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義理方麵加以疏解,深入探討其微言大義,發明張大朱熹之說。他擺脫了漢唐局
限於文字訓詁的治經方法,在五經研究上完成了由漢、唐的典製訓詁轉入宋元的義
理疏注這一發展過程。毋庸置疑,這確是“朱子門人所不及”的經學成就。即使在
元代,研究五經者雖然不乏其人,但唯有吳澄的成就最為顯著。
八、草廬學說
吳澄與許衡同為元代名儒,當時號稱“北有許衡,南有吳澄”。許衡主要是承
傳程、朱之學,而吳澄則主要是折衷朱、陸之學。《宋元學案·草廬學案》將吳澄
列為“朱熹四傳”、“象山私淑”。全祖望說:“草廬出於雙峰(饒魯),固朱學
也,其後亦兼主陸學”;“然草廬之著書,則終近乎朱”。(《宋元學案》卷92)
吳澄,就其師授而言,當是朱學人物,所著《五經纂言》,也是“接武建陽(朱熹)”;
但從其論學實際來看,吳澄又是元代“和會朱陸”的突出人物。對於朱、陸之學,
他既看到了其相同的一麵,也看到了其相異的一麵,他企圖解決朱、陸之間的矛盾,
進而和會朱、陸。在理學上,吳澄確實談了不少朱學的內容;但對於朱、陸的分歧,
他又基本否定了朱熹的“道問學”論,而接受了陸學的本心論,提倡讀書問學當以
陸象山的“尊德性”為本,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朱熹哲學方法與體係的矛盾。因
此,草廬學說是折衷朱、陸的產物。
以下分別從道統論、天道觀、心性說三個主要的方麵,對吳澄的理學思想進行
簡要的論析。
道統論儒家道統說,始於唐代古文家韓愈。韓愈為了闢佛反老,特提出儒家聖
人傳道的道統。此說一倡,遂為後世儒家所祖述,道統也就成了儒學名流自謂得孔
門心傳、以抬高自己身價的工具。程頤、朱熹、陸九淵等人就是如此,吳澄則更有
甚之。他19歲作《道統圖》,便慨然以接武朱熹繼承道統自任。對於道統,吳澄曾
有這樣的論述:
道之大原出於天,神聖繼之。堯舜而上,道之元也;堯舜而下,其亨也;誅泅
鄒魯,其利也;鐮洛關閩,其貞也。分而言之,上古則羲皇其元,堯舜其亨,禹湯
其利,文武周公其貞乎!中古之統,仲尼其元,顏曾其亨,子思其利,孟子其貞唿!
近古之統,周子其元,程張其亨也,朱子其利也。孰為今日之貞乎?未之有也,然
則可以終無所歸哉?(《元史·吳澄傳》)
從這段文字中,充分體現出吳澄道統論的幾個主要觀點:
其一,以天為道統之原。韓愈的道統始於堯舜,而吳澄則借用董仲舒“道之大
原出於天”之說,視天為道統之原,堯舜繼之。這顯然反映了宋以來儒家的宇宙本
體觀念。
其二,高度重視宋代理學。吳澄根據《周易》的元、亨、利、貞排列,把道統
的發展過程分為上古、中古。近古三個歷史階段,每一階段又分為元、亨、利、貞
四個小段;而特別把兩宋理學排在儒學發展的“近古”階段,亦即最後階段,處於
終結之“貞”的最高位置。這表明吳澄對於兩宋理學的極端重視。
其三,一自我標榜為朱子傳人。吳澄在《道統圖》中,將近古理學階段從周敦
頤發展到朱熹,按序排列為元、亨、利,而處於終結的“貞”卻有意留下一個空缺。
顯然,吳澄的本心是想以“貞”自任,從而躋身於宋儒諸子之列,成為朱熹之後道
統的繼承人。
天道觀探討太極、理、氣的內涵及其相互關係,是理學的基本內容。吳澄的天
道思想,主要包括自然觀、太極與理氣論。
關於天、地、日、月和人、物的形成,吳澄認為皆本於“一氣”。他曾經說過:
天地之初,混沌洪濛,清濁未判,莽莽蕩盪,但一氣爾。及其久也,其運轉於
外者,漸漸輕清,其凝聚於中者,漸漸重濁;輕清者積氣成象而為天,重濁者積塊
成形而為地。天之成象者日月星辰也,地之成形者水火土石也。天包地外,旋繞不
停,則地處天內,安靜不動,天之旋繞,其氣急勁,故地浮載其中,不陷不墮,歧
伯所謂大氣舉之是也。天形正國如虛球,地隔其中,人物生於地上,地形正方如搏
骰,日月星辰旋繞其外,自左而上,自上而右,自右而下,自下復左。(《吳文正
公全集》卷1《原理》)
吳澄的所謂“氣”具有實體性,是形成天地人物的質料。這種認識應當說具有
一定的唯物論因素。
然而,吳澄並未把“氣”作為宇宙的本原,而將宇宙本原另屬之於“理”和太
極。對於氣與理的關係,吳澄認為:“自未有天地之前至既有天地之後,隻是陰陽
二氣而已。本隻是一氣,分而言之則日陰陽,又就陰陽中細分之,則為五行,五行
