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堅持了3年之久,在學業上取得了很大進展。後來,吳澄曾對學者談到自己這段


    經歷,他說:“吾幼時習詩賦,未盡見朱子之書,益業進士者不知用力於此也。十


    歲偶於故書中得《大學》、《中庸》章句讀之,喜甚,自是清晨必誦《大學》二十


    過者千餘日,然後讀《中庸》及諸經,則如破竹之勢,略無凝滯矣。學者於《大學》


    得分曉,則《中庸》不難讀。”


    景定二年(1261),吳澄13歲。他為了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開始博覽諸子百


    家之書。時有麻沙新刻《古文集成》叢書,吳澄因家貧無錢購買,便想盡辦法從售


    書人那裏借書來讀,時滿—月後便按時歸還。售書人曾問他:“你借的書都一本一


    本地讀完了嗎?”吳澄迴答道:“你試抽書中的任何章節考考我吧!”售書人聽了,


    便隨意點出書中某頁某段文字,吳澄都能熟誦如流,沒有一字一句差誤。售書人十


    分驚異,深為這個少年的苦學精神所感動,當下便將一套《古文集成》叢書雙手送


    給了吳澄,勉勵他繼續用功讀書,立誌將來出人頭地。一年以後,14歲的吳澄頭上


    挽著兩個小角丫,前往撫州郡學補試,本州儒士前輩見其文不凡,競相讚嘆。


    景定四年(1263),吳澄十15歲,他已深知科舉之業不足致力,於是專務聖賢


    之學,伊然以聖人之道自任。有一天,他讀了朱熹的《訓子帖》,見到其中有“勤”、


    “謹”二字,如得麵命而深為信服,認定這是“持養之要經,為學之大務”。隨即,


    吳澄揮筆寫下《勤》、《謹》二箴,又作《敬》、《和》二銘。《敬銘》有雲:


    “把捉於中,精神心術;檢束於外,形骸肌骨。”《和銘》則極言周敦頤、程顥等


    學人風範以自勉。他常說:“吾讀《敬銘》,則使人心神收斂,百妄俱消,如在靈


    祠中,如立嚴師側,淒淒乎似秋,而不覺足之重手之恭也;讀《和銘》則使人心神


    怡曠,萬境俱融,有弄月吟風情,有傍花隨柳想,熙熙乎似春,而不知手之舞足之


    蹈也。”其後,吳澄還寫了《自修銘》、《自新銘》、《消人慾銘》、《長天理銘》)、


    《克己銘》、《悔過銘》、《矯輕銘》、《警惰銘》等等,可見他處處自我鞭策,


    時時自我激勵,其勤學篤行的功夫實可謂深矣!吳澄後來之所以成為元代一位儒學


    大師,與他早年的自覺修養、刻苦磨鍊是分不開的。


    二、師事二程


    吳澄自從15歲立誌專務聖賢之學以後,先後拜程若庸、程紹開為師,長期僻居


    鄉陋,孜孜於理學,“研經籍之微,玩天人之妙”,最終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說。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秋天,吳澄陪同祖父前往撫州(治所在今江西臨川)


    參加鄉試。當時正遇上本州郡守邀請名儒程若府先生到臨汝書院講學,這可算是撫


    州儒學界的盛事。程若庸,宇逢原,安徽休寧人。他從學於饒魯(學者稱雙峰先生,


    為朱熹門人黃囗的“高弟”),得朱熹之傳。後歷任安定、臨汝、武彝三書院山長,


    學者宗之,稱勿齋先生,又稱微庵先生。著有《性理字訓講義》、《太極洪範圍說》


    等書傳世。景定時期正當南宋末造,士人大多以科舉之業為務,而程若府當時卻潛


    心於理學,獨以朱子之學傳授諸生。吳澄本來眼膺朱學,現在又仰慕程若庸之名,


    於是便去臨汝書院拜謁程先生。當他在書院外廳等待先生出來接見的時候,發現四


    壁粘滿揭帖,內容全是程若庸教誨學者之說,充分反映出程氏在理學方麵的獨特見


    解。吳澄饒有興致地細看了一遍,又將壁間話語默記心上。他察覺程氏的一些說法


    並不完全符合朱熹學說,由此引起了他的懷疑和思索。過了一陣,程先生從書院內


    堂走出來了,吳澄立即迎上前去,拜謁之後,便向先生請教。其中問道:“如先生


    壁間之書,以大學為高明正大之學,然則小學乃卑小淺陋之學乎?”如此這般,一


    連質疑了好幾個問題。程若庸不禁讚嘆道:“吾處此久矣,未有如子能問者。吾有


    子曰仔復,族子囗之(程钜夫舊名),與子年相若,可同學為友。”從此,吳澄向


    程若庸執弟子之禮,經常往來於程氏之門。程先生深知這位弟子於儒學必有所成,


    堅信其前途不可限量,而同門諸生有不少人卻未能真正了解吳澄。


    宋度宗鹹淳元年(1265),祖父臥病在床,吳澄侍奉湯藥,不離左右。這樣一


    連堅持了十多天,他毫無倦怠之色。祖父對吳澄的父親說道:“吾察此孫服勤晝夜


    不懈,而神氣有餘,此大器也,可善教之!”吳澄從嬰兒時期開始,就一直受到祖


    父的特別喜愛。祖父經常誇耀小吳澄如何聰敏穎慧,以致使鄉裏人都認為這位老人


    有譽孫之癖。這一年十二月,祖父因病情惡化而溘然長逝。吳澄遵循古禮,親自為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