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處為講堂及部勒群山閣,又作圓巷,學徒各來結廬,相與講習。”(《全集》卷
36《年譜》)當時,他給侄孫陸氵睿去信中說:“山間近來結廬者甚眾,諸生始聚
糧相迎,今講堂前又成一閣,部勒群山,氣象亦偉。”(同上)規模之盛,令陸九
淵十分愜意。他在應天山住了五年,其間來見教者逾數幹人。這個時期,他充分地
闡發了自己的“心學”理論,其影響也逐漸擴大,這是陸九淵的學術高潮時期。他
在《與路彥彬》的信中說:“竊不自揆,區區之學,自謂孟子之後,自是而始亦明
也。”(《全集》卷10)自認為是孟子之後的正統儒學繼承者。他不承認朱熹是
“道統”的繼承者。陸九淵的講學活動,直到1193年卒於荊門為止。當時能同以朱
熹為代表的理學相併立者,恐怕主要就是從儒學中異軍突起的陸氏心學了,爾後七
百年間,“心學”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
四、“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論
陸九淵的思想體係一般被稱為“心學”,因為這個思想體係是從“心即理”這
個命題出發來展開的。
據《象山先生行狀》記載:陸九淵“年十三……讀古書至宇宙二字,解者曰:
‘四方上下曰宇’,忽然大省曰:‘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已分內事,乃宇宙內
事”。”這就是說,宇宙中的事,就是自己分內之事;自己分內之事,就是宇宙中
的事。從這個觀點出發,他進一步發揮說:
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
也;南海、北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聖人出焉,此心
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而聖人出焉,同此心也,同此理也。”(《全集》卷
35)
東、西、南、北海泛指宇宙空間,概謂之“宇”;千百世之上、下,泛指時間,
概謂之“宙”。他認為宇宙之中,此心此理是同一的。因此,陸九淵又說:“蓋心,
一心也;理,一理也。至當歸一,精義無二,此心此理,實不容有二。”(《全集》
卷1《與曾澤之》)他批評朱熹析心與理為二,強調心與理合一,並且更明確地提出: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全集》卷11《與李辛2》)“心即理”
是陸九淵心學體係的基本命題。在陸九淵看來,“理”不在人的心外,它存在於人
的心中,隻有通過人心的活動,才能感知天地萬物的存在,才能體認天地萬物之理。
雖然講心理合一,但必須通過人心的活動,才能體認“理”的存在,認識它的內容
和實質,這就是後來王守仁所說的“心外無理”。
那麽,陸九淵所講的“心”,究竟指客觀性的人心,還是指他自己主觀的心呢?
他說:“心,隻是一個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載聖人之心,下而千百載
復有一聖賢,其心亦隻是如此。心之體甚大,若能盡我之心,便與天同。”(《全
集》卷35,《語錄》)從字麵上看,這個“心”包括了他自己的心,朋友的心,千
百載之上聖賢之心,千百載之後聖賢之心,自然是客觀的“心”了,但是,最重要
的,還是指最後那個“我之心”,因為隻要“盡我之心,便與天同”。因此,他的
這個與“理”等同的“心”,基本上是指作為主觀精神的“我之心”。這個“我之
心”是根據孟子“萬物皆備於我”而來。他說:“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謂‘萬
物皆備於我’。昔之聖賢,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同上卷1《與侄孫氵睿》)這
就是說,從前的聖賢之心,同我的心是一致的,隻是先於我心所得而已。他自認為
是孟子以後心學的繼承人。十分明顯,陸九淵是一個徹底的主觀唯心論者。
對於“萬物皆備於我”這個主觀唯心主義的命題,陸九淵作了如下發揮:
孟子曰:“所以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以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
所與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鑠我也”。故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
大焉。此語之本心也。”(同上)
既然自己生來就具有“天之所與我”的“良知”和“良能”,隻要將這種先天
的良知良能發揮出來,使之充分發生作用,做到“盡我之心,便與天同”。因此,
他又說:“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全集》
卷34)他甚至還提出了“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同上)的論斷。在這裏,陸九淵
不但顛倒了物質和意識的體用關係,並且還無限製地誇大了主觀精神——“心”的
