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而且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因而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聲望,加之他們“誌同氣合”


    (魏了翁語)慨然以斯文為任。魏了翁多次向皇帝上書,力陳推尊理學之必要,真


    德秀以經筵侍讀的身份,不遺餘力地給皇帝灌輸理學思想,深得理宗的信任。終於


    使理學正式得到最高統治者的褒揚和肯定。黃百家說:“從來西山鶴山並稱,如鳥


    之雙翼,車之雙輪,不獨舉也”。(《宋元學案》卷81)


    魏了前和真德秀在理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李剛興 撰)


    主要參考書


    1.《宋史·真德秀傳》


    2.《宋元學案·西山真氏學案》


    3.真德秀《西山真文忠公文集》


    4.真德秀《讀書記》


    5.《後村先生大全集》卷166《西山真文忠公行狀》


    6.侯外廬等主編《宋明理學史》


    7.《論語》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迴目錄


    禮學師儒 吳澄


    (1249—1333)


    吳澄,字幼清,晚字伯清,學者稱草廬先生,撫州崇仁(今江西崇仁縣)人。


    他20歲應鄉試中選,翌年春省試下第,乃歸家講學著書;大德末年除江西儒學副提


    舉;至大年間授國子監丞,升司業;至治末年超拜翰林學士;泰定初年任經筵講官,


    敕修《英宗實錄》;元統元年因病逝世,享年85歲,諡文正。平生著作有《吳文正


    集》100卷、《易纂言》10卷、《禮記纂言》36卷、《易纂言外翼》8卷、《書纂言》


    4卷、《儀禮逸經傳》2卷、《春秋纂言》12卷、《孝經定本》1卷、《道德真經注》


    4卷等並行於世。吳澄是元代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與當世經學大師許衡齊名,


    並稱為“北許南吳”,以其畢生精力為元朝儒學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穎異日發


    吳澄出身於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據危素《吳文正公年譜》和虞集《吳公行


    狀》記載,其祖父吳擇為人寬厚,不屑細務,擅長於詩賦寫作,又粗通天文星曆之


    學。父親吳樞性格溫純,對人誠實謙讓,與世無爭;平日樂善好施,熱心幫助他人。


    有一年,其鄉瘟疫流行,醫生懼怕疾病傳染,居然不敢為患者治病,以至於病災日


    益嚴重,弄得有些人全家老小臥床不起。吳樞眼看這種情況,心中十分著急。他遍


    尋民間秘方,連日上山採集藥草,親手煎成湯藥,挨門挨戶送給病人服用,為不少


    家庭解除了疾苦,使許多患者重新恢復了健康。鄉裏有些窮人死後無錢辦喪事,吳


    樞便慷慨解囊,盡力周濟。一個人做幾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吳樞


    難能可貴的就是他一貫關心和同情窮苦人家,終生以助人為樂,由此深受鄉裏人尊


    敬和愛戴。這個有一定文化教養和優良道德傳統的家庭,對吳澄的一生無疑產生了


    良好而深遠的影響。


    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正月十九日,吳澄誕生了。他從3歲開始,穎異日發,


    與一般兒童迥然不同。當時,祖父特別喜歡他,經常教他讀一些古詩,幾乎隨口便


    能成誦。祖父見他悟性甚高,更加鍾愛。日復一日,吳澄漸漸可以背誦好幾百篇古


    詩,家裏人無不為此而感到莫大高興,深信他將來必定會有大作為。母親遊夫人曾


    帶著他去鄰村玩耍,有一位老奶奶見到吳澄十分可愛,便送給他一些錢幣和水果。


    吳澄恭恭敬敬地向老奶奶道了謝,隨即收下了這些禮物。過了一會兒,他想到老奶


    奶年邁體衰,生活艱辛,自己實在不應該接受老人家贈送的禮物。於是,他滿懷內


    疚,悄悄把錢幣和水果放還老奶奶家裏,才跟隨母親默默地離開了鄰村。


    寶祐元年(1253),吳澄剛剛進入5歲。家裏人從外地聘請了一位老師,專門為


    吳澄授課。在老師的教導下,吳澄愈加穎敏異常,讀書即使是一千多字的篇幅,隻


    要讀上兩三遍,就能夠牢記不忘。自此以後,他整天專務學習,勤奮不懈,讀書常


    常通宵達旦。母親遊夫人擔心兒子過分勤學會損傷身體,引發疾病,便定量供給吳


    澄讀書所用燈油,隻許他讀至半夜時分,適可而止。吳澄的求知慾非常強烈,他嗜


    書如命,哪能忍受母親這種約束,於是暗地到街市買迴一些燈油,以滿足自己熬夜


    讀書的需要。每天晚上,他先按照母親規定的時間熄燈,等到母親就寢以後,又悄


    悄燃燈苦讀,並小心翼翼地把燈光遮蔽起來,避免母親發覺。


    這樣,通過日積月累,吳澄讀了大量書籍。7歲時,對《論語入《孟子》以及


    “五經”(《詩》、《書》、《易》、《劄》、《春秋》都能全部背誦,而且還學


    會了做詩,又能寫作進士賦。9歲那一年,他幾次參加鄰邑課試,都是名列前茅。


    寶祐六年(1258年),吳澄剛好10歲,開始懂得治學的根本。他努力攻讀大理


    學家朱熹編纂的《大學》、《中庸》等“四書”章句,每日誦習《大學》一二十遍,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