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軍國重事博果密改拜禦史中丞,不久去世,未及任用吳澄。


    大德五年(1301),董士選官拜禦史中丞,又全力舉薦吳澄。於是,朝廷授吳


    澄為應奉翰林文字、登仕郎、同知製誥兼國史院編修官,並移命江西行省派遣官吏


    敦促吳澄赴京就職。董士選專門以個人名義寫了一封書信,再三勉勵吳澄應召出仕。


    吳澄當即復書,極力推辭不就。他在迴信中說:


    澄以古之賢人君子自期,則其出處進退必有道矣。不然,貪榮嗜進,亦若而人


    也,閣下奚取焉?愛人以德,成人之美,是所望於今之大臣宰相能如古人者;愛之


    以德而成其美,豈必其仕哉。康節邵先生詩雲:“幸逢堯舜為真主,且教巢由作外


    臣。”澄雖不肖,願自附於前修,成之者在閣下。


    吳澄雖然一再陳情推卻,但迫於地方官吏三番五次催促,隻得親自去京城向皇


    帝謝辭。等他抵達京都,已經有人先代其任,此事方才作罷。時值大德六年(1302)


    十月,吳澄本想立即動身返迴故裏,但河凍冰封,歸路難行,於是暫且滯留京都,


    再作打算。門人元明善朝夕侍奉吳澄,甚為勤謹。而朝中士大夫紛紛前來問學,吳


    澄一一為他們解惑釋疑。


    大德七年《1303)春天,吳澄治裝南歸。禦史中丞董士選抗章論奏朝廷有失待


    士之禮。他說:


    應奉翰林文字吳澄,天稟高特,道業安成,不求用於時,隱居五十餘載。至元


    間遣使求賢,同至者俱為按察,本官力以母老辭還。大德五年,舉本官有道之士,


    都省奏克前職,諮行省特遣之任,未至而吏部作不赴任闕。頃於本官無所加損,似


    失朝廷崇儒重道之意。


    盡管言辭懇切,朝廷卻一時置若罔聞。吳澄於五月到達揚州江北,淮東道肅政


    廉訪使趙完澤以天氣暑熱為由,強行挽留吳澄暫居郡學,當時有中山王(王介)、河


    南張恆等學者登門受業。張恆等人就《孝經》若幹疑難問題虛心請教,吳澄逐一進


    行解說,使之恍然大悟,獲益非淺。其後,淮東宣撫使沙卜珠(王介)、工部侍郎賈


    鈞、湖廣廉訪使盧摯、淮東金事趙瑛、南台禦史詹士龍以及元明善等達官名流,也


    紛紛具疏致幣,親率子弟趕到揚州,請謁吳澄拜師求學。


    大德八年(13。4)十月,吳澄迴到崇仁故裏。這時,朝廷有旨傳來,授他為將


    仕郎、江西等處儒學副提舉。次年,吳澄校定邵子(雍)之書,編次其目為(一)


    《皇極經世》12卷,為書62篇;附錄《觀物外篇》兩篇;(二)《漁樵問答》1卷,


    為書22章,附錄遺文6篇;(三)《伊川擊壤集》20卷,為詩1498首,附錄集外詩1


    3首以及《後序》1卷。吳澄天資高明,早年已能領悟《易經》奧秘,所以對邵子之


    書考校詳實,編訂精審,有功於邵子之學可謂大也。與此同時,吳澄還精心校訂了


    郭璞《葬書》等古籍。


    吳澄不願出仕,遲遲未去上官。大德十年(1306),他決定漫遊南嶽衡山,四


    月到達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縣)。江西儒學提舉鄭陶孫聞知此事,立即派人致


    書,追請吳澄赴任。十月,吳澄被迫到官就任。次年正月,他突然染病,二月便告


    請到富州(治所在今江西豐城縣)就醫。在療養期間,吳澄又精心校訂了一《老子》、


    《莊子》以及揚雄《太玄》諸書,還與門人論及諸書之本旨,並辨正訛偽,而後著


    論立說。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新天子即位,廣求人才,詔授吳澄為從侍郎、國子


    監丞,並移命江西行省敦促赴官。次年六月,吳澄就任國子監丞,六館翕然歸向。


    最初,元世祖命北方名儒許衡出任國子監祭酒,開始以朱熹理學教授弟子。許衡告


    老以後,繼之者多是他的門人,還能烙守師法。但時間既久,師傳漸失,學者散漫


    無歸。而今吳澄一到,決心整治頹風,使諸生為學知其趨向。他每天拂曉便舉燭堂


    上,讓諸生依次受業,並各持所疑以質問。直至傍晚,他才退歸寓舍稍事休息,而


    諸生往往執經以從,隨時請教。吳澄根據清生才質之高下、識見之深淺而分別給予


    指導,使他們都能“刻意研窮,以究乎精微之蘊;反身克治,以踐乎進修之實。”


    吳澄就這樣諄諄教誨,循循善誘,朝夕講論,寒暑不廢,從而贏得了六館請生的衷


    心愛戴。他本來不願出仕,但而今官授師儒,每日麵對莘莘學子,確實也感到了為


    人師表、哺育英才的莫大快樂。


    至大四年(1311)三月,元仁宗即位,罷尚書省。吳澄被改授文林郎,升國子


    監司業。原侍禦史劉賡拜集賢學士兼國子監祭酒,他召集六館請生,反覆告誡大家


    說:“朝廷徒以吾舊人,故自台臣來領學事,主工作,新斯文之意甚重,吾豈敢當!


    司業大儒,吾猶有所質問,時不可失,師不易得,諸生其勉之!”


    吳澄在國子監克盡職守,不負眾望。他採用宋代程顥《學校奏疏》、胡安國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