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日、月、星、辰和水、火、土、石之後,天地之體就形成了。有了天地之


    體,然後再經過變化,就生成了天地萬物。這個變化的順序如下:


    日為暑,月為寒,星為晝,辰為夜,寒暑晝夜交而天地之變盡之矣。水為雨


    (水氣所化),火為風(火氣所化),土為露(土氣所化),石為雷(石氣所化),


    雨、風、露、雷交而地之化盡矣。(《觀物內篇》)


    接著又說:


    暑變物之性,寒變物之情,晝變物之形,夜變物之體,性情形體交而動植之感


    盡矣,雨化物之走,風化物之飛,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飛、草、木交而


    動植之應盡矣。(同上)


    這就是說,有了天地之體,然後產生晝夜寒暑;然後有雨、風、露、雷;有了


    寒暑晝夜,然後產生動物、植物。經過上述變化,宇宙萬物就產生出來了。


    說到這裏,要弄清一個問題,就是邵雍所講的產生萬物的“道”或“太極”的


    屬性問題。“道”(太極)是物質,還是精神?我們認為,邵雍之作為宇宙本原的


    “道”、“太極”、“氣”都是同等程度的範疇。他說:


    道為天地之本,天地為萬物之本。以天地觀物,則萬物為物;以道觀天地,則


    天地亦為萬物,道之道盡之於天地類,天之道盡之於地矣;天地之道盡之於物史;


    天地萬物之道盡於人矣。(《觀物內篇》之三)


    作為天地之體的“道”,可以從天地萬物與它的相互關係中看出其物質屬性。


    前麵講過,天地為陰陽二氣所變,表現為“四時”、“四維”的空間形式,是物質


    性的,所以說,“以天地觀萬物,則萬物為物”,“以道觀天地,則天地亦為萬物”,


    “道之道盡於天,天之道盡於地,天地之道盡於物,天地萬物之道盡於人”。十分


    明顯,這裏的“道”不是精神實體,而是與天地萬物相統一的物質範疇。


    在另外一處,邵雍說出了天地之本是氣,認為天地為一氣所生。他說:


    本,一氣也。生則為陽,消則為陰,故二者一而已矣。


    天,以氣為主,體為次。地,以體為主,氣為次。(《觀物外篇》上)


    既然本為一氣,就是認為宇宙的根本是氣,氣表現為陰和陽,陰陽是二而一


    (統一於氣)的,那麽,太極生陰陽同氣分陰陽這兩種說法就是一迴事了。“天以


    氣為主,體為次,地以作為主,氣為次”的意思是:天體是以氣為主,其實體為次


    的物質(因為有形體的日月星辰,僅僅是無限的天體中的次要形式),地主要是由


    氣凝聚而成的有形實體,其中的氣態物質是次要的東西。總而言之,這就是莊周說


    的:“通天地一氣耳”。在邵雍看來,天和地的分別,隻在於氣的聚散不同。如此


    看來,邵雍講的道生天地或太極生兩儀,實際上都是說的氣生天地。因此,我們認


    為,邵雍所說的“道”、“氣”、“太極”,都是同等意義的範疇。


    對上述說法,還可以從邵伯溫的一段話中得到證明:


    夫太極者,在天地之先而不為先,在天地之後而不為後,終天地而未嚐終,始


    天地而未嚐始,與天地萬物圓融和會而未嚐有先後始終也。有太極,則兩儀、四象、


    八卦以至於天地萬物固已備矣。非謂今日有太極而明日方有兩儀,後日乃有四象八


    卦也。雖謂之日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實一時具足。……是故


    知太極者,有物先本已混成,有物之後未嚐汙損,自古及今,無時不成,無時不在。


    (《宋元學案》卷10)


    邵伯溫是邵雍之子,象數學的正宗繼承人,對其父的學說最了解,’也是最忠


    實的繼承者,並對邵雍的著作有所發揮。在前麵引文中,將太極看做是與宇宙萬物


    同時存在、不可分離的東西,因為在天地產生之前,整個宇宙是個混沌未分的物質


    存在,它與天地萬物園融和會而不可分別。隻有在它分化之後,才有了萬物之別。


    然而,這時的天地萬物仍然統一於太極,並且各具太極之性。“太極”與天地萬物


    之別,隻在於“太極”是根本、是總體,並且具有超時空的永恆性和絕對性,而天


    地萬物則不具備這種特性。由此看來,產生天地萬物的“太極”隻能是物質性的,


    不能說它是絕對精神之類的東西了。


    最後,邵雍講到了人。他說:“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觀物外篇


    下》)天、地、日、月、星、辰、水、火、土、石和動植物產生之後,當然也產生


    了人。人是什麽?邵雍認為,人也是萬物之一,但他們是宇宙發展的最高級產物。


    他說:“人亦物也。……人也者物之至者也;聖人者人之至者也。”(《觀物內篇》)


    又說:“萬物之道盡於天矣,天之道盡於地矣,天地之道盡於物矣,天地萬物之道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