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求濟度外之功哉!”(《上孝宗皇帝第三書》)針對這種情況,他要求取消皇帝


    個人獨裁;一切政事“付之會議”,主張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以應有的權力。提出


    “重六卿之權”“置大帥以總邊陲”,“住文武以分邊郡”,充分發揮中央各部分


    和地方各級行政機構官吏的作用。他認為,如果能如此,就可達到“財自阜”“兵


    自強”“利自興”“守自固”。使國富民強的目的。北宋王朝在建國之初實行高度


    的中央集權,目的是為了徹底結束地方割據,鞏固國家統一。高宗南渡以後,為了


    推行對金人妥協投降的路線,防止主戰派將帥專權抗戰,死抱中央集權不放,大大


    削弱了抗金力量,由於將帥無主動權,因而屢戰屢敗。陳亮的改良主張,不僅可以


    糾正君主集權造成的種種弊端,而且還對於加強發展抗金的軍事力量有著積極的作


    用。由此可見,陳亮的分權主張,在南宋更有其特殊意義。


    對於“任人之道”,陳亮認為,南宋之所以萎靡不振,也與“任人之道”不當


    有著密切關係,這種“任人不當”首先表現於“以儒立國”(《上孝宗皇帝第三書》),


    以儒家經典為內容進行科舉取士,形成了使士大夫“宛轉於文法之中”,“而不知


    事功之為何物”,“不知形勢之為何用”(《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造就了大


    批的“儒庸萎(王肖)之人”(《中興五論》)使之充斥朝廷,那能為國家辦好事?


    在這樣的用人製度下,許多有真才實學的能人受到排斥。其次表現在用人不信,不


    能“虛心以待之”,推誠以用之”(《中興五論》),這就使得天下的英豪之士不


    能為朝廷所用。針對這些問題,陳亮提出了“疑則無用,用則勿疑”、“與其位,


    勿奪其職,任以事,勿間以言”(同上)的建議,這種建議是要求放手發揮各級官


    吏的作用,使人盡其才。


    在選用人才上,陳亮認為“自古亂離戰爭之際,往往奇才輩出”(《中興遺傳


    序》),他講了一個善於選求人才的寓言故事:


    昔人有以千金求千裏馬者,不得,則以五百金買其骨焉。不逾期,而千裏馬至


    者三。何則?趨其所好,人之情也。不得於生者,見其骨猶貴之,可謂誠好之矣。


    生者之思奮,因也。(《英豪錄序》)


    這個故事含義深刻,說明隻要能真正愛護人才和真心實意求取人才,就不會憂


    慮沒有人才,他有一句名言“何世不生才”,關鍵在於善於發現和求取。他提出要


    “任賢使能”“以清宦官”,就是要對舊的官吏進行清理整頓,對那些賢能之才要


    加以重用,對那些名不當實的庸人要加以摒棄,為此,他還要求廢除腐朽的“恩蔭”


    製度,不能再給皇族、官僚子孫不通過嚴格考核而靠祖、父輩特權為官的機會。


    在對人才的考核上,陳亮主張通過實際使用來進行檢驗。提出了“人才以用而


    見其能否”(《上孝宗皇帝第一書》)和“策之以言,而試之以事”(《英豪錄序》),


    對在職官員的考核、升降、賞罰、陳亮提出了“嚴政條以核名實”,“懲吏奸以明


    賞罰”的原則。


    陳亮的改革思想見地雖高,意見雖好,可惜終未得到統治者的重視和採納。然


    而,他的一片愛國熱忱和金玉良言卻在歷史上,留下了長久不息的光輝。


    三、批判理學 論說“王霸”“事功”


    陳亮的思想。有一個從淺到深的發展過程。


    在初期階段,即青年時期,他對南宋在抵抗金人入侵的鬥爭中軟弱無力,在戰


    場上連連失敗的原因認識不深,僅僅歸結為軍事上的處置不當。因此從“考古人用


    兵成敗之跡”出發,寫出了《酌古論》,用單純的軍事觀點考察補救之方。隨著其


    社會閱歷的增加,他才察知若要取得抗金事業的勝利,還必須解決政治上的積弊,


    在他的五次《上孝宗皇帝書》中,表現了他的思路從軍事轉向了政治的發展。在其


    思想發展的第二階段,不僅提出了抗金的戰略、策略,同時還著重研究了政治問題,


    提出了許多解救南宋萎靡頹敗局麵,使國家重新統一的變革主張。這些思想都包含


    在他對皇帝的上書之中,這在前文已有評述。陳亮思想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他的


    哲學思想的成熟,這一更深刻的轉變,表現在用唯物主義的功利思想為武器,對理


    學唯心主義批判之中。在當時,理學已被抬到壓倒一切學術思想的地位,它不僅形


    成為一種學術思潮而且成了可以左右輿論,定奪是非的政治勢力,成了士大夫們獵


    取官職,攫取權力利祿的資借物。對於這種瀰漫於天下的社會思潮,陳亮自青年時


    期起便置身於冷靜觀察的地位,不肯盲從附和。經過長期的觀察分析,終於認識到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