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法》以及朱熹《貢舉私議》三者,加以斟酌取捨,專門製訂了四條教法:


    一曰經學,講授內容有《易》、《書》、《詩》、《儀禮》、《周禮》、《大戴禮


    記》,再附加《春秋》三傳,要求諸生各專一經,並須熟讀經文,旁通小學,融會


    諸家講說義理;二曰行實,教育諸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尊敬長輩,和睦宗親,


    厚待朋友,同情他人;三曰文藝,指導諸生學習古文和詩賦,要求人人能夠寫詩作


    文;四曰治事,為諸生講授有關選舉、食貨、禮儀、樂律、算法、吏文、星曆、水


    利等方麵的知識,對他們加強能力培養。吳澄還未及施行這些教法,卻被同僚所嫉


    恨,於是產生了辭官退隱的想法。


    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正月,吳澄告病辭歸。他登舟賦詩,留別各位僚友,


    眾人無不唏噓感慨。監學官當即命令屬吏及諸生數十人追至通州河上,再三懇留,


    吳澄執意不從。朝廷也專門遣使追留,終究未果。其時,六館諸生悵悵然如失父母


    一般,竟有未經合清而追隨吳澄南行者數人,從學幾年後北歸,全都中選高科,成


    為儒學名士。


    七、窮究“五經”


    吳澄到了晚年,更加專心致誌,窮究“五經”。在總結數十年治經成果的基礎


    上,著力撰寫了《五經纂言》,完成了經學史上的一大壯舉,實現了他終生研究經


    學的宏願。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吳澄漫遊宜黃(今江西宜黃縣),入山留居五峰僧


    舍,歷時六月有餘,修成《易纂言》。五年(1318)春,吳澄除集賢直學士,特升


    奉議大夫,朝廷當即委派集賢修撰虞集奉詔前往江西迎致。吳澄應召,於五月啟程,


    八月到達儀真(今江蘇儀征縣),突然疾病發作,不能前行,隻得暫時滯留淮南。


    十一月寓居建康(今江蘇南昌市),修成《書纂言》以後返家。


    元英宗至三年(1323),朝中元老大臣一致舉薦吳澄為當代天下儒士之冠,故


    有旨超授翰林學士、知製誥同修國史,進階太中大夫,並委派直省合人劉布囗齊奉


    敕前去聘召。舍人到了崇仁,代皇帝向吳澄殷勤致意,還說:“皇上固知先生年事


    已高,所以來召者,必欲見先生,宜毋以此為辭!”吳澄拜命即行,於五月抵達京


    師,六月入翰林院就任。七月,詔令吳澄撰寫《金書佛經序》,以資皇室追薦冥福


    之用。他頗有異議,後因皇帝駕崩而止。


    泰定元年(1324)二月,朝廷採納江浙行省左丞趙簡的建議,大開經筵進講。


    中書平章政事張珪主持講席,分派吳澄擔任經學講官。三月,吳澄為泰定帝講述


    《中庸》“舜其大孝”章以及《資治通鑑》數條。由於他進講時言溫氣和,經旨敷


    暢,頗得古人勸講之體,因此使皇上聽後甚為滿意。七月,吳澄奉詔纂修《英宗實


    錄》。次年十二月,纂修事畢,吳澄又告病還鄉。


    泰定三年(1326)。張掛上疏皇帝,懇請起用吳澄。他說。


    翰林學士吳澄,心正而量遠,氣充而神和,博考於事物之賾而達乎聖賢之蘊,


    致察於踐履之微而極乎神化之妙,正學真傳,深造自得,實與末俗盜名欺世者霄壤


    不同。粵自布衣,一再收召,超擢學士,有識君子不以為過。前當講明創切,溫潤


    完厚,康健聰明,經學之師,當代寡二。雖蒙恩賜存撫,為禮甚優,然合召還,資


    其學問,良非小補。


    於是,泰定帝下詔加授吳澄為資善大夫,仍任翰林學士,知製誥同修國史,但


    吳澄終究稱病未赴。


    吳澄閑居故裏,依然一如既往地精心研究“五經”,繼《易纂言》、《書纂言》


    之後,他又陸續修成了《詩纂言》、《春秋纂言》、《禮記纂言》、《易纂言外翼》


    等書。元順帝元統元年(1333)六月,吳澄不幸感冒得疾,家人延醫診治無效,歷


    時數日竟與世長辭。噩耗傳至朝廷,有旨加贈資德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


    護軍,追封臨川郡公,諡曰文正。


    吳澄終生治經,孜孜不倦,從年輕時校訂“五經”,到中年又“採拾群言”,


    “以己意論斷”,再“條加記敘”,並努力探索朱熹研究五經“未盡之意”,直至


    晚年方才修成《五經纂言》。除了《詩纂言》而外,其餘《易纂言》、《書纂言》、


    《禮記纂言)、《春秋纂言》四種以及《易纂言外翼》、《儀禮逸經傳》、《孝經


    定本》、《道德真經注》等書,均為《四庫全書》所著錄。黃宗羲季子黃百家在


    《宋元學案·草廬學案》中評贊曰:“朱子門人多習成說,深通經術者甚少。草廬


    《五經纂言》,有功經術,接武建陽(朱熹),非北溪(陳淳,朱熹“高弟”之一)


    諸人可及也。”


    的確如此,吳澄撰修《五經纂言》,在編次整理經文的同時,還特別對其內容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