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中外欣然,幸得蘇息”之時,在議和氣氛掩蓋著危機的情況下,陳亮的上


    書自然被置之不理,然而他的“中興五論”卻被歷代愛國人士所讚頌。《中興五論》


    說:“赤子嗷嗷無告,不可以不拯,國家憑陵之恥,不可以不雪,陵寢不可以不還,


    輿地不可以不復”,他建議趁當時金人內部混亂,“虜酋庸儒,政令日弛,舍戎狄


    鞍馬之長,而從事中州浮靡之習,君臣之間,日趨怠情”的大好時機“早為圖之”,


    如果錯過良機,恢復中原就不可能了。以後,他又上書四次,竭力反對南宋政府隱


    忍事仇,苟且偷安與金人通和的妥協政策,他說:“一日之苟安,數百年之大患也”


    (《上孝宗皇帝第一書》),要求孝宗皇帝“不可苟安以玩歲月”(同上)他批判


    主和派的悲觀論調說:“以北方為可畏,以南方為可憂”,是“不識形勢”(《戊


    申再上皇帝書》),認為從歷史上看分裂的局麵不可持久,統一才是歷史發展的大


    趨勢,在軍事上,他反對以臨安(今杭州)為京都,認為“坐錢塘浮移之隅以圖中


    原,則非其地”(《上孝宗皇帝第二書》)因為錢塘地勢不利,一亮嚐環視錢塘,


    喟然嘆曰‘城可灌耳’”(《宋史》本傳),因此堅決主張遷都於建業(今南京),


    這裏有“據險臨前之勢”“如虎之出穴”可足以“成戎馬長驅之勢”(《戊申再上


    孝宗皇帝書》)。他建議定都建業,經營襄、漢,作為防守和出兵北伐的基地。這


    一建議在當時是完全正確的,後來方孝儒在《讀陳同前上孝宗四書》中評論說,當


    時宋孝宗如能“用同甫,聽其言,從其設施,則未必無成功”。


    陳亮的幾次上書不僅在抗金復國方麵提出了正確的策略和政案,而且還以銳敏


    的眼光,指出了南宋的政治腐敗,士氣不振,理學誤事等積弊都與恢復大業息息相


    關,指出這些因素都是造成“萎靡而不振”的政治和思想根源,針對這些問題,他


    提出了一些革新措施。陳亮認為造成南宋政治腐敗的根源在於統治集團的因循守舊,


    不思變法。指出南宋政治“大抵遵祖宗之舊,……不究變通之理”(《上孝宗皇帝


    第一書》),結果是“至於今日,而不思所以變而通之,則維持之具窮矣”(同上)。


    為此,提出了革新變法的主張,認為“法令不必盡酌之古,要以必引”(《三國紀


    年》),陳亮在《中興五論》的《中興論》裏提出了如下的改革綱領:


    清中書之務以立大計,重六卿之權以總大綱;任賢使能以汰宦曹,尊老慈幼以


    厚風俗;減進士以列選能之科,革任子以崇薦舉之實;多置台諫以肅朝綱,精擇監


    司以清郡邑;簡練重令以澄其源,崇禮立製以齊其習;立綱目以節浮費,示先務以


    斥虛文;嚴政條以核名實,懲吏奸以明賞罰;時簡外郡之率以充禁旅之數,調交總


    司之贏以估軍旅之儲。擇宗令以滋戶口,戶口繁則財自阜;扌束將佐以立軍政,軍


    政明而兵自強。置大帥以總邊唾,委之專而邊陲之利自興;任文武以分邊郡,付之


    久而邊郡之守自固。右武事以振國家之勢,來敢言以作天子之氣;數間諜以得虜人


    之情,括形勢以動中原之心。


    這個改革綱領共24項,對行政、經濟、財政、軍事、法製、風俗等各個方麵都


    提出了比較全麵的改革建議。陳亮在這篇《中興論》中充滿信心地說,隻要做到以


    上各點,“不出數日紀綱自定,比及兩撚,內外自實,人心自同,天時自順”、


    “中興之功,可躋足而須也”(同上)。


    《中興五論》發表於宋孝宗幹道五年(公元1169年)。這時陳亮26歲,此次上


    書未被採納,事隔十年,即淳熙五年再次上書,又把他的改革方案歸納為三項:一


    是鼓動抗金復仇的士氣;二是“國家之規模”即國家體製的改革;三是“任人之道”


    即對人才的任用製度的改革。除第一項之外,第二和第三項體現了陳亮革新思想重


    點。


    關於“國家之規模”即國家體製改革,陳亮的目標主要是針對宋朝高度的中央


    集權造成的“郡縣空虛而本末俱弱”“萎靡而不振”(《上孝宗皇帝第三書》)的


    衰敗局麵。指出:在高度中央集權下,“發一政,用一人,無非出於獨斷……朝廷


    有一政事,而多出於禦批;有一委任,而多出於特旨”(《中興五論》)。這樣,


    就形成了“聖斷裁判中外,而大臣充位;胥吏坐行條令,而百司逃責,人才日以囗


    茸”(《上孝宗皇帝第一書》)的局麵。這種情況不僅使整個國家機器死氣沉沉沒


    有生機,各級官吏不能充分地發揮其主動作用,“群臣救過之不及,而何暇展布體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