒生,又患了虛癆肺病,居此惡劣壞境,他深知隨


    時都有倒斃荒野的危險,於是“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


    當即便做了一副石棺材,指天發誓曰:“吾惟俟命而已!”他極力排除生死雜念,


    “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時或歌詩談笑。超然於塵世之外。顯而易見,王守


    仁是在苦煉製心功夫,力圖發揮“心”(主觀精神)的作用來戰勝險惡的環境,以


    求得到自我解救。


    久之,王守仁感覺胸中灑灑,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一日,“忽中


    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唿躍,從者皆涼,始知聖人之道,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