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有立於斯世,而謂其必能魁多士也……少則名亮以汝能,而字以同父。倦倦懇懇


    之意”(《陳亮集》卷22《告祖考文》)。陳亮自小受其祖父豪放之性格之影響,


    又受其曾祖父抗金事跡的感染,從小就關心國家命運,抱有經略四方之誌,為他後


    來走向光輝的人生道路確定了初步的方向。


    《宋史·陳亮傳》說他“生而且有光芒、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


    下筆數千言立就”,從青少年開始,就顯示了他是一位聰穎精明,才華橫溢和誌量


    非凡的人。在18歲時,他就考查了歷代古人用兵成敗的事跡,寫出了《酌古論》3篇,


    討論了19位風雲人物。當時的婺州郡守周葵看了這部書,對他十分賞識,讚譽為


    “他日國士也”,並“請為上客”(同上)。然而,周葵所欣賞的是陳亮博通古今


    的才華,期望把這位有希望的青年人納入道德性命之學的軌範中去,孝宗隆興元年,


    周葵參知政事,聘陳亮為其幕賓“朝士百事、必指令揖亮,因得時豪俊盡其議論”。


    周葵授以《中庸》《大學》曰:“談此可精性命之學”,(同上),但陳亮對此不


    很感興趣,他後來說“紹興辛已,壬午之間,餘以報治兵事,為一時明公巨臣之所


    許,而反授《中庸》《大學》之旨,餘不能識也,而復以古文自詭於時,道德性命


    之學亦漸聞矣。”(《陳亮集》卷28《錢叔因墓碣銘》),經過學習,陳亮雖然對


    道德性命之學有所了解,但他卻認為,那種空談心勝的道德性命之學無補於實際,


    更不能解決抗金統一事業,所以沒有按照周葵為他設計的道路去實行,而是繼續研


    究前人的歷史,並且又撰著了《英豪錄》和《中興遺傳》兩部著作,冀圖從歷史的


    經驗和教訓中總結出中興復國的借鑑。


    陳亮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又是一位具有自己的主張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


    勢的英豪之士,他的文章和議論不是為了謀取官職而作,且常常為權勢人物所不悅,


    因此,在青壯年時期,曾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未得中。他說:“亮聞古人之於文


    也,猶其為仕也,仕將以行其道也,文將以載其道也,道不在於我,則雖仕何為”


    (《陳亮傳》卷28《復吳叔異》),陳亮認為,做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主張,


    若不如此,不如不做官,後來他又參加了幾次科舉考試,這不僅僅是為了追求個人


    的功名,而主要是為了求得一官以“行其道”,為了尋找一個施展自己的才能和實


    現抗金復國的宏願。他參加科舉考試未中,主要是因為在思想傾向和政見上與當道


    者不合,以陳亮的學識和才華而論,在一般情況下,通過科舉求得一官半職並非難


    事,隻是因為他性格和見解同當時的學風、仕風不相合拍,在17歲時他作《謫仙歌》,


    讚頌李白“脫靴奴使高力士,辭官妥視楊貴妃,此真太白大節處,他人不知吾亦知。


    我生恨不與同時,死猶喜得見其詩,豈特文章為其法,凜凜氣節安可移……”在


    《謫仙歌》序言中寫道“吾所起敬者,太白一人而已,感嘆久之,恨無人繼……太


    白有靈,其聽我聲,知我意矣。”(《陳亮集》卷17)後來他又在《上孝宗皇帝第


    三書》中表明自己的態度說:“使臣有一毫攫取爵祿之心,以臣所習科舉文更一二


    試,而考官又平心以考之,不亦隨列得之矣。”(《陳亮集》卷1)這些言論充分地


    表現了陳亮重視氣節而不媚世以葡取富貴的高尚情操和性格。事實也確如此,宋孝


    宗淳熙五年(1178年)陳亮35歲時又“詣闕上言”,慷慨激昂地批判了自秦檜以來


    朝廷苟安東南一隅的國策和儒生、學士拱手端坐空言性命的不良風氣,感動了孝宗,


    受其賞識,“欲榜朝堂以勵群臣,用種放故事,詔令上殿,將擢用之(《宋史》本


    傳),但被陳亮拒絕了。這是因為孝宗的寵幸大臣曾覲插手這件事,他想掠美皇恩,


    搶在孝宗頒發之前見了陳亮,借攏絡陳亮以擴展個人勢力,此事為陳亮所知,因而


    “逾垣而逃”(同上)。送上門的官他不做,隻是要堅持大節,不與勢利之人為伍。


    孝宗幹道四年(1168年)陳亮24歲“首貢於鄉,旋入太學”(《重修浙江通誌


    稿·人物傳》)次年,朝廷與金人媾和,“天下欣然,幸得蘇息”,獨陳亮敢冒風


    險,認為不可,他以布衣身分,連上五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中興五論》。二


    百年後的方孝儒,在讀陳同甫《上孝宗四書》時稱讚道“士大夫厭厭無氣,有言責


    者不敢吐一詞,況若同甫一布衣乎!人不以為狂,則以為妄”(《陳亮集》《附錄》


    二),朝廷置之不理,陳亮迴鄉教書講學,“學者多歸之”,但他出於一個愛國者


    的責任感,又於1178年中,連續三次上書,由於奏疏直言不諱,大膽揭發了一班大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