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民”得以生活下去,而繼續進行橫徵暴斂,南宋的統治就很難維持,更談不
上什麽“規復”大計。
葉適不僅主張廢除和減輕對人民的橫徵暴斂,並且提出要把田賦減輕到十一以
下。他指出,古代行十一之稅,而“後世芻狗百姓,不教不養,貧富憂樂茫所不知,……
亦豈得為中正哉”?(同上)
第三,提出“爵不必親”,“田不必子”的平均主義理想。針對當時大地主集
團集中和土地兼併,形成貧賤富貴懸殊的嚴重兩極分化情況,他提出了“爵不必親,
而疏者可界也;田不必子,而貧者可共也。”(《宋元學案》卷45,《水心學案》,
《習學記言》)的理想,甚至還認為許行的“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囗而治”的理
想猶勝於“刻薄之政”。流露了“囗多益寡,稱物平均”的平均主義傾向。不過,
葉適提不出更好的辦法來解決嚴重的土地兼併和集中問題。據《水心學案下》所記
黃震述評葉適的“省養兵之費”意見中,主張用“賣官田”的辦法緩和當時土地關
係的矛盾,認為這種辦法行不通。這個論斷是合乎實際的。
第四,係統地提出了抗金和恢復故疆的意見和辦法。其主要策略見本文第一節。
為此,他認為力圖“規復”,必先改良內政,其中心問題如上所述,在於“寬民”,
用減免人民負擔的辦法調和內部的階級關係。
此外,葉適還在改良內政和選用人才方麵提出了一些較好的主張。但其內容都
是補偏救弊之類的改良辦法,雖有革新思想,而並沒有跳出古製的框架範圍。
三、抨擊理學 堅守唯物主義陣地
葉適和陳亮一樣,是站在理學陣營之外而對理學唯心主義進行批判與責難的儒
家學者,是在“天下爭言性命之學”的時候,承接了薛季宣和陳傅良的功利說而與
程朱理學和心學對立的事功學派著名學者。葉適同理學、心學相對立的思想體係,
是他從50歲(1207年)被奪職迴鄉到74歲(1223年),經過16年的潛心研究才形成
的。由於其思想與理學相對立,朱熹在《語類》中指責說:“永嘉、永康之說,大
不成學問,不知何故如此。”而黃宗羲在《宋元學案·良齋學案》的案語中則說:
“永嘉之學,教人就事上理會,步步著實,言之必使可行,足以開物成務。”葉適
的實事實功思想,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把他的這個思想概括為“務實
而不務虛。”因此,他也和陳亮一樣,主張把“義理”和“事功”統一起來,反對
忽視功利而專尚“義理”的空言浮論。他指出:“今世議論勝而用力寡,大則製策,
小則科舉,……皆取則於華辭耳,非當世之要言也。雖有精微深博之論,務使天下
之義理不可逾越,然亦空言也。蓋一代之好尚既如此矣,豈能盡天下之慮乎!”
(《水心文集》卷10《始議二》)這對當時流行於社會的崇尚空談義理,“天下爭
言性命之學”的不切實際的士風,可謂一針見血的有力重刺。這些言論,無疑是對
理學家的無情批判。因為在當時,無論是朱熹還是陸九淵,都把義理和功利對立起
來,隻講義理,否定功利。葉適認為,如果“以功業為可略,隻是高談“性命”,
“義理”,不管議論如何精深,也隻是空言。事實正是如此,朱、陸等人辯析理學
的範疇和概念,以及論述理學的概念的時候,其議論相當精密,但他們走了極端,
用形上學的方法將“義”與“利”絕對對立起來。葉適批評這種思想說:“仁人
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此語初看極好,細看全疏闊,古人以利與人,而不自居
其功,故道義光明。後世儒者,行仲舒之論,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耳。”
(《習學記言》卷23)葉適指出,董仲舒所謂“仁人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的
說教,把道德的原理原則同物質利益對立起來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他認為,道德
不能脫離功利,它必須體現為一定的功效,既無功利,則所謂道義,隻不過是空話
而已。道義和功利應該是相互結合,相互統一的。
與“義利之辨”相聯繫,對理學家在“天理與人慾之辨”的問題上,葉適也有
異議。他說:“近世之論學,謂動以天為無妄,而以天理人慾為聖狂之分者”(同
上卷2)的說法是“擇義未精”的錯誤言論。對理學家的“主靜”學說,他也持相反
的看法,他說:“但不生耳,生即動,何有於靜?”(同上卷8)認為生命即是運動,
人要生活,就不能主靜。這就批判了理學家“以性為靜,以物為欲,尊性而賤欲”
