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之一,控軍都山隘道(軍都陘)中樞。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建關,與紫荊關


    (位於河北易縣紫荊嶺,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倒馬關(位於河北


    唐縣西北部,為河北平原進入山西高原的要口之一)合稱“內三關”,形勢險要,


    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守仁在這裏察看山川地形,訪問少數民族,打聽備禦方策,又


    與胡人追逐騎射,胡人沒有誰敢欺侮他。經過一個多月的漫遊考察,守仁“慨然有


    經略四方之誌”。一天,他在夢中拜謁了漢代伏波將軍馬援的詞廟,醒後有感於馬


    援“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而還”的名言,揮筆寫下了一首絕句:


    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


    雲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詩中表達了對馬援為漢朝中興而戍馬邊障、建功立業的景仰之情。其後,守仁


    “屢欲為書獻於朝”,卻被父親斥之為“狂”而阻止,由此可以看出他對人生價值


    的領悟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心。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17歲。這一年秋天,他遵照父親的吩咐,前


    往興都(今江西南昌市)迎娶表妹諸氏為妻。諸氏是守仁的舅父諸養和(時為江西


    布政司參議)的女兒,似乎守仁不太熱衷於這門兄妹姻親,以致於正式結婚那一天,


    他閑遊鐵柱宮,遇著一位道士盤腿坐在榻上,於是相與對坐,款款交談,喜聞養生


    之說,竟將婚禮置諸腦後,忘了歸去。家裏人四處找他未見,直到第二天清晨才迴


    家。


    婚後數月,守仁一直呆在舅父官署潛心學習書法,每日練字用力甚勤,乃至耗


    紙數箱之多,其書法也取得了很大進步。後來他講授“心學”,常常引此事為例啟


    發弟子們說:“吾嚐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


    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後讀明道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隻


    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隻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


    亦在其中矣。”(《陽明先生年譜》,以下從略。)可見,那時心學已經在王守仁


    早年的思想中開始萌芽了。


    次年暮冬,王守仁偕同夫人諸氏返歸餘姚,一路乘船到達廣信(今江西上饒),


    特地拜謁了年近古稀的理學家婁諒。婁先生字克貞,號一齋,曾師事崇仁吳與粥,


    其學“以收斂放心為居敬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忘勿助為居敬要旨”。早年出任成


    都訓導,從事地方官學的教育工作,不久告歸,專以講學著述為事。平生著有《春


    秋本意》12篇、《日錄》40卷、《三禮訂訛》40卷。守仁進見婁先生,相談十分契


    合。婁諒“語宋儒格物之學,謂聖人必可學而至”,守仁大為信服,深受影響。因


    此,黃宗羲在《明儒學案·崇仁學案》中說:“姚江之學(王學),先生(婁諒)


    為發端也。”自此,守仁始慕聖賢之學,發憤研讀宋代諸儒著作。


    弘治三年(1490年),守仁祖父王倫在故裏逝世,父親王華因奔喪歸餘姚,便


    吩咐從弟王冕、王階、王宮及妹婿等人,為守仁講析經義,磨勘八股,以應科舉考


    試。守仁白天隨眾課業,夜晚則搜取諸經子史勤奮攻讀,泛濫於詞章,往往深夜不


    寐。由此,王守仁在學業上取得了長足進步,使王冕請人誠心佩服,愧莫能及。在


    待人接物上,守仁一改過去的“和易善謔”,變為“端坐省言”,以仿效“聖人氣


    象”。王冕諸人懷疑守仁矯揉造作,故弄玄虛,守仁鄭重其事地對他們說:“吾昔


    放逸,今知過矣。”此後,王冕諸人也正襟斂容,隨時隨地注重自己的舉止言談。


    四、究心朱學


    弘治五年(1492),21歲的王守仁參加浙江鄉試得舉,隨即奔赴京師,在父親


    官署用功準備來年會試。其間“為宋儒格物之學”,四處尋求朱熹遺書精心研讀。


    ‘一天,守仁忽然想到先儒所謂“衣物必有表裏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的話,


    於是就按照朱熹“格物窮理”的方法,特邀學子錢友同來官署“格竹”。據《傳習


    錄下》記載,“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於三日,便致勞神成疾”。


    守仁認為錢友同精力不足,難窮格竹之理,便由自己親身去格,然而“早夜不得其


    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嘆聖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守仁經過這次格竹的失敗,認為格物窮理以成聖賢的途徑實在走不通,又轉而“隨


    世就辭章之學”。


    次年春會試,王守仁名落孫山,士大夫相識者都紛紛前來安慰和勉勵。當朝宰


    相李西涯半開玩笑地對他說:“汝今歲不第,來科必為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


    王守仁聽了,當即提筆,一揮而就。在場的土大夫見之大驚,異口同聲地讚嘆道: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