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脫離社會實際,空談心性的理學不但無補於實際,反而與南宋統治者在政治上


    的因循苟且。對金人侵略的忍辱求降有著緊密的聯繫,“始悟今日之儒士,自以為


    得正心誠意之學者,皆風痹不知痛癢之人也。舉一世安於君父之仇,而低頭拱手以


    談性命,不知何者謂之性命乎”(《上孝宗皇帝第一書》),他同當時理學的代表


    人物朱熹進行了激烈的論戰,雙方壁壘森嚴,互不退讓,在辯論中對理學進行了係


    統的批判。後來,陳亮又經過了反覆研究,終於建立了與理學相抗衡的永康學派,


    在社會上產生了重大影響,竟然使朱熹為之驚恐聲言其“可畏!可畏!”(《朱子


    語類》卷123)


    陳亮在批判理學的思想鬥爭中,以唯物論的事功主義為武器、從事實上和理論


    上揭露和批判了朱、陸學說脫離實際的危害性,他說“世之學者,玩心於無形之表,


    以為卓然而有見,事物雖眾,此其得之淺者,不過如枯木死灰耳、得之深者,縱橫


    妙用,肆而不約,安知所謂文理密察之道,浮乎中流,無所底止,猶自調其有得,


    豈不哀也哉!”(《陳亮集》卷19《與應仲實》),“得之淺者”指陸九淵一派心


    家,他們隻注重自己的心性修養,使之不受外物幹擾,結果把人弄成了像“枯木死


    灰”一樣的廢物。”“得之深者”指朱熹一派的理學家,他們自謂留心於對外界的


    “文理密察之道”,但卻“肆而不約”,支離破碎,二者都無助於解決國家興亡和


    民生實際中的迫切問題。陳亮指出,理學家們“隻知議論之當正,而不知事功為何


    物”(同上卷《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陳亮的學說不拘於門戶之見,他表明自己


    做學問的態度是:“正欲攪金、銀、銅、鐵、錫作一器,要以實用為主耳。”(同


    上卷20《答朱元晦秘書》、《又己已春書之一》)又說:“亮以為學者學為成人,


    而儒者門戶之大者耳”(同上《又甲辰秋書》),他主張廣采搏聞,取各家有用之


    學,目的是為了解決社會實際問題,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進步思想。


    (一)在世界觀上與理學的對立:


    陳亮的世界觀,是同他的事功主義,聯繫在一起的,他針對理學的唯心主義在


    哲學上堅持了事物是宇宙間唯一存在的唯物主義立場。他說:“夫盈宇宙者,無非


    物;日用之間;無非事”(同上《經書發題》),又說:“夫道非出於形氣之表,


    而常行於事物之間者也”(同上卷9《勉強行道大有功》)。與朱熹相對立,他堅持


    了道在事物之中的觀點。從這個觀點出發,他認為“道”既然體現於日常事物之中,


    所以任何具體事物都具有其相應的法則,他說:“夫道之在天下,何物非道,千途


    萬轍,因事作則。”(同上卷19《與應仲實》)隻要人們能用心從客觀存在的事物


    中去“體認”,就可以認識和掌握事物自身的法則,這樣,他就用樸素唯物主義的


    觀點批判了朱熹理在事先,道在物先的唯心主義論調。“千途萬轍”是指事物的復


    雜性及其運動形式的多樣性;“因事作則”主要是要求執政者”明於事物之故,發


    言立政,順民之心,因時之宜”(同上)。


    針對朱熹“理一分殊”的形上學觀點、陳亮從理不脫離具體事物的觀點出發,


    認為具體的理隻能從屬於具體的事物。物有種和屬的關係,理就有總體的理和部分


    的理的關係。他對“理一分殊”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把“理一分殊”的“理一”


    看做是天地萬物之理的整體,把“分殊”解釋為這個整體所屬的每一事物的功能,


    認為整體的理就是各部分理的總和。朱熹的“理一分殊”認為,理是脫離具體事物


    的,萬理分享此理,而又各得此理之全。陳亮說:“嚐試觀諸其身,耳目口鼻,肢


    體脈絡,森然有陳列而不亂,定於分於一體也。一處有闕,惟失其用,而體固不完


    矣。”理一而分殊之說也,“是推理存義之實也。”(同上卷14《西銘說》)這就


    是說,“理一”和“分殊”的關係,如同人的全身和耳目口鼻,肢體脈絡的關係。


    世界上絕沒有孤懸於物外之理。陳亮對道(理)、物之關係的論述,把被朱熹等人


    顛倒了的精神和物質之關係再顛倒過來,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正確原則。


    (二)在歷史觀上同理學的對立:


    陳亮同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唯心主義的鬥爭,主要是圍繞著“王霸義利”問題


    而展開的。而在“王霸義利”問題的辯論之中,又集中地表現為兩種歷史觀的分歧。


    朱熹在繼承和發揮工程關於天理與人慾不能並存的說法,認為“人之一心,天


    理存則人慾滅,人慾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慾夾雜者”(《朱子語類》卷13),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