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製度,為禪師立下了行為戒律。其中首先講報恩、尊祖,用儒家的忠、孝觀念補


    充了佛教戒律的內容。柳宗元把儒學的禮義與佛教的戒律等同起來,認為二者同樣


    起著“持世”的作用。在《南嶽大明寺律和尚碑》中,他認為:


    儒以禮立仁義,無之則壞;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則喪,是故離禮於仁義者不可


    與言儒,異律於定慧者不可與言佛。


    因此,佛教戒律與儒家禮義在效用上相通。


    5.佛理合於中道。“中道”或“大中之道”,是柳宗元“聖人之道”政治思想


    的主要內容。佛教也講中道,佛教的許多思想,尤其是天台宗的中觀思想中,也體


    現了“中道”原則,因此,柳宗元極力稱道。章士到曾指出:“大中者,為子厚說


    教之關國語,儒釋相通,斯為奧秘。”[注]在《嶽州聖定寺無性和尚碑》中柳宗元


    說:“佛道愈遠,異端竟起,唯天台大師為得其說。和尚紹承本統,以順中道,凡


    受教者不失其宗。生物流動,趨向混亂,惟極樂正路為得其歸。”在《南嶽雲峰和


    尚碑》中也說:“師之道,尊嚴有耀,恭天了之治,維大中以告,後學是效。”


    “大中”思想本為儒家所固有,而釋教能冥契此說,故柳宗元大加讚揚。


    6.“真乘法印,與儒典並用。”[注]柳宗元一係列文章中,反覆強調佛教“不


    與孔子異道”,“往往與《易》《論語》合”,佛教義理中包含著與“聖人之道”


    相通的、有益於世的內容,是不應當簡單加以否定的。


    柳宗元按照自己對佛、儒二教的領會,“統合儒釋,宣滌疑滯”[注],目的是


    通過有選擇地容納佛學思想,藉助佛學理論來“推離還源,豐佐吾道”[注],豐富


    儒學的思想方法,對宋明理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七、韓柳興儒 異曲同工


    唐代中後期,儒學發展麵臨著重大的轉折。一方麵,兩漢以來的傳統儒學已發


    展到盡頭,一些學者在努力尋找新方法,力圖使儒學走出章句訓詁的死胡同;另一


    方麵,思想界圍繞著三教關係展開了激烈的論戰。以韓愈、柳宗元為代表的前沿學


    者在掀起文學革新運動高潮的同時,打著“文以明道”的旗幟,進行著復興儒學的


    嚐試。韓、柳二人雖然目標一致,但卻選擇了不同的方向。


    1.在復興儒學方麵,韓、柳二人都主張掃除章句,直契原旨,但韓愈沿著思、


    孟一係的路子,但道統,明心性,開啟宋代性理學之先河;柳宗元則致力於對荀派


    儒學的繼承與發展,從批判兩漢以來“天人感應”說入手去復興儒學,對理學開山


    祖張載影響頗大。


    2.韓柳二人都對三教問題發表過意見,但在如何對待異質文化上,二人觀點截


    然相反。韓愈嚴厲排斥佛,以維護儒學的純潔性和獨尊地位,柳宗元卻主張取其


    “韞玉”以佐”吾道”。如果說韓愈的觀點反映了唐代中後期部分儒家士大夫的危


    機意識,那麽柳宗元的主張則表現了整個唐代文化開放、兼容的宏大氣魄。韓柳二


    人的理論建樹,開啟了儒學復興的先河,他們都是由漢唐章句之學向宋明理學轉變


    的關鍵性人物。


    (楊世文 撰)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迴目錄


    安樂先生 邵雍


    (1011——1077)


    邵雍是北宋五子之一,他同周敦頤、張載、二程都是兩宋理學的創始人。他建


    立的象數學體係,企圖用一個完整的圖式來說明宇宙演化和社會、人生的全部運動


    程式。這個象數體係雖是由主觀推演而成,但也具有一些合理的成分。邵雍是第一


    個把象數學理論和方法同理學思想相結合的理學大家,在理學史上的地位很高,影


    響很大。


    一、青年刻苦自勵 隱逸不涉仕途


    邵雍字堯夫,又自稱安樂先生,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卒


    於宋神宗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諡康節。其先世為河北範陽人,曾祖邵令以軍職


    隨從宋太祖部下,後來移居衡漳(今河北省南部),他青年時隨邵古再遷家於共城


    (今河南輝縣),最後才移居洛陽定居。邵雍在幼年時期,其家境並不富裕,他的


    曾祖父做過小官,祖父和父親都是隱居不仕的知識分子,在他跟隨父親從衡漳遷去


    共城時“居蘇門山百源之上,布裘蔬食,躬器以養父之餘,刻苦自勵者有年。”


    (《宋元學案·百源學案上》)盡管如此,青少年時期的邵雍卻能“自雄其才,慷


    慨欲樹功名”,“於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堅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


    席者數年。”(《宋史·道學一》本傳)因此在當時就獲譽為“好學”青年的名聲。


    他不但能刻苦鑽研書本知識,而且親自出門遊學,了解社會實際,曾逾河、汾,涉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