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的理學思想雖然是從程朱那裏繼承下來的,但由於他具有求是治學的態
度和比較開放的治學方法,所以能夠擴展視野、廣覽博收眾家之長,使之為己所用。
前文述及了翁服膺程朱,早年從朱熹弟子輔廣、李燔處接受了朱熹的學說,並稱朱
熹“集濂洛之大成”,又說“朱子之功不在孟子下”,他用了大量的精力學習、研
究和傳播程朱理學。然而,在他的學術活動中,並未以此為滿足。魏了翁的學問,
強調“道貴自得”,他在《答周監酒》中說:“本書乃謂隻須祖述朱文公諸書”,
文公諸書讀之久矣。正欲不願於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技底見活精神也。”(
《文集》卷36)他不固守門戶,其治學途徑是以研習朱熹之學開其大端,繼而獨以
窮經學古,自為一家。此外,他還善於採納各家之長,使之為我所用。魏了翁於公
元1225年謫居靖州後,在那裏主辦了鶴山書院,各地來此求學之人很多,在此期間
他結識了陸九淵之子陸持之的門人葉元老,並留葉在靖州客居數月。共同讀書論學,
他還和陸九淵的後學如陳和仲,以及袁廣微兄弟等人結為密友,從他們那裏得到了
陸九淵的大弟子楊簡的《慈湖問答》,在這些活動中,受到了陸九淵思想的影響。
此後,魏了翁便開始把理學和心學融為一體,構建了一個具有自己特色的主觀唯心
主義哲學體係。
在魏了翁的學術思想中,同時還接受了浙東事功學派的一些影響。在當時,除
朱陸的學說在社會上具有較大影響力之外,浙東事功學派著名學者陳亮、葉適的功
利主義學說也比較流行。魏了翁主張把事功同義理統一起來,如在理、欲關係上,
他不象程朱那樣,把二者視為水火之不相容,他認為隻要是合理的欲望,就是不可
“滅”的,如“飲食男女”之欲、即人們求生的欲望,是無可非議的。這就說明,
他在理欲關係上也有事功主義的傾向。
下麵介紹魏了翁的學術思想。
(一)由“理學”轉向“心學”。
魏了翁的學術思想發展經過了三個階段:最初是篤信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
他於公元1205年在臨安結識了朱熹門人輔廣、李燔之後,常常同他們在一起“同看
朱子諸書,隻數月間”,便從過去“隻喜記問詞章,所以無所不記”,轉而認為這
種方法“不足以為學”。乃取朱注《論語》、《孟子》等書,“字字細讀”(《文
集》卷35,《答朱擇善》)由此便服膺了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在宇宙觀上,
他斷言“理”是“參天地、宰萬物”的最高本原。魏了翁說:“自有幹坤,即具此
理……是乃天地自然之則,古今至實之理,帝王所以扶世立極,聖賢所以明德、新
民,未有不由此者。”(《文集》卷42,《簡州四先生祠堂記》)因此他又說:
“此理”乃是“天下萬物之學”。這就是說,作為世界本原的理,是“參天地、宰
萬物”,決定社會變化發展的唯一根源,是整個“天地自然之則”,因而是“萬世
之學”。由此可知,在其理學活動的第一階段,他是一個客觀唯心主義者。
隨著時間的向前推移,善於獨立思考的注重實際的魏了翁,發現了程朱理學的
一些弊病,如它的煩瑣、迂闊和空洞不實,不但使學者難於掌握,而且它被一些人
用作“藻飾詞辯之資”和“給取生利之計”。這些人標榜理學,講論理學,實際上
是把理學作為沽名求利的一種工具和手段。因此,魏了翁便逐漸拋棄了朱熹理學中
的那些煩瑣,迂闊和空洞的東西,著手重起爐灶,將理學與心學融為一本。企圖用
陸九淵“切己反省”、“發明本心”的易簡功夫來整治人心,以克服朱學的弊病,
以期達到挽救統治危機之目的。為此,他發展朱熹理學中的心學成分,以其同陸學
接軌。朱熹說過:“心者,人之所以主乎身者也,一而不二者也,為主而不為客者
也,命物而不命於物者也。”(《朱文公集》卷67)又說:“心者人之神明,所以
聚眾理而應萬事者也。”(《四書集注·孟子·盡心上》)以此為中介,魏了翁把
朱熹理學中的客觀唯心論轉化成為主觀唯心主義的心學,把心、理融為一體,提出
了“義理之說”是“千百載而一目,千萬人而一心”(《文集》卷65,《題周子靖
理齋銘後》),“民心之所同則天理也”(《文集》卷52,《達賢錄序》)等等,
強調心、理融合的說法。這個思路,就是把程朱所講的理或天理加以主觀化,斷言
理隻存在於千萬人的心中,隻要他們能夠“推是心也,見善而遷,有過而改”,天
下國家“必將如風厲雷迅,不晷刻安也”(《文集》卷50,《邛州白鶴山營造記》)。
