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及其危害,特別譴責了秦檜,湯思退等人“撤守棄地,開門納敵”,排斥打擊


    主戰派的罪行。在劄子中,葉適也批評了那些不切實際和畏縮保守的種種議論。如:


    “為奇謀密劃者”的“乘機待時”論,“忠義決策者”的“親征遷都”論,“沉深


    遠慮者”的“固本自治”論,“高談性命者”的“功業可略”論等等錯誤論調。如


    前所述,葉適認為,要恢復故業,必先改良內政,最切要的是減輕人民負擔,調整


    內部的階級關係,防止內部動亂。


    在上述方針指導下,葉適既反對無準備的冒進,又不主張依靠宋軍以單純的軍


    事行動去硬拚,他主張依靠人民力量,層層設防,步步推進,去達到驅逐金軍,規


    復故疆的目的。在韓囗胄冒然出伐之前,葉適就對他提出了詳細的建議:


    請先擇瀕淮沿漢數十州郡,牢作家計,州以萬家為率,國家大捐緡錢二千萬,


    為之立廬舍,具牛種,置器仗。耕織之外,課習戰射。計一州有二萬人勝兵。三數


    年間,家計完實,事藝精熟,二十萬人聲勢聯合,心力齊同;敵雖百萬,不敢輕撓,


    如其送死,則長弓勁矢,倚塹以待。當是時,……河南可復;既復之後,於已得之


    地更作一重。氣壯誌強,實力足恃,雖無大戰,敵自消縮。”(《宋元學案》卷54


    《水心學案》)


    韓囗胄急於求功,不聽葉適的建議,單純依靠不堪一擊的宋軍去與敵人硬拚,


    結果勞師糜餉,潰敗而歸,不但白白丟送了很多將士的性命,而且使江浙一帶的人


    民再一次遭受了極大的苦難。


    在葉適知建康府,兼沿江製置使、節製江北諸州的任期內,初步實踐了他的抗


    金計策,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據《宋史》本傳記載,“及金兵大入,一日,有


    二騎軍旗若將渡者。難民倉皇,爭斫舟纜,覆溺者眾,建康震動”。葉適為了安定


    人心,先採用了出奇製勝的策略,招募了民間精壯二百餘人,與“民兵”配合,偷


    襲敵營。在這次戰鬥中,由於葉適布置得宜,指揮得當,擊退了金兵對和州的圍攻,


    接著又指揮所屬宋軍分路追擊,所向皆捷。葉適所指揮的抗金將士,不向老百姓攤


    派糧餉,不驚擾百姓,對逃難渡江的難民“渡江有舟,次止有寺,給錢米,其來如


    歸”(《宋史》本傳)。擊退金兵之後,葉適被提升為寶文閣待製,兼江淮製置使。


    此後,他又以實行屯田,建立堡塢的辦法來鞏固邊防。


    經過金兵騷擾的淮北地區,群眾驚散,日不自保,沒有安全保障。葉適任江誰


    製置使期間“於墟落數十裏內,依山水險要建立保塢40餘處,使居民復業自守,春


    夏之時出去種地,秋冬時節入堡。此外,他又在沿江一帶擇地形建立了3個大堡:


    “石跋則屏蔽採石,定山則屏蔽靖安,瓜步則屏蔽東陽、下蜀,西護栗陽,東連儀


    真,緩急應授,首尾聯絡,東西三百裏,南北三四十裏”(同上)連成一氣,實行


    大區域聯防。“每堡以二千家為率,敖之習射,無事則戍。以五百人一將,有警則


    徵募新兵及抽摘諸州禁軍二千人,並堡內居民,通為四千五百人。”(同上)實行


    有組織的軍民聯防。建立堡塢實行屯田和軍民聯防,在當時的江,淮地區確實很有


    必要,照葉適的意見,建成堡塢可獲四利,其大意是;“敵在北岸,共長江之險,


    而我有堡塢以為聲援,則敵不敢窺江而土氣自倍,戰艦亦可策勛。和、滁、真、六


    合等城或有退遁,我有塢堡全力助其襲逐。或過其前,或尾其後,製勝必矣。此所


    謂用力寡而收功博也。”(同上)三大堡建成之後,流散的百姓逐漸迴來,這說明


    葉適的辦法的確很好,並且收到了實際的效果。


    可惜的是在葉適的計劃尚未得到全部實行的時候,於宋寧宗開禧三年(1207年),


    韓囗胄獲罪被誅,本來是韓囗胄一黨的中丞雷孝友,反而彈劾葉適的附合韓囗胄用


    兵,朝廷以此罪名追削辛棄疾等主戰人士官職,葉適也被奪去官職。此次事件,是


    葉適一生的轉折點。從淳熙五年中進士,到開禧三年奪職的29年間,是他學業已成,


    從事政治活動的時期,從開禧三年到他去世的16年間,是葉適迴到故鄉永嘉從事講


    學和整理著述的時期。因為葉適晚年住在永嘉城外的水心村從事講學活動,所以人


    們稱他為“水心先生”。《宋元學案》,為他立有《水心學案》記述了他的思想和


    生平事跡。


    二、提倡改良 重視物質生活利益


    葉適是我國南宋時期的進步思想家,在他的學術思想中,特別重視對實際問題


    的研究。他和陳亮一樣,都十分重視實際功效、實際利益,反對空談和玄思。在政


    治思想方麵,他通過對各個時代的歷史考察,認為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都有其不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