</br>
限於文字訓詁的治經方法,在五經研究上完成了由漢、唐的典製訓詁轉入宋元的義
理疏注這一發展過程。毋庸置疑,這確是“朱子門人所不及”的經學成就。即使在
元代,研究五經者雖然不乏其人,但唯有吳澄的成就最為顯著。
八、草廬學說
吳澄與許衡同為元代名儒,當時號稱“北有許衡,南有吳澄”。許衡主要是承
傳程、朱之學,而吳澄則主要是折衷朱、陸之學。《宋元學案·草廬學案》將吳澄
列為“朱熹四傳”、“象山私淑”。全祖望說:“草廬出於雙峰(饒魯),固朱學
也,其後亦兼主陸學”;“然草廬之著書,則終近乎朱”。(《宋元學案》卷92)
吳澄,就其師授而言,當是朱學人物,所著《五經纂言》,也是“接武建陽(朱熹)”;
但從其論學實際來看,吳澄又是元代“和會朱陸”的突出人物。對於朱、陸之學,
他既看到了其相同的一麵,也看到了其相異的一麵,他企圖解決朱、陸之間的矛盾,
進而和會朱、陸。在理學上,吳澄確實談了不少朱學的內容;但對於朱、陸的分歧,
他又基本否定了朱熹的“道問學”論,而接受了陸學的本心論,提倡讀書問學當以
陸象山的“尊德性”為本,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朱熹哲學方法與體係的矛盾。因
此,草廬學說是折衷朱、陸的產物。
以下分別從道統論、天道觀、心性說三個主要的方麵,對吳澄的理學思想進行
簡要的論析。
道統論儒家道統說,始於唐代古文家韓愈。韓愈為了闢佛反老,特提出儒家聖
人傳道的道統。此說一倡,遂為後世儒家所祖述,道統也就成了儒學名流自謂得孔
門心傳、以抬高自己身價的工具。程頤、朱熹、陸九淵等人就是如此,吳澄則更有
甚之。他19歲作《道統圖》,便慨然以接武朱熹繼承道統自任。對於道統,吳澄曾
有這樣的論述:
道之大原出於天,神聖繼之。堯舜而上,道之元也;堯舜而下,其亨也;誅泅
鄒魯,其利也;鐮洛關閩,其貞也。分而言之,上古則羲皇其元,堯舜其亨,禹湯
其利,文武周公其貞乎!中古之統,仲尼其元,顏曾其亨,子思其利,孟子其貞唿!
近古之統,周子其元,程張其亨也,朱子其利也。孰為今日之貞乎?未之有也,然
則可以終無所歸哉?(《元史·吳澄傳》)
從這段文字中,充分體現出吳澄道統論的幾個主要觀點:
其一,以天為道統之原。韓愈的道統始於堯舜,而吳澄則借用董仲舒“道之大
原出於天”之說,視天為道統之原,堯舜繼之。這顯然反映了宋以來儒家的宇宙本
體觀念。
其二,高度重視宋代理學。吳澄根據《周易》的元、亨、利、貞排列,把道統
的發展過程分為上古、中古。近古三個歷史階段,每一階段又分為元、亨、利、貞
四個小段;而特別把兩宋理學排在儒學發展的“近古”階段,亦即最後階段,處於
終結之“貞”的最高位置。這表明吳澄對於兩宋理學的極端重視。
其三,一自我標榜為朱子傳人。吳澄在《道統圖》中,將近古理學階段從周敦
頤發展到朱熹,按序排列為元、亨、利,而處於終結的“貞”卻有意留下一個空缺。
顯然,吳澄的本心是想以“貞”自任,從而躋身於宋儒諸子之列,成為朱熹之後道
統的繼承人。
天道觀探討太極、理、氣的內涵及其相互關係,是理學的基本內容。吳澄的天
道思想,主要包括自然觀、太極與理氣論。
關於天、地、日、月和人、物的形成,吳澄認為皆本於“一氣”。他曾經說過:
天地之初,混沌洪濛,清濁未判,莽莽蕩盪,但一氣爾。及其久也,其運轉於
外者,漸漸輕清,其凝聚於中者,漸漸重濁;輕清者積氣成象而為天,重濁者積塊
成形而為地。天之成象者日月星辰也,地之成形者水火土石也。天包地外,旋繞不
停,則地處天內,安靜不動,天之旋繞,其氣急勁,故地浮載其中,不陷不墮,歧
伯所謂大氣舉之是也。天形正國如虛球,地隔其中,人物生於地上,地形正方如搏
骰,日月星辰旋繞其外,自左而上,自上而右,自右而下,自下復左。(《吳文正
公全集》卷1《原理》)
吳澄的所謂“氣”具有實體性,是形成天地人物的質料。這種認識應當說具有
一定的唯物論因素。
然而,吳澄並未把“氣”作為宇宙的本原,而將宇宙本原另屬之於“理”和太
極。對於氣與理的關係,吳澄認為:“自未有天地之前至既有天地之後,隻是陰陽
二氣而已。本隻是一氣,分而言之則日陰陽,又就陰陽中細分之,則為五行,五行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