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由此,朱熹便想出了建立“社倉”的辦法,並建議朝廷廣為推行,作為解決農


    民在青黃不接之時的口糧問題的機構。他規定“社倉”的任務,是在青黃不接之時


    貸穀給農民,一般取息20%,這就可以不向豪民高利貸糧,若發生小飢,息利可以


    減半,若發生大飢、則可免除利息。當然設立社倉的最大好處可以防止農民暴動。


    為此,朱熹於公元1171年在其家鄉首創“五夫社倉”,作為試點,並上疏朝廷,建


    議按其辦法在全國範圍推行。由於此法對官僚地主和高利貸者不利,因而未能廣為


    推行,隻有極少地方,如福建建陽和浙江金華等地實行了這個措施。


    朱蕉在做官期間,由於能夠體察民情,對於民間疾苦有所了解,他的任務雖然


    是維護封建剝削製度,但又竭力反對那種“竭澤而漁”的政策。公元1178年,他知


    南康軍(治所在今江西星子縣),就在上任的那年,南康發生災荒,朱熹發布了


    《勸諭救荒文》,勸導富裕之家要同情和救濟他們的佃客,“務令民食”,應將餘


    糧以公平的價格和足夠的斤兩開賣給農民,不使有“流移飢餓之患”。同時要求農


    民“各依本分,凡事循理”,不要離鄉流亡。若有不軌,“定當追捉”。他又竭誠


    上奏,懇求朝廷免徵星子縣的稅錢,並要求上級撥支錢糧修復該地長江沿岸堤防,


    用以工救飢的辦法緩解口糧問題。自此以後,朱熹得出經驗,認為要安撫百姓,使


    他們不犯上作亂,就必須恤民。公元1180年,他又上《封事》,請朝廷“恤民”,


    “省賦”。


    公元1181年8月,浙東發生饑荒,朱熹受命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到浙東


    後,他不帶隨從人員,單車微服,去四方察訪民情,“所至人不及知,郡縣官吏憚


    其風采”(《宋史》本傳)。經過察訪,朱熹親眼看到許多農民因受殘酷剝削和災


    荒而掙紮於死亡線上的悽慘現象,同時得知一些地方官的貪贓枉法行為。為此,他


    大膽奏劾了紹興府一個官員偷盜賑救饑民官米4160石的犯罪事實,又彈劾了衢州守


    臣李峰隱瞞災情和謊報政績的事實。更值得一提的是,當朱熹發現當朝宰相王淮的


    親戚,吏部尚書鄭丙和和侍禦史張大經的密友台州太守唐仲友“違法擾民,貪汙淫


    虐,蓄養亡命,偷盜錢糧,偽造官會”等諸種罪行之時,能夠不顧自身安危,連續


    六次上疏彈劾,終於逼迫王淮撤去了唐仲友的官職。與此同時,他又雷厲風行地下


    令懲辦了一些貪官汙吏,還懲罰了一些暴虐鄉民的惡棍土豪。在浙東任上,朱熹也


    上疏要求孝宗“盡出內庫之錢,以供大禮之費為收粢之本”,詔諭戶部減免欠稅,


    撤去那些不負責任的官吏,“遴選賢能,責以荒政。”(《宋史》本傳》)以期達


    到“下結民心,消其乘時作亂之意”的目的。


    公元1189年,朱熹出知福建漳州。到任以後,便“奏除屬縣無名之賦七百萬,


    減輕總製錢四百萬”(同上),在漳州任期內,他又提出了“行經界”的主張,要


    求核實田畝,繪圖造冊,為什麽要行經界?這是因為一些貧苦農民的田產早被官僚


    地主兼併,造成了“產去稅存”的不合理現象。田產被人奪走,稅額仍在失去土地


    的農民頭上,使“貧者無業而有稅”,“富者有業而無稅,則公家有隱瞞失陷,稅


    計不足之患”(《文集》卷21,(經界申請司狀》)。這種情況,不僅貧苦農民深


    受其害,而且給國家造成坐失常賦,出現“歲計不足”的財政困難。故朱熹認為,


    若能“正板籍”,核實業戶田畝,實行“隨畝均產”,則既可減少佃民的痛苦,又


    可增加政府的收入。然而,由於這種辦法有損於豪民利益,因而遭到了大官僚地主


    的反對,未能實行。


    上述事跡,說明朱熹在各地作官期間,表現了他的卓識遠見,能夠不畏強暴,


    以一定的魄力去反對邪惡勢力,也提出了一些補救時弊的正確主張,同時還做了一


    些救民於水火的好事。這雖然是為了從根本利益上鞏固趙家王朝的統治,但比起那


    些昏庸腐敗的官員來說,卻顯示了朱熹的正直和遠見卓識。但也應指出,朱熹作為


    一個篤行道學的封建衛道者和統治階級的上層分子,其根本立場,還是與農民相對


    立的,因為他最恨人民“犯上作亂”,所以每當“饑民”或“流民”聚眾鬧爭時,


    他就毫不猶豫地進行鎮壓。


    三、力主推行理學 竟遭落職罷祠


    朱熹一生從事理學研究,又竭力主張以理學治國,但卻不被當道者所理解,加


    之他在政治道路上舉步艱難,所以其結局十分不妙。然而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學說,


    卻表現了孔子那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公元1162年,他向孝宗上封事說: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