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於人矣。”(同上)所以人為萬物之靈。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在於人有靈於萬


    物之感官,能收萬物之聲色氣味,更重要的是人有思維,能通萬物之情。他還指出,


    萬物都受性於天,但又各有其性:在人,則為人之性;在禽獸,則為禽獸之性;在


    草木,則有草木之性。”(《觀物外篇上》)這就指出了物質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並指出了人高於萬物的區別之所在。


    以上的觀點,基本上是合理的,然而,當邵雍講到人的社會性時,立即便離開


    了唯物主義而滑向了唯心論。他說:“天有陰陽,人有正邪;正邪之由,繫於上


    (君)之好也。”(《觀物內篇》),這就是說,人的正邪是由君上之愛好來決定


    的,歸根結底是由天之陰陽來決定的。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此外,邵雍又把人分


    為普通人和聖人,聖人與普通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其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


    身,一世觀萬世者焉;其能以心代天意,日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焉;其能


    以上識天時,下盡地理,中盡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同上)這就把聖人神


    秘化了,顯然是唯心主義論調了。


    四、象教學派開山 一代理學宗師


    在中國儒學思想史上,邵雍的地位是很高的。自儒家學派形成之後,其學說代


    有傳人。這個學說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經受了無數次的考驗,兩宋理學(或稱新儒學)


    的產生,標誌著中國儒學進入了一個新的復興階段。在理學的創立階段,邵雍和周


    敦頤、張載、程顥、程頤並稱“北宋五子”,朱熹也把邵雍同周、張、二程和司馬


    光並稱為道學的“六先生”。上述諸人都是理學的創始人,他們的學說在理學陣營


    中各具特色,各成學派。然而,諸人都以儒學為宗,為探討、發揮“六經”、“四


    書”之義理,以振興儒學為職誌。


    在邵雍的《皇極經世書》中,同其他幾位理學開創人一樣,也講到太極、道、


    陰陽、理、氣、天地、人、物、神、性、情、命等一係列範疇,用以說明宇宙的起


    源和演化,說明社會人生之義諦。理學家們就是用這些基本範疇來建構自己的學說


    和思想體係的。自北宋開始,至明、清七百餘年之間,理學的內容不斷豐富和完備,


    然其基本框架結構則是“北宋五子”所創建。


    自宋初開始,由於陳摶的倡導和傳授,象數學便逐漸興起,並且發展為獨具風


    格的思想流派。自邵雍開始,象數學又變成了理學家藉以表達理學思想的一種重要


    形式,他是第一個用象數學理論和方法建立理學思想體係的理學家,是先天象數學


    的開創者。《皇極經世書》的基本內容是用一種特殊方式解《易》的重要著作,其


    中也體現了《大學》、《中庸》、《春秋》等儒家經典的主要思想。從表麵上看,


    《皇極經世書》與《周易》不甚相幹,其實這部書同《周易》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


    係。其中的太極、兩儀、四象、陰陽、剛柔、八卦、六十四卦……等都是《周易》


    中的基本內容,也是《皇極經世書》中的基本範疇,隻是由作者用了新的構思,並


    賦予新義。這一層早被朱熹看透。他說:“某看康節《易》了,都看別人的不得。”


    (《朱子語類》卷100)這裏說的康節《易》,指的就是《皇極經世書》,“都看別


    人的不得”是朱熹對康節《易》的推崇。自朱熹以後,理學家差不多都從邵雍那裏


    借取了許多思想資料來豐富他們的理學思想。


    就象數學派這個係統來看,自邵雍創立體係之後,他的兒子、門人都熱心於象


    數學的研究,並且形成一個獨具風格的學派,流傳於中國學術思想史的發展過程中。


    (李剛興 撰)


    主要參考書


    1.《宋史·道學傳》(一)


    2.《宋元學案》卷9《百源學案》


    3.邵伯溫:《聞見前錄》卷19《聞後錄》卷5


    4《邵康節先生年譜》《康節外集》附錄本


    5.《邵子全書》明萬曆三十四年丙午(公元1060年)嘉興徐必達刻本


    6.《皇極經世觀物篇釋義》明餘本撰 明嘉靖間四明杜恩補刻本


    7.《宋明理學史》侯外廬等主編 人民出社1984年出版


    8.《朱子語類》卷100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迴目錄


    理學鼻祖 周敦頤


    (1017——1073)


    一、銳於求誌 得聖賢不傳之學


    老子生來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


    停杯厭飲香醪水,舉著半餐淡菜盤。


    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


    故人慾問吾何況,為道春陵隻一般。


    這首詩是周敦頤50歲(公元1066年)在永州做通判官時寄給家鄉族人的自況詩。


    從詩中可以看出,他雖然做官多年,並未由此而改變自己的儒士本性和對聖人之道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