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找兩個助手進行協助。不久,英宗病死,繼位的神宗也愛歷史,重視歷史經驗,


    他認為這樣的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胡三省《新注資治通鑑序》)。乃


    命名曰《資治通鑑》。並親自預作了書序,叫司馬光在書成之日,將此序文編進去。


    這樣他便在最高統治者的有力支持之下,更加充滿信心地從事這項具有重大意義的


    修史工作。


    接著又在最高統治者的支持下成立了編書局。下一步工作就是物色人才,協助


    編書,司馬光慧眼識才,他選出了兩個很有史學才能的人,一個是年僅35歲的劉恕。


    劉恕(1033—1078年),字道原,筠州沖江西高安縣)人,此人自小酷好歷史,是


    一位歷史知識十分豐富的飽學之士,被授為同編修,後遷著作佐郎。另一位是劉囗


    (1023—1089年),字貢父,自號公非,臨江新喻(今江西新餘)人,此人也是一


    位博學之士,曾著書百卷,“尤邃史學”(《宋史·劉敞傳》)。他不但精通六經,


    還能“讀典墳丘索之書,習知漢魏晉唐之典”(《欒城集》卷28,《劉囗中書舍人


    製》)。在參加書局之前,他就同其哥劉敞,侄子劉奉世同著有《三劉漢書標註》


    6卷,自著《東漢刊誤》4卷,《五代春秋》15卷,《內傳國語》20卷,《經史新義》)


    7卷。後來,他因出任外官離開了書局,走後,他的工作由範祖禹接替。範祖禹(1


    041—1098年),字淳甫,成都華陽(屬今四川成都市)人,嘉八年(1063年)進士,


    此人自幼“閉門讀書,未嚐予人事”(《宋史·範鎮傳》附)。他“智識明敏,好


    學能文”(《傳家集》卷45《薦範祖禹狀盯,他精通唐史,曾自著《唐史》12卷,


    《宋史》說他“深明唐三百年治亂,學者尊之,目為《唐鑒》公”(張端義:《貴


    耳集》),後來宋高宗說:一讀《資治通鑑》知司馬光有宰相意量,讀《唐鑒》知


    範祖禹有台諫手段”(《範大史集》卷41),上述諸人都是很有知識和才華的高水


    平歷史學家,他們為《資治通鑑》的成書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此外,司馬光的兒


    子司馬康也參加了書局,負責檢閱文字的工作。


    《資治通鑑》從治平三年(1066年)奉命成立書局正式進行編寫,至宋神宗元


    豐七年(1084年)完成,共歷時19年,全書內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3年),


    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取材除“十七史”之外,尚有野史、傳狀、文集、


    譜錄等222種,由司馬光總其事,劉囗、劉恕、範祖禹等人各就所長,分段負責,第


    一步是從浩瀚的史料中選取排比材料為“叢目”,對“叢目”要求史料齊備,時間


    清楚;凡與時事稍有關聯的,就要求盡量依次增附,由編修人員負責收集自己分工


    範圍的資料,進行選取和排比編寫而成。第二節是編寫“長編”,長編就是把寫叢


    目時編排的資料全部檢出,經過認真分析,鑑別;考證異同,去偽存真之後,進行


    綜合歸納,重新整理成篇。編寫長編的原則是“寧失於繁,毋失於略”。最後是刪


    改定稿,由司馬光自己負責,就是在“長編”的基礎上進行刪繁削冗,修辭潤色,


    最後總其大成,完成定稿而成書的。從叢目到長編再到定稿的三個步驟,是司馬光


    對歷史編纂學的創造性貢獻。《通鑑》的成書,可以說是司馬光畢生心血的結晶,


    因為這部寶貴歷史文獻之所以能夠完成,是他從成年以來長期從事史學研究的最後


    碩果,僅從他“立誌成一家之書”算起,包括《歷年圖譜》和《通誌》的寫成,到


    《通鑑》的最後完成,共用了30年的歲月,正如他在《進通鑑表》中所說:“臣之


    精力,盡於此書”。在此書最後完成的第三年,他就與世長辭了。


    《資治通鑑》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它是我國第一部規模宏大,成就空前的貫


    通古今的編年體通史,它的年代,起迄長達1362年,全書三百多萬字,在內容上它


    除了著重記述了以政治、軍事為主的“治亂興衰”的歷史,同時對經濟、文化方麵


    的歷史亦有所略述。它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構思精密,主題鮮明,重點突出,編次


    有序,刪繁求精,“不漏不煩”(《傳家集》卷17,《進資治通鑑表》)。在文字


    功夫上做到了精練明暢,使人閱讀起來覺得鏗鏘有聲,韻味無窮。此外,《通鑑》


    也是一部富於文彩的佳作,它的文字簡樸生動,寓意深刻,其文學價值高,寫得生


    動感人,耐人尋味。


    正是因為《通鑑》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所以歷代學者對它的評價很高。宋元


    之際的封建史家胡三省說:“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


    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乃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