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才!天才!”一些心懷妒忌的士大夫卻在一旁悄悄地說:“此子取上第,目中


    無我輩矣!”弘治九年(1496),王守仁再次參加會試,果然為妒忌者所抑,又一


    次落第。有些同來參加會試的人因未能考中而感羞恥,守仁安慰他們說:“世以不


    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聞者無不嘆眼。雖然兩次會試都不得中,但王


    守仁並不因此灰心失意。他退歸餘姚,結詩社於龍泉山寺,優遊度日。


    弘治十年(1497)夏五月,韃靼小王子攻潮河川(在今北京市密雲縣東北),


    繼而又攻大同。其時邊報緊急,京師震動,“朝廷推舉將才,莫不遑遽”。王守仁


    為了報國立功,由結社吟詩轉而留心軍事,他深深感到:“武舉之設,僅得騎射搏


    擊之士,而不能收韜略統馭之才。”於是,王守仁又主攻兵法,凡兵家秘籍,無一


    不精心研讀。他“好言兵,且善射”(《明史》本傳),研究軍事簡直入了迷,乃


    至“每遇客宴,嚐聚果核列陣勢為戲”。這樣,王守仁在軍事韜略方麵有了較深的


    造詣,雖然未被朝廷錄用為鎮守邊關的將才,但為他後來鎮壓農民起義,平定宸濠


    之亂奠定了基礎。


    次年,王守仁27歲,開始感到自己久不得誌,前途渺茫。他“自念辭章藝能不


    足以通至道,求師友於天下又不遇,心持惶惑”。一日讀朱熹上來光宗疏曰:“讀


    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誌。”守仁感觸很深,


    頓時恍然大悟,悔恨自己二十餘年來讀書雖然廣博,卻未能循序以致精,因而沒有


    多少收穫。於是,他通過痛苦的反省,便注重循序讀書,力求學問精進,以期“致


    知”、“窮理”。可是,他在實踐中總覺得“物理吾心,終若判而為二”,不禁茫


    然失措,困惑難解。積久的憂鬱情緒,又導致舊疾復發,守仁的內心十分矛盾、痛


    苦。經歷了上次“格竹”的失敗,又實踐循序致精的讀書方法也未能成功,他便對


    朱熹學說的崇信發生了根本性的動搖,從此與朱學分道揚鑣。


    五、出入佛老


    對朱學信仰的動搖,使王守仁心誌消沉,甚而懷疑學做聖賢與自己沒有緣分,


    於是便出入於佛老,“偶聞道士談養生,遂有遺世入山之意”。但王守仁並沒有去


    做和尚。道士,因為他還肩負著王家光宗耀祖的使命,他畢竟還留戀於科舉,不得


    不學習一些時文定式和熟讀四書五經。


    弘治十二年(1499),王守仁已28歲,他第三次參加會試,踢進士出身,觀政


    工部。從此,他步入仕途,躋身士大夫行列。當時京師文人薈萃,如太原喬宇、廣


    信汪俊、河南李夢陽、何景明、姑蘇顧麟、徐楨卿、山東邊貢等人,均為文壇名士。


    他以文會友,與諸士相交,過從甚得。不久,“時有星變,朝廷下詔求言”,又傳


    來韃靼小王子入居河套,攻擾延綏的消息,王守仁立即奏上《陳言邊事疏》,因論


    朝政之失,“謹棟便宜八事以備採擇:一曰蓄材以備急,二曰舍短以用長,三曰簡


    師以省費,四曰屯田以足食,五日行法以振威,六曰敷恩以激怒,七曰捐小以全大,


    八曰嚴守以乘弊”,極力主張改革政治,整頓邊務,以“易轅改轍”,“痛革弊源”。


    第二年,守仁被朝廷授官為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


    弘治十四年(1501),王守仁奉命審錄江北國獄,對於冤假錯案,多所平反。


    事後遊道教聖地九華山,揮筆寫下了《遊九華山賦》,賦中有雲:“逝予將遺世而


    獨立,採石芝於塵霄;雖長處窮僻,乃永高乎囗囂……長邀遊於碧落,共太虛而逍


    遙。”這明白地表露了他企望超脫凡塵,羽化登仙的幻想。遊山期間,曾夜宿無相,


    化城等僧寺,又尋訪道士蔡蓬頭和地藏洞異人。當時,蔡渭守仁“終不忘官相”,


    異人與守仁“因論最上乘”,盛稱“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兩個好秀才”,由此啟


    發他從佛、道兩家的角度考察儒家,更多地看到了儒、佛、道三家相通的地方,這


    對陽明心學的形成頗有影響。


    王守仁完成了錄囚任務,迴到京師,白天忙於辦理案犢公事,夜晚又燃燈靜坐,


    研讀五經以及先秦兩漢儒家著作,努力提高文字功夫,以適應當時文學復古運動的


    需要。父親王華擔心他勞累成疾,便嚴令禁止家人夜間在守仁的書房放置燈燭。守


    仁為了避開父親的監視,每晚專等父親安寢後又燃燈讀書,常常熬到夜半三更。久


    而久之,他由於勞思過渡,竟得了吐血疾(肺癆),便於弘治十五年(1502)八月


    告病歸越。


    迴到故鄉餘姚後,王守仁乃築室會稽山陽明洞中,終日習煉道家導引之術,搞


    得自身精疲力竭,卻絲毫無補於事。他翻然悔悟,不禁感嘆道:“此簸弄精神,非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