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籍。因此,他在學術上的成就比其他方麵更為卓著。雖然多次擔任地方官職,但
每次的時間都不長。他自24歲開始做官,到71歲去世,共被授官20餘次,而由於權
臣當道,多次遭受排擠,或辭而不就,真正在地方上做官總計不過10年,在朝做官
40天。可見,其仕途坎坷,很不順意。
朱熹出身於儒學世家,他的父親朱鬆對朱熹的教育十分認真。《宋史》本傳說:
“熹幼穎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嘉問曰:‘天上何物’?”這個
傳說,說明朱熹自幼就是一個具有強烈求知慾望的人。由於朱鬆是在二程理學思想
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儒生,他對兒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學做聖賢的目標去實行。
據《朱子年譜》中記載,朱熹在10歲時就“厲誌聖賢之學”,每天如癡如迷地攻讀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他自己迴憶說:“某十歲時,讀《孟
子》,至聖人與我同類者,喜不可言”。從此,便立誌要做聖人。以後他又教育學
生說:“凡人須以聖人為己任”。
朱熹在學習上的勤奮用功,可以從《年譜》的記載中得知一二。據記載,當他
十五六歲時,讀《中庸》“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一章,“悚然警厲自發”,決心
“以銖累寸積而得之”。“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是《中庸》第二十章中的話。其
原文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
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
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
強”。這段話是指導人們做學問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所謂“博學之”就是要廣泛地
汲取各種知識;所謂“審問之”就是學習過程中須詳審察問,把不明白的問題弄清
楚;所謂“慎思之”就是指思考問題須在慎字上下功夫;所謂“篤行之”,就是要
把所學的東西認真付諸實行。《中庸》是儒家經典之一,它講的學、問、思、辨、
行本來是學習和實行聖賢們的學說和道德規範。但作為一般的為學方法來看,上述
要求對我們是具有借鑑作用的。朱蕉在學術上之所以能夠取得那麽巨大的成就,就
是因為他能夠按照這個途徑和方法去實行。他後來深有體會地說:“某自十六七時,
下功夫讀書,彼時四旁皆無津涯,隻自憑地硬著力去做,自今雖不足道,但當時也
是吮了多少年苦讀書。”(《年譜》卷1)、由於學習上進步很快,他在18歲時就考
上建州鄉貢,19歲又考中進士。取得進士資格以後,朱熹繼續勤奮讀書。24歲時,
朱熹競徒步數百裏,求學於當時著名理學家、他父親的同學李侗。公元1160年,正
式拜李侗為師。
李侗是程頤再傳弟子羅從彥的高足弟子,而羅從彥則是二程著名弟子楊時的學
生。朱熹受學於李侗之後,便潛心於理學的研讀,很快就成為李侗的得意門生。李
侗曾讚揚他:“穎悟絕人,力行可畏,其所詫難,體人切至,自是從遊累年,精思
實體,而學之所造亦深矣”。並說朱熹“進學甚力,樂善畏義,吾黨罕有。”(
《年譜》卷1)這樣,朱熹終於全麵繼承了二程理學,並且進而集理學之大成,成了
宋明理學家中的最高代表。
朱熹年輕時,讀書的範圍十分廣博,除四書、五經外,對先儒的書乃至諸子百
家、禪、道《楚辭》、兵書、史書無不涉獵,並且還吸取了許多自然科學知識。他
是一位知識非常廣博的大學問家。
二、仕途生涯多艱 做官清正有為
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 22歲,官授左邊功郎,被派往泉州同安縣
為主簿。他在任職期間,主要是認真為封建國家催收賦稅,按照儒家禮教整飭民風。
他糾正了當地貧民因“貧不能聘”而行的“引伴為妻”的陋習。他還積極搜集藏書,
在同安建立了“經史閣”和“學宮”,招收生徒進行講學,並以《周禮》、《儀禮》
和唐、宋禮製為藍本,繪製了禮儀、器用、衣眼等圖,教授學生習用。此外,也協
助當局鎮壓過一次饑民暴動。
朱熹為官正直,能體察民情。公元1167年秋天,福建崇安發生大水災,朝廷派
他前往視察災情,他曾遍訪於崇安各山穀之間。在視察中,朱熹發現“肉食者漠然
無意於民,直難與圖事”(《文集》卷10)。他說:“若此學不明,天下事決無可
為之理”(同上)。由於災情嚴重,糧食無收,地方官不認真救濟,到次年青黃不
接之時,就在崇安發生了饑民暴動。這時,朱熹與知縣諸葛廷瑞共同發起,要求地
方豪富,用藏粟賑救饑民,他又請求朝廷以“六百斛賑濟”,這才平息了饑民的暴