(同上卷幻的禁欲主義理論。
</br>
上什麽“規復”大計。
葉適不僅主張廢除和減輕對人民的橫徵暴斂,並且提出要把田賦減輕到十一以
下。他指出,古代行十一之稅,而“後世芻狗百姓,不教不養,貧富憂樂茫所不知,……
亦豈得為中正哉”?(同上)
第三,提出“爵不必親”,“田不必子”的平均主義理想。針對當時大地主集
團集中和土地兼併,形成貧賤富貴懸殊的嚴重兩極分化情況,他提出了“爵不必親,
而疏者可界也;田不必子,而貧者可共也。”(《宋元學案》卷45,《水心學案》,
《習學記言》)的理想,甚至還認為許行的“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囗而治”的理
想猶勝於“刻薄之政”。流露了“囗多益寡,稱物平均”的平均主義傾向。不過,
葉適提不出更好的辦法來解決嚴重的土地兼併和集中問題。據《水心學案下》所記
黃震述評葉適的“省養兵之費”意見中,主張用“賣官田”的辦法緩和當時土地關
係的矛盾,認為這種辦法行不通。這個論斷是合乎實際的。
第四,係統地提出了抗金和恢復故疆的意見和辦法。其主要策略見本文第一節。
為此,他認為力圖“規復”,必先改良內政,其中心問題如上所述,在於“寬民”,
用減免人民負擔的辦法調和內部的階級關係。
此外,葉適還在改良內政和選用人才方麵提出了一些較好的主張。但其內容都
是補偏救弊之類的改良辦法,雖有革新思想,而並沒有跳出古製的框架範圍。
三、抨擊理學 堅守唯物主義陣地
葉適和陳亮一樣,是站在理學陣營之外而對理學唯心主義進行批判與責難的儒
家學者,是在“天下爭言性命之學”的時候,承接了薛季宣和陳傅良的功利說而與
程朱理學和心學對立的事功學派著名學者。葉適同理學、心學相對立的思想體係,
是他從50歲(1207年)被奪職迴鄉到74歲(1223年),經過16年的潛心研究才形成
的。由於其思想與理學相對立,朱熹在《語類》中指責說:“永嘉、永康之說,大
不成學問,不知何故如此。”而黃宗羲在《宋元學案·良齋學案》的案語中則說:
“永嘉之學,教人就事上理會,步步著實,言之必使可行,足以開物成務。”葉適
的實事實功思想,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把他的這個思想概括為“務實
而不務虛。”因此,他也和陳亮一樣,主張把“義理”和“事功”統一起來,反對
忽視功利而專尚“義理”的空言浮論。他指出:“今世議論勝而用力寡,大則製策,
小則科舉,……皆取則於華辭耳,非當世之要言也。雖有精微深博之論,務使天下
之義理不可逾越,然亦空言也。蓋一代之好尚既如此矣,豈能盡天下之慮乎!”
(《水心文集》卷10《始議二》)這對當時流行於社會的崇尚空談義理,“天下爭
言性命之學”的不切實際的士風,可謂一針見血的有力重刺。這些言論,無疑是對
理學家的無情批判。因為在當時,無論是朱熹還是陸九淵,都把義理和功利對立起
來,隻講義理,否定功利。葉適認為,如果“以功業為可略,隻是高談“性命”,
“義理”,不管議論如何精深,也隻是空言。事實正是如此,朱、陸等人辯析理學
的範疇和概念,以及論述理學的概念的時候,其議論相當精密,但他們走了極端,
用形上學的方法將“義”與“利”絕對對立起來。葉適批評這種思想說:“仁人
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此語初看極好,細看全疏闊,古人以利與人,而不自居
其功,故道義光明。後世儒者,行仲舒之論,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耳。”
(《習學記言》卷23)葉適指出,董仲舒所謂“仁人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的
說教,把道德的原理原則同物質利益對立起來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他認為,道德
不能脫離功利,它必須體現為一定的功效,既無功利,則所謂道義,隻不過是空話
而已。道義和功利應該是相互結合,相互統一的。
與“義利之辨”相聯繫,對理學家在“天理與人慾之辨”的問題上,葉適也有
異議。他說:“近世之論學,謂動以天為無妄,而以天理人慾為聖狂之分者”(同
上卷2)的說法是“擇義未精”的錯誤言論。對理學家的“主靜”學說,他也持相反
的看法,他說:“但不生耳,生即動,何有於靜?”(同上卷8)認為生命即是運動,
人要生活,就不能主靜。這就批判了理學家“以性為靜,以物為欲,尊性而賤欲”
(同上卷幻的禁欲主義理論。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