</br>
36《年譜》)當時,他給侄孫陸氵睿去信中說:“山間近來結廬者甚眾,諸生始聚
糧相迎,今講堂前又成一閣,部勒群山,氣象亦偉。”(同上)規模之盛,令陸九
淵十分愜意。他在應天山住了五年,其間來見教者逾數幹人。這個時期,他充分地
闡發了自己的“心學”理論,其影響也逐漸擴大,這是陸九淵的學術高潮時期。他
在《與路彥彬》的信中說:“竊不自揆,區區之學,自謂孟子之後,自是而始亦明
也。”(《全集》卷10)自認為是孟子之後的正統儒學繼承者。他不承認朱熹是
“道統”的繼承者。陸九淵的講學活動,直到1193年卒於荊門為止。當時能同以朱
熹為代表的理學相併立者,恐怕主要就是從儒學中異軍突起的陸氏心學了,爾後七
百年間,“心學”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
四、“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論
陸九淵的思想體係一般被稱為“心學”,因為這個思想體係是從“心即理”這
個命題出發來展開的。
據《象山先生行狀》記載:陸九淵“年十三……讀古書至宇宙二字,解者曰:
‘四方上下曰宇’,忽然大省曰:‘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已分內事,乃宇宙內
事”。”這就是說,宇宙中的事,就是自己分內之事;自己分內之事,就是宇宙中
的事。從這個觀點出發,他進一步發揮說:
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
也;南海、北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聖人出焉,此心
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而聖人出焉,同此心也,同此理也。”(《全集》卷
35)
東、西、南、北海泛指宇宙空間,概謂之“宇”;千百世之上、下,泛指時間,
概謂之“宙”。他認為宇宙之中,此心此理是同一的。因此,陸九淵又說:“蓋心,
一心也;理,一理也。至當歸一,精義無二,此心此理,實不容有二。”(《全集》
卷1《與曾澤之》)他批評朱熹析心與理為二,強調心與理合一,並且更明確地提出: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全集》卷11《與李辛2》)“心即理”
是陸九淵心學體係的基本命題。在陸九淵看來,“理”不在人的心外,它存在於人
的心中,隻有通過人心的活動,才能感知天地萬物的存在,才能體認天地萬物之理。
雖然講心理合一,但必須通過人心的活動,才能體認“理”的存在,認識它的內容
和實質,這就是後來王守仁所說的“心外無理”。
那麽,陸九淵所講的“心”,究竟指客觀性的人心,還是指他自己主觀的心呢?
他說:“心,隻是一個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載聖人之心,下而千百載
復有一聖賢,其心亦隻是如此。心之體甚大,若能盡我之心,便與天同。”(《全
集》卷35,《語錄》)從字麵上看,這個“心”包括了他自己的心,朋友的心,千
百載之上聖賢之心,千百載之後聖賢之心,自然是客觀的“心”了,但是,最重要
的,還是指最後那個“我之心”,因為隻要“盡我之心,便與天同”。因此,他的
這個與“理”等同的“心”,基本上是指作為主觀精神的“我之心”。這個“我之
心”是根據孟子“萬物皆備於我”而來。他說:“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謂‘萬
物皆備於我’。昔之聖賢,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同上卷1《與侄孫氵睿》)這
就是說,從前的聖賢之心,同我的心是一致的,隻是先於我心所得而已。他自認為
是孟子以後心學的繼承人。十分明顯,陸九淵是一個徹底的主觀唯心論者。
對於“萬物皆備於我”這個主觀唯心主義的命題,陸九淵作了如下發揮:
孟子曰:“所以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以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
所與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鑠我也”。故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
大焉。此語之本心也。”(同上)
既然自己生來就具有“天之所與我”的“良知”和“良能”,隻要將這種先天
的良知良能發揮出來,使之充分發生作用,做到“盡我之心,便與天同”。因此,
他又說:“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全集》
卷34)他甚至還提出了“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同上)的論斷。在這裏,陸九淵
不但顛倒了物質和意識的體用關係,並且還無限製地誇大了主觀精神——“心”的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