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全力為父親辦理喪事,以盡孝子之道。


    至元二十三年(1286),程钜夫任江南行台侍禦史,奉皇帝之命四處訪求遺賢,


    凡發現德行高尚、才藝傑出的人,便由當地驛站立即派人護送入京拜見皇帝,以聽


    候封賞。這一年冬天,程钜夫不辭辛苦,專程趕到撫州,命郡縣官吏親往慰問吳澄,


    並想方設法強求他出來做官。當郡縣官吏來到吳家的時候,吳澄再三聲稱母親年老,


    無人奉養,以此作為理由堅決推辭。最後,程钜夫親自前來看望他,經過一番問寒


    問暖、敘舊談心之後,又十分懇摯地對吳澄說:“誠不肯為朝廷出,中原山川之勝


    可無一覽乎?”吳澄看到這位老學友一片誠心,實在推卻不過,隻好答應與之同行,


    權作一次北上漫遊。他將此事稟告母親遊夫人,徵得老人家同意,隨即整治行裝,


    與程钜夫一道,於十一月向建昌路(今江西南城)出發。


    次年春天,吳澄到達燕京(今北京市),與一班名士頻繁交往,彼此談經論學,


    相互切磋,倒也不虛此行。程钜夫一攏京都,忙著把自己所薦賢士的名冊向皇帝上


    報復命。他原本答應吳澄,不將其列入推薦之列;但經過反覆思考,總覺得人才難


    得,實在不忍心遺棄賢能之士。於是竟違背自己的諾言,特別把吳澄向皇上作了推


    薦。吳澄很快知道了此事,仍以母親年邁體衰為由,極力推辭。隨後收拾行李,決


    定獨自南歸。朝中公卿大夫素聞吳澄之賢,紛紛出麵挽留,但吳澄執意離京。眾人


    無可奈何,便相率為吳澄餞行,席間賦詩送別,依依難捨。故宋宗室趙孟(兆頁)


    (當時召為兵部郎中)還手書朱熹與劉子暈所和詩三章,送給吳澄以作留念。目睹


    當時這種送別場麵,無不令人為之感嘆。十二月,吳澄抵達崇仁故裏。在沿途舟中,


    他觸景生情,揮筆寫下了《感興詩》25首。


    至元二十五年(1288)初春,宜黃(今江西宜黃縣)吳東子修建了一座義塾,


    匾上題名曰“明新堂”,專為鄉裏子弟提供讀書之便。他特地奉書聘請吳澄前往授


    徒講學,吳澄欣然應允。留寓塾中數月,吳澄不分朝夕,講學不倦;遠近學子登門


    受教,絡繹不絕。


    同年秋,程钜夫上疏朝廷說:“吳澄不願仕,而所考《易》、《書》、《詩》、


    《春秋》、《儀禮》、《大戴禮記》、《小戴禮記》俱有成書,於世有益,宜取置


    國子監,令諸生經習,次第傳之天下。”朝廷採納了程矩夫的意見,於是移命江西


    行省派遣官員前往吳澄家中謄寫進呈,並下令地方政府對吳澄隨時給予優禮厚遇。


    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八月,吳澄出遊龍興西山(位於今江西南昌市郊)。


    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使司經歷官郝文得知這一消息,特地迎請吳澄入城,留居郡學


    講授《易經》。郝文本人詢阿《易經》疑難數十條,吳澄一一作答,其言深入淺出,


    透闢明晰,使郝文和在座學者大為嘆服。兩人對答之辭,由官吏從頭至尾記錄下來,


    題名曰《原理》,讓四方學者傳抄研習。


    當時,南北土友前來問學者頗多。清河人元明善身任江西省椽,向以文學自負,


    經常屈其同座。這次聽說吳澄來到郡學,他也不甘寂寞,專撿有關《春秋》大義的


    數十條疑難問題請吳澄解說。吳澄不假思索,而對答如流,句句皆為領會至深之語。


    元明善聽了,有如醍醐灌頂,對《春秋》義理領悟了很多,但尚存些須疑點。吳澄


    因材施教,便指導他研讀《程氏遺書》和朱熹《近思錄》。元明善過去曾幾次讀過


    這兩種書,但直到現在經吳澄點撥,才知反覆玩味而有所得。一天,他當麵感謝吳


    澄說:“與吳先生言,如探淵海。先生之學,程、朱之學也,請執弟子禮終身!”


    隨後,城中士友及諸生紛紛請求由吳澄主講郡學,吳澄便為大家專題講授“修己以


    敬”章,滔滔萬餘言,聽眾成百上千,多所感發。


    六、官授師儒


    掾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董士選身任江西行省左丞。經省椽元明善引見,


    他前往館塾拜望了吳澄,並詢問《春秋》經義和治亂之道,都得到了令人滿意的解


    答。董士選拱手告別了吳澄,與元明善同返官署。歸途中,他深有感慨地對元明善


    說:“吾平生所見士多矣,未有德容辭氣、援據經傳如吳先生者!”


    大德元年(1297),董士選拜江南行台禦史中丞。次年進京朝見皇帝,改金樞


    密院事。他多次向朝廷推薦吳澄,但吏部遲遲未能採納他的意見。一日在都堂議事,


    董士選離座起立,對丞相愕勒哲和平章軍國重事博果密說道:“士選所薦吳澄,非


    一才一藝之能也。其人經明行修,論道經邦,可以輔佐治世,大受之器也。”丞相


    和平章軍國重事聽了,都說:“金院質實所薦,必天下士何疑焉!”事有不巧,平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