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學案·涑水學案》)又如,當舊黨領袖司馬光在邵壅麵前稱舊黨骨幹人物


    傅堯具有“清、直、勇三德,人所難兼”,邵雍不以為然,他說:“清而不耀,直


    而不激,能而能溫,是為難耳。”(同上)在他看來;僅有清、直、勇三德並不難,


    能具有“不耀、不激、能溫”三德才是不容易的。這個事實說明,邵雍並不贊成舊


    黨的過激行為,這就是他對新舊兩黨在政治鬥爭中的態度。過去一些論者把邵雍等


    同於一般反對變法的舊黨人物,這是不公允的。


    三、先天象數之學 巧繪宇宙圖式


    象數之學盛行於漢代,當時的易學家曾運用《周易》的數字模式去解釋天地宇


    宙之構造及其演化現象。到了魏晉時期,由於王弼首創用“義理”解《易》的方法,


    此後象數之學漸不為學者所重視,後來,漢代的象數目籍也隻有緯書《周易幹鑿度》


    被保留下來,象數之學隻在民間以神仙方術的形式進行傳布,另外還有一些不名於


    世的隱士還續繼研究,用秘密的方式流傳下來。到了五代末年和北宋初年,有道士


    陳摶以象數解《易》,後又以《先天圖》的形式傳至種放,又四傳至邵雍。然而,


    陳摶的象數學已不同於漢儒之象數學,他的象數學即所謂“先天學”。因為宋儒稱


    伏羲之“易”為“先天”,稱文王之“易”為“後天”,研究伏羲之“易”之學謂


    之“先天學”。所謂先天象數學,就是用象數推演方法去解釋《周易》關於宇宙萬


    物生成演化的學說。象數學派是哲學史上出現的一個獨特的哲學派流。


    邵雍的先天象數學,主要包含在他的《皇極經世書》中。《皇極經世書》的內


    容十分豐富,體係也很龐大。在這本書中,他力圖構製一個說明宇宙、自然、社會、


    人生的完整體係,並力求追尋出一個貫穿於整個體係的最高法則。邵雍的學說雖然


    上有承傳,但《皇極經世書》基本上是用自己創造的象數體係來概括宇宙之間的一


    切。主要是由於他“探跡索隱,妙悟神契,洞徹蘊奧,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


    (《宋史·道學傳·邵雍傳》)。


    下麵來介紹邵雍的宇宙萬物演化圖式。周敦頤《太極圖說》所建構的宇宙圖式


    是從象學推演出來的,邵雍的宇宙圖式則是兼用象學和數學推衍出來的,所以邵雍


    的圖式較周敦頤的圖式更為詳細。


    關於宇宙的本原問題,邵雍認為天地萬物是由一個總體的“道”產生出來的。


    他說:


    道生一,一為太極;一生二,二為兩儀;二生四,四為四象;四生八,八為八


    卦;八卦生六十四,六十四具而後天地之數備焉。天地萬物莫不以一為本原,於一


    而演之以萬,窮天下之數而復歸於一。”(《皇極經世》卷上)


    這裏所說的一、二、四、八、六十四就是“數”,與數相對應者是“象”,即


    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


    具體地說,作為宇宙本原的“道”演化為天地萬物的過程,就是道生天地,


    “天為陰陽,地分剛柔,剛柔則二分為四。天生於動,地生於靜,此天地之道;動


    之始陽生,靜之始陰生,此天地之用,剛柔為天地之用。天生出太陽、少陽、大陰、


    少陰,即日、月、星、辰;地生出太柔、少柔、太剛、少剛,即水、火、土、石。”


    (同上)此處所講的太陽、少陽、太陰、少陰,是為天之四象,它們各自代表的具


    體物質就是水、火、土、石,《皇極經世》又說:


    物之大者無若天地,然而亦有所盡也,天之大,陰陽盡之矣;地之大,剛柔盡


    之矣。陰陽盡而四時(春、夏、秋、冬)成焉;剛柔盡而四維(東西南北)成焉。


    夫四時四維者,天地至大之謂也。(《觀物內篇》之一)“四時”指時間形式,


    “四維”指空間形式。“四時”、“四維”是標誌整個宇宙的總概念。這裏順便指


    出,既然斷言至大的天地以陰陽和剛柔盡其作用,又表現為“四時”“四維”的宇


    宙形式,毫無疑問,這個宇宙就是物質性的宇宙。這可以看出,邵雍的宇宙觀是唯


    物主義的。


    前麵所講的地之四象為水、火、土、石,也就是說,《皇極經世》是把水、火、


    土、石作為構成地的基本元素,而不是以金、木、水、火、土為基本元素,這是為


    什麽?有人認為,邵雍以日、月、星、辰為天之四象,以水、火、土、石為地之四


    體,這是講的天地之物象,而金、木、水、火、土謂之五行;四象、四體乃先天所


    具有,五行為後天所生。後天是先天所生,五行乃水、火、土、石所生,水火土石


    才是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因為金、本、水、火、土都包含於水、火、土、石之中。


    這是因為,“金出於石而木生於土,有石而後有金,有土而後有木。”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