</br>
度和比較開放的治學方法,所以能夠擴展視野、廣覽博收眾家之長,使之為己所用。
前文述及了翁服膺程朱,早年從朱熹弟子輔廣、李燔處接受了朱熹的學說,並稱朱
熹“集濂洛之大成”,又說“朱子之功不在孟子下”,他用了大量的精力學習、研
究和傳播程朱理學。然而,在他的學術活動中,並未以此為滿足。魏了翁的學問,
強調“道貴自得”,他在《答周監酒》中說:“本書乃謂隻須祖述朱文公諸書”,
文公諸書讀之久矣。正欲不願於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技底見活精神也。”(
《文集》卷36)他不固守門戶,其治學途徑是以研習朱熹之學開其大端,繼而獨以
窮經學古,自為一家。此外,他還善於採納各家之長,使之為我所用。魏了翁於公
元1225年謫居靖州後,在那裏主辦了鶴山書院,各地來此求學之人很多,在此期間
他結識了陸九淵之子陸持之的門人葉元老,並留葉在靖州客居數月。共同讀書論學,
他還和陸九淵的後學如陳和仲,以及袁廣微兄弟等人結為密友,從他們那裏得到了
陸九淵的大弟子楊簡的《慈湖問答》,在這些活動中,受到了陸九淵思想的影響。
此後,魏了翁便開始把理學和心學融為一體,構建了一個具有自己特色的主觀唯心
主義哲學體係。
在魏了翁的學術思想中,同時還接受了浙東事功學派的一些影響。在當時,除
朱陸的學說在社會上具有較大影響力之外,浙東事功學派著名學者陳亮、葉適的功
利主義學說也比較流行。魏了翁主張把事功同義理統一起來,如在理、欲關係上,
他不象程朱那樣,把二者視為水火之不相容,他認為隻要是合理的欲望,就是不可
“滅”的,如“飲食男女”之欲、即人們求生的欲望,是無可非議的。這就說明,
他在理欲關係上也有事功主義的傾向。
下麵介紹魏了翁的學術思想。
(一)由“理學”轉向“心學”。
魏了翁的學術思想發展經過了三個階段:最初是篤信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
他於公元1205年在臨安結識了朱熹門人輔廣、李燔之後,常常同他們在一起“同看
朱子諸書,隻數月間”,便從過去“隻喜記問詞章,所以無所不記”,轉而認為這
種方法“不足以為學”。乃取朱注《論語》、《孟子》等書,“字字細讀”(《文
集》卷35,《答朱擇善》)由此便服膺了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在宇宙觀上,
他斷言“理”是“參天地、宰萬物”的最高本原。魏了翁說:“自有幹坤,即具此
理……是乃天地自然之則,古今至實之理,帝王所以扶世立極,聖賢所以明德、新
民,未有不由此者。”(《文集》卷42,《簡州四先生祠堂記》)因此他又說:
“此理”乃是“天下萬物之學”。這就是說,作為世界本原的理,是“參天地、宰
萬物”,決定社會變化發展的唯一根源,是整個“天地自然之則”,因而是“萬世
之學”。由此可知,在其理學活動的第一階段,他是一個客觀唯心主義者。
隨著時間的向前推移,善於獨立思考的注重實際的魏了翁,發現了程朱理學的
一些弊病,如它的煩瑣、迂闊和空洞不實,不但使學者難於掌握,而且它被一些人
用作“藻飾詞辯之資”和“給取生利之計”。這些人標榜理學,講論理學,實際上
是把理學作為沽名求利的一種工具和手段。因此,魏了翁便逐漸拋棄了朱熹理學中
的那些煩瑣,迂闊和空洞的東西,著手重起爐灶,將理學與心學融為一本。企圖用
陸九淵“切己反省”、“發明本心”的易簡功夫來整治人心,以克服朱學的弊病,
以期達到挽救統治危機之目的。為此,他發展朱熹理學中的心學成分,以其同陸學
接軌。朱熹說過:“心者,人之所以主乎身者也,一而不二者也,為主而不為客者
也,命物而不命於物者也。”(《朱文公集》卷67)又說:“心者人之神明,所以
聚眾理而應萬事者也。”(《四書集注·孟子·盡心上》)以此為中介,魏了翁把
朱熹理學中的客觀唯心論轉化成為主觀唯心主義的心學,把心、理融為一體,提出
了“義理之說”是“千百載而一目,千萬人而一心”(《文集》卷65,《題周子靖
理齋銘後》),“民心之所同則天理也”(《文集》卷52,《達賢錄序》)等等,
強調心、理融合的說法。這個思路,就是把程朱所講的理或天理加以主觀化,斷言
理隻存在於千萬人的心中,隻要他們能夠“推是心也,見善而遷,有過而改”,天
下國家“必將如風厲雷迅,不晷刻安也”(《文集》卷50,《邛州白鶴山營造記》)。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