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一文中,他徵引《大學》說: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試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誠意


    者,將以有為也。


    指明儒學有體有用,異於佛、老之空虛不實。韓愈對《大學》的推崇,在中國


    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陳寅恪先生在《論韓愈》一文中評價說:


    退之首先發見《小戴記》中《大學》一篇,闡明其說,抽象之心性與具體之政


    治社會組織可以融會無礙,即盡量談心說性,兼能濟世安民,雖相反而實相成,天


    竺為體,華夏為用,退之於此奠定後來宋代新儒學之基礎,退之固不世出之人傑,


    若不受新禪宗之影響,恐亦不克臻此。又觀退之《寄盧全詩》,則知此種研究經學


    之方法亦由退之所稱獎之同輩中發其端,與前此經詩著述大意,而開啟宋代新儒學


    家治經之途徑者也。


    陳寅恪評韓愈發明《大學》之旨著重於三點:其一是受新禪宗之影響;其二是


    奠定新儒學之基礎;其三是開啟新儒學治經新方法。這是非常中肯的。


    韓愈在革除儒學積弊,發明正心誠意之旨,直指人倫的同時,提出了一種新人


    性論,即“性三品”說。


    韓愈在《性論》一文中,對以前各家的人性論作了總結。他開宗明義地給“性”


    “情”下了定義:


    性也者,與生俱生也;情也者,接於物而生也。


    也就是說,“性”是先天就有的;“情”是後天所得的。性、情二分法是從董


    仲舒那裏繼承下來的。接著,他提出了自己的人性論:“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為


    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為情者七。”


    關於性分上中下三品,韓愈解釋說:


    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


    惡焉而已矣。”


    可知,韓愈所謂上品之性,隻有善而無惡;中品之性,則可以善,也可以惡,


    關鍵在於引導;下品之性,則隻有惡而無善。這樣,韓愈把“性善”論,“性有善


    有惡”論及“性惡”論統一在“性三品”說之中。他批評前人說:


    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荀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惡。”揚子之言性曰:


    “人之性善惡混。”夫始善而進惡,與始也混而今也善惡,皆舉其中而遺其上下者


    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韓愈認為孟、荀、揚三子言性皆是以偏概全,缺乏分析。


    構成“性”的要素有五,即仁、禮、信、義、智這五種道德品質(五常),在


    “性三品”中,這五種道德品質的比重不一:


    上焉者之於五也,主於一而行於四;中焉者之於五也,一不少有焉,其於四也


    混;下焉者之於五也,反於一而悖於四。


    即上品之性五常俱備,而統於仁,下品之性反於仁而違背其餘四種品質,中品


    之性裏仁的成份多少不同,其餘四者雜而不純。正因為有了這五種規定性,所以與


    佛、老在“虛”“無”基礎上言性是根本區別的。他把“性”說建立在人倫的基點


    上,這就拈出了儒家文化與佛老文化本質區別。後來朱熹對韓愈的性論評論說:


    “退之說性,隻將仁義禮智來說,便是識見高處。”[注]


    韓愈認為情是“接於物而生”,即後天才有的。情包括喜、怒、哀、懼、愛、


    惡、欲七種。情也分為上中下三品,並與性之上中下三品相對應。上品之性有上品


    之情,中品之性有中品之情,下品之性有下品之情。他說:


    上焉者之於七也,動而處其中;中焉者之於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


    其中者也;下焉者之於七也,亡與甚,直情而行者也。情之於性視其品。


    可見,韓愈並不否認情感欲望的存在。但主張“情”要適“中”,這個中就是


    合乎儒家的倫理規範,“性三品”與“情三品”是一致的。


    韓愈的“性三品”說的思想淵源,與董仲舒把人性分為“聖人之性”、“中人


    之性”、“鬥筲之性”三類有密切關係。但董仲舒主張“性善情惡”,把“性”、


    “情”對立起來,這並沒有被韓愈接受,在這一點上,韓愈比董仲舒前進了一步。


    從理論上說,韓愈把封建的道德說成是人類的普遍人性,這並沒有從本質上解


    決人性問題,而且他將人性品級化,從社會作用上來說,在於論證封建倫理秩序合


    乎人性。他說:“上之性就學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


    可製也。”(《原性》)對於下品之性,既然無法改變,隻有以威相加,以刑相製


    了。


    繼先秦、兩漢以後,韓愈重提儒家人性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原性》一文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