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一時名臣。”(蘇軾《司馬文正公行狀》)司馬光的堂兄司馬裏,也是進士出


    身,官至太常寺少卿。


    司馬光的先輩和堂兄六七人都是進士出身,他們多是好學之士,愛好詩文,其


    家族世代書香,“篤學力行”,是一個具有文化傳統和學問素養的文明家族。他自


    小就受到了很好的薰陶。司馬光就是生長在這樣一個貴胄之家和書香門第,又是在


    品行端方,為官清廉,很有素養的父親嚴格培育下成長起來的。


    司馬池對子女的家教很嚴,他有3個兒子,司馬光最小,但他並不溺愛,從小就


    注意從多方麵進行嚴格的教育,使他從小就養成了誠實、節儉和刻苦學習的良好習


    慣。有一次,司馬光想吃青胡桃,姐姐給他剝皮,沒有剝開,就走開了,一個心靈


    手巧的女僕先用開水湯了一會兒,就剝開了,後來姐姐走來,問他是誰剝開的,司


    馬光謊稱是自己剝開的。這話被父親聽到了,便嚴厲地訓斥他說:“小子何得謾語!”


    此後,他再也不說假話了。這時他隻有五歲。許多年後,司馬光做了官,有人問他


    待人律己以何為重?他答的是一個“誠”字,再問他從何做起,他說:從不說假話


    做起。由於他以誠為一生處事的信條,後來的朱熹說他是“腳踏實地之人”(朱高


    《三朝名臣言行錄》卷7)。


    司馬光6歲的時候,父親就教他讀書,還常常講些少年有為,勤奮好學的人的事


    跡來鼓勵他努力上進,使他逐漸養成了勤奮學習的習慣。開始讀書時,他不懂書中


    的意思,記得不快,往往同伴都背熟了,他還不會,於是他便加倍努力,不參加遊


    戲活動,獨自苦讀,直到爛熟為止。他懂得時間的寶貴,不貪睡眠,用一截圓木做


    枕,稱為“警枕”。每天晚上,“警枕”一滾動,他便立刻起來,開始讀書。7歲時


    開始學習《左氏春秋》,“大愛之”,剛聽老師講完,便講給家裏人聽,“即了其


    大義,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寒渴暑。”(顧棟高《司馬溫公年譜》,以下簡稱


    《年譜》)這樣,他到15歲時,便“於書無所不通,文辭醇深,有兩漢風。”(同


    上)並且學得很紮實,以至“終身不忘”。到成年以後一直保持著這種刻苦學習的


    習慣,盡量不放過一點學習時間,甚至在馬上,或夜不成寐之時,他不是讀書,就


    是思考問題。


    他在學習上不隻是死記硬背,更能開動腦筋,勤於思考,堅持了“朝誦之,夕


    思之”的誦讀與理解並重的方法。司馬光從勤讀善思中產生了學習的癖好,這在他


    後來的一首詩中寫道:“聖賢述事業,細大無不實,高出萬古表,遠窮四海端。於


    中苟待趣,自可忘寢餐。”(《傳家集》卷2)由於他勤於思考,很早就表現出自己


    的聰明和才華,在他7歲時,一天同幾個小孩在院子裏玩,院子裏放著一日盛滿了水


    的大缸,夥伴們正玩得高興時,一個爬上大缸的小孩不小心掉入了缸中,其他的小


    孩看到這種情景,嚇得紛紛跑掉。這時,隻有司馬光十分冷靜,他搬起一塊石頭,


    擊破大缸,水流出來後,那小孩便得救了。這件事很快被傳布出來,有人把它畫成


    《小兒擊甕圖》,在京都(開封)、洛陽一帶廣為流傳。


    司馬光的家庭雖然很富裕,但在他父親的節儉之風影響之下,從小就不喜華靡,


    大人給他金銀美服,他不願接受。以至考中進士,去參加聞喜宴時,別人都戴了花,


    他卻不戴,當時一個同年告訴他,這花是皇帝所賜,不可違抗,他才戴上。以後他


    做了大官,在生活上仍然保持了儉樸作風,“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純有帛”(丁


    傳靖《宋人軼事彙編》卷11)。節儉作風在司馬光身上確是事實,人們從1961年文


    物出版社影印的《宋司馬光通鑑稿》中可以看到,他用的稿紙竟是用過的廢紙,是


    先用淡墨將原來的字跡塗掉,涼幹後再寫書稿。這種節約的作風在封建士大夫中確


    實罕見,直到晚年,他還給兒子寫了《訓儉示康》,對兒子進行廉潔儉樸的教育。


    他在這封書信中說,穿衣無非是為了禦寒,吃飯無非是為了充腹。他舉出歷史上許


    多以儉樸而成大業,揚名後世和因奢侈而一事無成,甚至身敗名裂的事例,說明


    “以儉立名,以侈自敗”的道理,告誡司馬康堅持儉樸的家風。作為一個讀書之人,


    司馬光對書籍十分珍愛,翻閱時小心謹慎,生怕弄髒弄壞,天氣好的時候,還取出


    去涼曬,因此,被他翻讀了幾十年,仍保存得完好如新。他訓告兒子說:“商賈收


    藏的是金錢貨幣,我們儒生隻不過有些書籍而已。”這種愛護書籍的習慣,也為讀


    書人樹立了榜樣。當然,司馬光的檢樸之風,比之千百萬勞動人民,不可同日而語。


    隻是比他同一階級的許多人簡樸得多一些,可這仍然是值得學習和稱讚的。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