</br>
每次的時間都不長。他自24歲開始做官,到71歲去世,共被授官20餘次,而由於權
臣當道,多次遭受排擠,或辭而不就,真正在地方上做官總計不過10年,在朝做官
40天。可見,其仕途坎坷,很不順意。
朱熹出身於儒學世家,他的父親朱鬆對朱熹的教育十分認真。《宋史》本傳說:
“熹幼穎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嘉問曰:‘天上何物’?”這個
傳說,說明朱熹自幼就是一個具有強烈求知慾望的人。由於朱鬆是在二程理學思想
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儒生,他對兒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學做聖賢的目標去實行。
據《朱子年譜》中記載,朱熹在10歲時就“厲誌聖賢之學”,每天如癡如迷地攻讀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他自己迴憶說:“某十歲時,讀《孟
子》,至聖人與我同類者,喜不可言”。從此,便立誌要做聖人。以後他又教育學
生說:“凡人須以聖人為己任”。
朱熹在學習上的勤奮用功,可以從《年譜》的記載中得知一二。據記載,當他
十五六歲時,讀《中庸》“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一章,“悚然警厲自發”,決心
“以銖累寸積而得之”。“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是《中庸》第二十章中的話。其
原文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
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
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
強”。這段話是指導人們做學問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所謂“博學之”就是要廣泛地
汲取各種知識;所謂“審問之”就是學習過程中須詳審察問,把不明白的問題弄清
楚;所謂“慎思之”就是指思考問題須在慎字上下功夫;所謂“篤行之”,就是要
把所學的東西認真付諸實行。《中庸》是儒家經典之一,它講的學、問、思、辨、
行本來是學習和實行聖賢們的學說和道德規範。但作為一般的為學方法來看,上述
要求對我們是具有借鑑作用的。朱蕉在學術上之所以能夠取得那麽巨大的成就,就
是因為他能夠按照這個途徑和方法去實行。他後來深有體會地說:“某自十六七時,
下功夫讀書,彼時四旁皆無津涯,隻自憑地硬著力去做,自今雖不足道,但當時也
是吮了多少年苦讀書。”(《年譜》卷1)、由於學習上進步很快,他在18歲時就考
上建州鄉貢,19歲又考中進士。取得進士資格以後,朱熹繼續勤奮讀書。24歲時,
朱熹競徒步數百裏,求學於當時著名理學家、他父親的同學李侗。公元1160年,正
式拜李侗為師。
李侗是程頤再傳弟子羅從彥的高足弟子,而羅從彥則是二程著名弟子楊時的學
生。朱熹受學於李侗之後,便潛心於理學的研讀,很快就成為李侗的得意門生。李
侗曾讚揚他:“穎悟絕人,力行可畏,其所詫難,體人切至,自是從遊累年,精思
實體,而學之所造亦深矣”。並說朱熹“進學甚力,樂善畏義,吾黨罕有。”(
《年譜》卷1)這樣,朱熹終於全麵繼承了二程理學,並且進而集理學之大成,成了
宋明理學家中的最高代表。
朱熹年輕時,讀書的範圍十分廣博,除四書、五經外,對先儒的書乃至諸子百
家、禪、道《楚辭》、兵書、史書無不涉獵,並且還吸取了許多自然科學知識。他
是一位知識非常廣博的大學問家。
二、仕途生涯多艱 做官清正有為
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 22歲,官授左邊功郎,被派往泉州同安縣
為主簿。他在任職期間,主要是認真為封建國家催收賦稅,按照儒家禮教整飭民風。
他糾正了當地貧民因“貧不能聘”而行的“引伴為妻”的陋習。他還積極搜集藏書,
在同安建立了“經史閣”和“學宮”,招收生徒進行講學,並以《周禮》、《儀禮》
和唐、宋禮製為藍本,繪製了禮儀、器用、衣眼等圖,教授學生習用。此外,也協
助當局鎮壓過一次饑民暴動。
朱熹為官正直,能體察民情。公元1167年秋天,福建崇安發生大水災,朝廷派
他前往視察災情,他曾遍訪於崇安各山穀之間。在視察中,朱熹發現“肉食者漠然
無意於民,直難與圖事”(《文集》卷10)。他說:“若此學不明,天下事決無可
為之理”(同上)。由於災情嚴重,糧食無收,地方官不認真救濟,到次年青黃不
接之時,就在崇安發生了饑民暴動。這時,朱熹與知縣諸葛廷瑞共同發起,要求地
方豪富,用藏粟賑救饑民,他又請求朝廷以“六百斛賑濟”,這才平息了饑民的暴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