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他們認為,“知”是人們心中本來所固有的,隻要於心上反省內求,即可認識


    一切真理。程顥說:“隻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當處認取,不可外


    求。”(同上卷2上)又說:“窮理盡性至命,隻是一事。才窮理,便盡性,才盡性,


    便至命”(同上卷18),所以隻能向內用功,不需向外探求。因為天人是一體的,


    心、性、命、天緊密相聯,天理本來就存在於心中,故不須外求。二程更明白地說:


    “致知在格物,非由外爍我也,我固有之也。”又說:“知者吾之所固有。”(同


    上卷25)他們釋“物”為“理”,認為心外之理和心中之理一致。因此,“格物致


    知”的方法隻是向內探求,隻要使心中之理髮揚光大,就可以窮盡天地之理了。


    那麽,為什麽還須格物?在二程看來,心中固有之知是潛在的,要這種潛在的


    固有之知顯現出來,並使之發揚光大,就要經過“格物”的工夫。二程說:“知者,


    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則不能得之,而致之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同


    上)怎樣去格物呢?二程說:“窮理亦多方,或讀書講明義理,或論古今人物,別


    其是非;或應事接物而處其當,皆窮理也。”(同上)這就是說,窮理的方法包括


    讀書明理,評論古今人物的是非,對人接物處理得當等方麵,這裏一點也沒涉及到


    改造自然的實踐,這說明他們在認識論上,也基本上是唯心論者。程頤倒是說過,


    窮理需要二件一件地進行研究,積累多了,就會脫然貫通。他說:“須是今日格一


    件,明日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有貫通處。”(同上卷18)這說明,他在認


    識過程論上,就有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這一思想,然而,他的這種貫通並不是歸


    納,也不是科學的抽象,而是直覺思維中的脫然覺悟,同佛教禪宗的“頓悟”是一


    致的。


    不過,二程的認識論也不全是唯心主義的先驗論,其中還包含了一些合理因素,


    這主要表現於他們對“聞見之知”的承認。二程把認識分為“聞見之知”和“德性


    之知”兩個層次。什麽是“聞見之知”?二程說:“聞見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


    則知之,非內也,今之所謂博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聞見。”(同上卷25)


    這就是說,聞見之知是人的感官與外界事物相接觸(物交物)而得到的知識,程頤


    說:“聞見博而智皆明”、“多識前言往行,識之多,則理明。”(同上卷18)強


    調要多去掌握“聞見之知,還強調多去學習前人的經驗,認為隻有這樣,才可使人


    從迷到語、從愚到智。在強調學習的同時,二程也重視“思”,他們說:“學而善


    思,然後可以適道;思而有所得,則可與立。”(同上卷25)這些都是二程認識論


    中的合理因素。然而,從“德性之知,不假聞見”的觀點來看,他們在認識論上終


    於沒有離開先驗主義的窠臼。


    二程的格物致知論,同他們的道德修養論雖然不可分開,但其認識論並不是其


    修養論的全部,如說:“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同上卷18)有人問二程:


    “進修之術何先?”程頤答曰:“莫先於正心、誠意。誠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


    (同上)申此可見,格物致知在他們那裏雖然是涵養的基本功,但二者仍有區別。


    格物致知固然是把握“天理”的基本途徑,但還必須從“主敬”入手,要從正心、


    誠意、修身做起。故二程說:“學者不必遠求,近取諸身,隻明人理,敬而已矣。”


    (同上卷2)從根本上講,是要通過內心的反省來體驗天理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必


    須做到“存天理,滅人慾”,才能迴復到人的“至善”的本性。二程說:“性即理


    也。”因為在二程看來,人生來就稟受了“天理之性”,同時也稟受了“氣質之性”,


    他們所稟受的“氣”有清、池之分,因而其性有善、惡之分,惡的方麵表現為“人


    欲”,善的方麵表現為“天理”,隻要通過認真修養,做到“存理去欲”,就可以


    變為至善的聖人。然而,對普通人來說,所謂“存理去欲”,就是要求他們按照封


    建的綱常倫理、道德準[注]協事,這就是“存天理”;去掉一切不符合於這一要求


    的“私慾”,這就是“滅人慾”,隻有“存理去欲”才能當好封建專製主義的順民。


    上述理論,無疑是二程思想中的糟粕。


    四、一代儒宗紹孔孟 影響後世七百年


    宋明理學是中國思想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中的一種不


    同於以往的特殊形態。它是宋、元、明、清時期占居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這種意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