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上,程頤同程顥一樣,認為“凡學之道,正其心,養其性而已,中正而誠,則聖


    矣。”(《二程集》第577頁)他認為,學聖人之道,如果“隻誦其言辭,解其訓詁


    而不及道,乃無用之糟粕耳!”(《二程集》第671頁)他們認為,讀書是為了窮理、


    致用,如果僅僅“滯心於章句之末,則無所用也,此學者之大患。”(同上第1187


    頁)他們也提倡學以致用,二程說:“百工治器,必貴於有用。器而不可用,工不


    為也。學而無用,學將何也?”(同上第1189頁)以為求學治道,在於實用,就象


    工匠製造用具一樣,如果無用,工匠就不造它,學而無用等於白學。然而二程所講


    的致用,主要是指把孔孟之道的“義理”及其所體現的封建道德、綱常倫理用之於


    修身治國。


    二程從事學術活動多年,培養了一大批理學人才,特別是跟隨程頤求學的弟子


    很多,其中著名人物謝良佐、楊時、遊酢、呂大中、呂大均、呂大臨、邵伯溫、蘇


    囗、尹(火享)、張繹等人。在這些人之中,又以楊時和謝良佐最為出色,此二人對


    洛學的貢獻、對二程學說的承傳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洛學”的著作計有二程的《遺書》25卷,《外書》12卷,《文集》12卷,以


    及《易傳》、《經說》、《粹言》等。《文集》的前四卷是程灝的詩文集,後八卷


    是程頤的詩文集。《經說》中的《繫辭》、《書》、《詩》、《春秋》、《論語》


    為程頤所作。《改正大學》為二程所作。《伊川易傳》是程頤對《易經》的註解,


    這部書集中體現了二程的理學思想,是程頤平生用力最多的著作。《粹言》是由楊


    時精選後編寫出來的二程語錄。以上各種著作,現已被合編為《二程集》,由中華


    書局出版發行於世。


    三、天理學說有層次 格物致知明本末


    從哲學角度講,理學所探討的中心問題仍然是宇宙自然和人生的問題,其著重


    點主要是探討社會人生問題,對於宇宙自然的探討在儒家來說,歷來重視不夠。


    《論語·公冶長》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


    也。”對於人的本性問題,孔子隻講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句,他基本上不


    講天道,對自然和社會的關係採取存而不論的態度。這大概是受子產“天道遠,人


    道邇”這一思想影響。然而,孔子很重視“天命”,相信命運之天或主宰之天,因


    為這個“天”是不可捉摸、不可駕馭的。從經驗上講,天似乎有意誌又似乎無意誌,


    故孟子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至而致者,命也”(《孟子·萬章上》),


    孔子強調盡人事、知天命,對有益社會國家的正義事業,要竭盡全力去做,作一個


    “君子”,應該對社會負責到底,做得到的,則是“天命”可為,如果失敗了,也


    “不怨天,不尤人”。荀子十分重視對天人關係的研究,提出了“天人相分”和


    “製天命而用之”的學說,他不相信“天命”,認為天是自然現象,沒有意誌,特


    別強調人的地位和作用。漢代的董仲舒從神學角度鼓吹“天人合一”,斷言天有意


    誌,能主宰萬物、主宰社會人事,把一切自然現象都說成是天的意誌所為,乃至說


    人是天的副本,是天依照自己的模樣複製的。他還提出“天人感應”的說教,斷言


    一切人事皆由上天支配。他從《公羊春秋》出發,把儒學思想同天命神學相結合,


    從而神化了儒家學說。這種理論經不起社會發展和人類社會實踐的檢驗,因而失去


    了它作為封建統治者的精神支柱作用。


    理學創始人,雖然也著重研究人道問題,但他們為了從形上學的高度去論證


    “聖人之道”和倫理道德的至高無上性,為了把天道與人道統一起來,因而也重視


    對天人關係的研究。理學奠基人之一的邵雍就說:“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他們認為,天地萬物和人,都統一於“道”。二程主


    張“理”即是“道”,程顥說:(”理便是天道也”《遺書》20)又說:“理無形


    也”、“無形為道”(《粹言》一),“天有是理,聖人循而行之,所謂道也”


    (同上),所以人們也把理學稱之為“道學”,因為在他們那裏,“理”和“道”


    是同等的概念。


    (一)二程的“天理”論


    工程學說的核心是“天理”論。程顥說:“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


    體貼出來。”(《遺書》卷12)天理是二程的最高哲學範疇,天理在二程,一般稱


    之為“理”。理的概念,早在韓非就提出了,和二程同時的張載、周敦頤、邵雍都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